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洪愛 [濟南大學文學院,濟南 250022]
1817 年,黑格爾在海德堡發(fā)表了被稱為“西方歷史上關于藝術本質的最全面的沉思”的演講,在演講中他提出了“藝術已經走向了終結”的著名論斷,從此,對于藝術或者文學終結的論斷層出不窮,引發(fā)了一次又一次的藝術大討論。
1972 年雅克·德里達曾在他的著作《明信片》中說道:“在特定的電信技術王國中(從這個意義上說,政治影響倒在其次),整個的所謂文學的時代(即使不是全部)將不復存在。哲學、精神分析學都在劫難逃,甚至連情書也不能幸免……”而同樣作為解構主義代表人物的希利斯·米勒在他的著作《文學死了嗎》中也討論著這個問題。本文以米勒的書為基礎,探究文學的永恒性。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劇烈發(fā)展以及新媒體的迅速擴張,引起了整個社會的變革,而身處其中的文學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影響。“文學就要終結了,文學的末日到來了”,文學面臨著危機,這再次引發(fā)一批人的恐慌。希利斯·米勒在《文學死了嗎》一書中列舉了種種文學面臨的危機。
首先是作為文學載體的印刷產品等行業(yè)受到劇烈沖擊。進入新的網絡時代,電子產品沖擊著紙質文學,印刷行業(yè)的業(yè)績不斷下滑,眾多報紙雜志??H2018 年就有近三十家報紙雜志??渲邪ā侗本┏繄蟆返壤吓频膱罂?。網絡時代除了使印刷業(yè)受到重創(chuàng)外,希利斯·米勒還指出,新媒體的產生還帶動了文學作品被改編成影視作品,但是被改編的影視作品不再是原來的文學,可以說它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產生的新的藝術作品。但往往這個新的藝術作品的品質要低于它的文本作品。2017 年,張嘉譯等聯(lián)合主演了《白鹿原》,單純作為一部影視作品來說,無論是劇本還是演員的演技都是優(yōu)秀的,但是相比原作,其思想內容大大降低,人物形象的豐滿度也遠遠不及原作。比如白靈,作為白鹿原上最有靈性的女子,她的靈性是因為黃土高原那片神圣的土地,來自于天地之靈氣,然而在改編的過程中,白靈卻被披上了濃厚的政治外衣。
除了讀者群體脫離文本以外,從事文學研究的“年輕教員”群體也在不自覺地發(fā)生變化?!叭澜绲奈膶W系的年輕教員,都在大批離開文學研究”,“他們寫作、教學的方式常常接近社會科學,而不是接近傳統(tǒng)意義上的人文科學。他們在寫作和教學中常常把文學邊緣化或者忽視文學”。
同時,在文學內部也發(fā)生了改變,文學作品是世界、作者、讀者、作品的統(tǒng)一,但是,羅蘭·巴特在《作者之死》中提出,一部作品一經誕生,他的作者就已經死了,也就是說在新時代下,作者失去了對作品解釋的絕對權威,“文學作品與其作者之間的紐帶終結”,讀者可以自由地對作品進行解讀,但是在這一過程中,讀者的閱讀性卻面臨著巨大挑戰(zhàn)。
通過以上分析,米勒揭示了目前文學終結論盛行的“合理性”。在這種內外夾擊之下,文學“茍延殘喘”。之后米勒卻筆鋒一轉,提問“什么是文學?”否定存在的前提是存在的存在,知道存在為何物。高唱文學終結的調子,首先要弄明白文學到底是什么。
米勒在《文學死了嗎》中提出了兩種意義上的文學,第一意義上的文學作為一種西方文化機制,是一種受歷史條件制約的形式,而第二意義上的文學是對文字或者其他符號的一種特殊用法,在任一時代的任一人類文化中,它都以各種形式存在著。
從第一意義上來說,文學完全是時代的產物,它依靠社會歷史條件而存在,當這種條件發(fā)生改變時,文學就會產生震動甚至走向滅亡。而從第二意義上來說則恰恰相反,文學并不依賴于時代,它具有高度的獨立性,不會因為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走向毀滅。米勒認為,真正意義上的文學是第二意義上的文學,第二意義上的文學是一種虛擬的現(xiàn)實,米勒認為它一般擁有五個基本特征:
第一,文學作品常常是暴力的。文學不僅滿足了讀者進入虛擬現(xiàn)實的欲望,而且這些虛擬現(xiàn)實又常常引領讀者進入死亡、性的夸張暴力以及語言非理性中的顛覆性。
第二,文學具有陌生性。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常常用到陌生化的創(chuàng)作手法。米勒認為,任何文學作品之間都沒有相似性,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是特別的、自成一類的、陌生的、個體的、異面的。每一部文學作品都依靠它的虛擬性實現(xiàn)了一種在現(xiàn)實世界中無法實現(xiàn)的可能。
第三,文學是施行語言?!拔膶W中的每句話,都是一個施行語言鏈條上的一部分,逐步打開全文的想象域?!币簿褪钦f,文學為讀者創(chuàng)造了一個虛擬的現(xiàn)實,而讀者需要對作品做出回應。讀者對于文學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他們是文學作品的“第二作者”。但正如羅蘭·巴特提出的,作者在完成這部作品的過程中就已經死去,讀者是無法完全再現(xiàn)這個虛擬的現(xiàn)實的,就連作者自身都不可能完全再現(xiàn)這個世界。
第四,文學保守自己的秘密。白朗修說:“想象的領域雖是文學作品的全部豐富性、復雜性之源,其本身卻是無面目的、空洞的,如同深淵。”“文學掩藏自己的秘密,永不揭示它們是文學的一個基本特征。”沈從文的《邊城》以翠翠的等待結尾,誰也無法知道翠翠此后將會如何,在淡淡的憂傷中給予讀者充分的想象空間。
