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衛(wèi)忠 (榆中縣文化館 730100)
“三區(qū)”文化人才支持計劃,指的是國家財政對我國邊遠貧苦地區(qū)、邊疆民族地區(qū)、革命老區(qū)開展的文化人才支持計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財政對文化人才范圍最大、力度最強、時間跨度最廣的支持,對于發(fā)展“三區(qū)”基層群眾文化教育事業(yè),保障“三區(qū)”基層群眾文化權益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以下,筆者將針對“三區(qū)”文化人才支持計劃與基層群眾文化的合理對接,做簡要闡述。
群眾文化,是指人們職業(yè)外,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fā)的社會性文化。是以人民群眾活動為主體,以自娛自教為主導,以滿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為目的,以文化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歷史現(xiàn)象。第一、群眾文化概括了主體為群眾,客體為活動;第二、群眾文化內容廣泛,以文化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的。第三、群眾文化包含了群眾文化活動、群眾文化工作、群眾文化事業(yè)、群眾文化隊伍。群眾文化具有群眾性、自娛性、傾向性、承傳性。群眾性是顯著特征、自娛性是外在特征、傾向性是內在特征、承傳性是延伸特征。
以“群眾”為主體,決定了群眾文化的要求首先是面向最廣大的人群,其次是不斷滿足他們對各種文化形式的需求,以及對公共文化資源的占有水平。
用文化的形式、形象的思維體系和潛移默化的方法調節(jié)群眾情緒、教化群眾思想、團結和凝聚群眾力量。
必須堅持公共文化服務的群眾化原則,使公共文化服務不斷向城鄉(xiāng)統(tǒng)籌、資源均衡、高效服務的水平靠近。從而形成各級文化部門和民間文藝團體互相聯(lián)通、群眾廣泛參與文化活動、文化服務便捷有效的體制機制。
隨著生活水平的逐年提升,以農村人口為主體的基層群眾文化需求正在逐年增加,傳統(tǒng)意義上的群眾文化正在有知識、有文化的新型農民群體中面臨淘汰,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和向往對公共文化服務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隨著市場經濟和文化娛樂形式的多元化發(fā)展,國營文化團體紛紛改制,民營文化團體迅速崛起并占有了農村文化市場,成為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生力軍。但同時,因其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的原因,所提供的文化產品也良莠不齊。
當前,針對基層的公共文化服務形式仍然比較單一,農村年輕人口大量外出務工,文藝人才流失現(xiàn)象嚴重,公共文化服務的類別觸角又不能及時延伸擴展,農村群眾文化“造血功能”低下,政府“輸血設備”落后,導致廣大農村群眾不能很好地享受社會發(fā)展所帶來的文化成果。
鑒于此,“三區(qū)”文化人才支持計劃工作便成為當下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一場及時雨。
“三區(qū)”文化人才支持計劃工作就是在廣大偏遠農村文化人才極其匱乏,各項文化工作開展有諸多困難的的背景下誕生的。已成為各級政府當前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先進文化理念、精銳文化人才向最廣大群眾無限滲透的敏銳觸角,對于發(fā)現(xiàn)并解決現(xiàn)階段文化工作存在的問題,具有特殊意義,同時,也是當地群眾文化發(fā)展以及特色文化挖掘的良好契機。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將“三區(qū)”文化人才支持計劃工作與當地的群眾文化事業(yè)相對接呢?在此,筆者想結合本人所在縣區(qū)實際工作情況加以論述。
