☉董一博
古人講“為官避事平生恥”,講的就是擔當。習主席曾指出:看一個領導干部,很重要是看他有沒有責任感,有沒有擔當精神。
縱觀歷史,擔當精神深深根植于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的肥沃土壤?;羧ゲ 靶倥礈纾我约覟椤?,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魯迅“我以我血薦軒轅”,楊善洲“我是共產黨員,哪能光想著自己”……“擔當”二字重千鈞。這些名言與事跡,生動詮釋了中華民族擔當精神的深刻內涵,這是一種風骨、一種膽識、一種使命感,是一個人的“脊梁骨”。敢不敢擔當、能不能擔當、善不善擔當,體現出一名黨員領導干部的官德修養(yǎng)。
心中“無責”莫為官,身上“怕擔”別占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作為肩負時代使命的關鍵少數,領導干部就是責任,領導干部就要擔當。領導崗位不是一般的工作崗位,而是肩負著巨大的責任與重擔,肩負著廣大官兵的期望。身處其位,必然要有一定的責任與付出、奉獻和犧牲。這是一名領導干部的基本素質,不愿擔當、不敢擔當,何談領導,如何率下?正如黃埔軍校的校門上貼的對聯“升官發(fā)財請走別路,貪生怕死莫入此門”那樣,承擔不了千鈞重擔可以選擇另謀高就。
擔當不是“和稀泥”。古人云: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正如從不缺少吃瓜群眾一般,也從不缺少無原則的“老好人”,遇事你好我好大家好,表面上與人為善,一團和氣,事實上卻是損原則保情面,損公利保私利,損他人保自己。一次兩次糊弄過去,規(guī)矩原則就不復存在,長此以往,很容易滋生歪風邪氣。
擔當不是“走形式”??照務`國,實干興邦。但現實中總有人心中“面子”大過“里子”,政績重于實績,不當“工程師”,卻喜歡做“粉刷匠”。干一件事大張旗鼓,轟轟烈烈,唯恐天下不知,可是到底對提高部隊戰(zhàn)斗力有多大作用,對改善官兵工作生活條件有沒有效果,無人問津。再想一想,有些單位講的“把粉抹在臉上”“關鍵時候別冒泡”,何嘗不是一種另類的走形式。
擔當更不是“尸位素餐”。天地生人,有一人當有一人之業(yè);人生在世,生一日當盡一日之責。這是一個人起碼的義務。實際工作中卻不乏在其位不謀其政之人,遇到矛盾繞著走,碰到問題不敢抓,一味求穩(wěn)保平安,畏難而下,明哲保身。有些人臨近退休,心想著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反而沒錯,最后平穩(wěn)落地,圓滿收官。看似皆大歡喜,實際上爛攤子留給了后來人,這也是歷史遺留問題的來源之一。
習主席指出:歷史只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而不會等待猶豫者、懈怠者、畏難者。泱泱中華五千多年,我們從未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如此之近,但是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夢想彼岸,越會遇到各種風波惡水、驚濤駭浪。當前正值國防和軍隊改革關鍵期,作為黨員領導干部必須挺身而出、勇站排頭,拿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勇氣、“任憑風吹浪打,我自閑庭信步”的坦然、“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智慧,不畏艱險、迎難而上,任勞任怨、盡心盡力,善始善終、善作善成,才能在軍旅生涯中向組織、向官兵、向自己、向歷史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