第五,文學使用修辭語言。在文學的虛擬世界里,構建它的磚瓦便是修辭手法。通過修辭手法可以使筆下的世界更加栩栩如生,人物形象更加呼之欲出。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米勒認為文學是獨立存在的。第一意義上的文學是“形式的文學”,強調作為文學載體的重要意義,從這一層面上來說,文學載體或可說等于文學的內在生命力,一旦一種文學載體消亡,往往就意味著文學的死亡;第二意義上的文學作為真正的文學,是超越文學載體而存在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它不依靠文學載體,文學載體的存在只是為了更好地保存和傳播文學,并不是文學的審判者,真正的文學具有永恒性。
米勒的觀點是較為正確的,文學需要載體來傳播,但是并不會隨著某種文學載體的消失而走向終結。文學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否則從甲骨到青銅銘器再到竹簡布帛,中國的文化早已隨著歷史的長河銷聲匿跡了。
但是,米勒對于文學特征的分析有一些不合理的因素存在。
首先是對于暴力的理解。并不是所有的文學都具有死亡與性的夸張和暴力,尤其是反映在中國文學作品中更顯牽強。中國傳統(tǒng)詩教講究“溫柔敦厚”,講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追求興象玲瓏。這種夸張的暴力與性的描寫,一般為正統(tǒng)文學所恥。在這里的暴力理解為“情景”更為合適,有情、有情節(jié)、有矛盾沖突、有可讀性,是一種吸引讀者走進作品的奇特力量。
其次,文學具有獨立性,但是這種獨立性并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存在的。文學載體對文學的影響力雖然不是決定性因素,但也不容忽視。孤芳自賞的文學是不存在的,它一定是通過閱讀來流傳的,否則文學就無法發(fā)揮它的作用。同樣,文學創(chuàng)作也離不開現(xiàn)實世界的影響。在此,米勒提出了一個問題:文學是發(fā)明還是發(fā)現(xiàn)?米勒認為,文學可以定義為一種奇特的詞語運用,來指向一些人、物或事件,而關于它們,永遠無法知道是否在某地有一個隱形存在。這種隱形存在是一種無言的現(xiàn)實,只有作者知道它,它們等待著變成言語。無論文學怎樣描繪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它必定是有一個現(xiàn)實作為基礎的,需要作者在“靈光乍現(xiàn)”的那一刻發(fā)掘出來?!八囆g來源于現(xiàn)實,但是高于現(xiàn)實”,正如雨果所說:“藝術中的真實根本不能如有些人所說的那樣,是絕對的真實。藝術不能提供原物?!倍@種“虛擬的世界”,虛實結合,構成了真正的文學,這也正是對文學相對獨立性的論證。
因此,當明白真正的文學的含義時,應該就能明白,文學不會死去。
上文提到,文學正是依靠讀者的閱讀才能真正發(fā)揮它的內在力量,同樣,也正是因為這種力量吸引讀者閱讀文學,使文學不死。通過閱讀,文學的社會功用才能真正得到發(fā)揮。對于個人來說,“悲劇通過激起憐憫和恐懼,從身體和靈魂上凈化掉這些不良情感”。而對于整個社會來說,文學更具有塑造社會結構和信念的作用。比如中國古代的經典著作,“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可以說是整個中國人的思想結構的基礎。
為了更加有效地閱讀文學,米勒進一步提出了閱讀的“非邏輯”。米勒提出了兩種閱讀方法,一種是天真的閱讀,就像陶淵明說的“好讀書,不求甚解”。第二種是緩慢的閱讀,包含兩種形式,一種是修辭閱讀,它要求讀者密切關注文學中所使用的所有的語言技巧;另外一種是批判閱讀,質疑文學作品如何灌輸階級、種族或性別的信條。這也就是一種研究性閱讀,是對文本做研究時必須使用的閱讀方法。
這兩種文學作品在邏輯上看似是沖突的,但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既是第一境界,也是最高境界。
縱觀整部《文學死了嗎》,米勒雖然列出種種文學面臨的危機,但他仍然堅信文學是永恒的。當然,米勒的觀點也存在一些缺陷。當媒體時代席卷而來時,我們不必過于悲觀,王國維曾言“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在這個時代依舊是如此。文學是隨著時代而不斷向前發(fā)展的,并且文學也有自己的獨立性,足以讓自己在時代潮流中保全自身,要把眼光放到歷史發(fā)展的邏輯當中,不能被眼前的一些景象所迷惑。
①〔法〕雅克·德里達:《明信片》,艾倫·巴斯譯,芝加哥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204頁。
②③④⑤⑥⑦⑧〔美〕希利斯·米勒:《文學死了嗎》,秦立彥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7頁,第18頁,第57頁,第57頁,第60頁,第101頁,第60頁。
⑨伍蠡甫主編:《西方文論選》(下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90頁。
⑩〔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詩學》,陳中梅譯,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第9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