1.“三區(qū)”文化人才的選拔,必須兼顧基層群眾文化需求的多元化特征。必須兼顧多個層面。一是人才的道德水平,所選拔的工作人員,必須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具有奉獻精神,能夠跟基層群眾打成一。二是人才的專業(yè)性,所選拔的工作人員必須具備過硬的專業(yè)素質,除某一類特長以外,最好能夠熟練二至三類其它業(yè)務,才能更好地適應基層工作。三是人才之間的相互配合,在筆者投身的本地“三區(qū)”文化人才工作中,我們將“三區(qū)”文化人才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全日制選派工作人員,他們在當地農村全年服務,隨時了解群眾需求,并隨時提供服務及輔導,這類文化人才除自身業(yè)務素質過硬外,必須對當地群眾文化狀況十分熟悉,并在當地群眾文化活動中具有一定的號召力和凝聚力;第二類是臨時選派工作人員,這類文化人才大多是從全縣各行各業(yè)選拔的,他們具有更強的工作能力、更過硬的業(yè)務素質,與全年服務的工作人員密切配合,每年服務時間在100天左右;第三類是受援鄉(xiāng)鎮(zhèn)在職選派工作人員,這類人員多是受援地所在學校的音樂教師或具有文藝特長的鄉(xiāng)鎮(zhèn)干部,他們主要利用業(yè)余時間在所在地開展群眾文化服務工作;第四類是文化館在職工作人員,這類人員自身專業(yè)水平更為突出,為基層文化服務工作提供更為專業(yè)的指導,同時擔負對其他選派人員工作的督促和檢查任務。只有這些不同層面的工作人員互相配合,密切協(xié)作,才能將“三區(qū)”文化人才工作更好地落到實處,才能保證這項工作廣度、深度和高度。
2.“三區(qū)”文化人才的招聘,必須建章立制?!叭齾^(qū)”文化人才的招聘必須通過相關部門會議審核通過,并簽訂服務合同,建立具有可行性的服務計劃和考核細則,嚴格執(zhí)行。原則上要求服務人員每次服務都要填寫服務日志,并由所在服務地村、鄉(xiāng)兩級領導簽字蓋章,每月底匯總,上交備查。
1.成立專業(yè)性較強的“三區(qū)”文化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從各個門類中抽調專業(yè)人才,組建“三區(qū)”文化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建立考核及獎懲機制,對基層服務工作進行不定期檢查,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提出整改意見和措施。
2.舉辦“三區(qū)”文化人才工作匯報演出。每年舉辦一至二次“三區(qū)”文化人才工作匯報演出,由各選派工作人員組織排練精品節(jié)目,通過“三區(qū)”文化人才工作領導小組驗收后,進行匯演,對每個節(jié)目進行量化評分,并納入“三區(qū)”文化人才年終考核評估。
3.召開“三區(qū)”文化人才年終考核評估會,對每個選派工作人員進行客觀評價,并按照考核及獎懲機制執(zhí)行。
“三區(qū)”文化人才工作除普及文化服務,讓廣大群眾享受應有的文化權益之外,還應從地域特色文化入手,打造精品文化項目,達到以點帶面,點面結合的效果。
1.民俗活動是主要抓手
每個地方都有其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這些活動所派生出大量民間舞蹈、民間音樂、民間小曲、民間曲藝、民歌、民間游弋,“三區(qū)”文化人才工作應通過對這些民俗活動的調查研究,打造具有原創(chuàng)性、地域性的文藝節(jié)目。2015年,甘肅省榆中縣文化館從甘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當地大型民俗文化空間活動“七月官神”入手,對其特有的文化事項及屬性進行分析,提煉其中的舞蹈及音樂精華,以活動重要組成部分“取水”為根基,打造出了大型原創(chuàng)民俗舞蹈《取水》,在當地各類調演中嶄露頭角。這對于宣傳當地文化、保護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升當地群眾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具有重要意義。
2.老藝人的保護及傳承人培養(yǎng)勢在必行
隨著現(xiàn)代文化及娛樂形式的多樣化,傳統(tǒng)的民間音樂、舞蹈、曲藝等已面臨失傳,這些有著強大魅力的文化元素正在面臨一個極其尷尬的境地。一方面,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強,社會各界對這些文化元素的關注度一度提升,另一方面,農村群眾文化活動卻大多局限于廣場舞,沒有人愿意利用本土特色文藝進行娛樂,一些民間藝人已逐漸老去,很多民間唱詞、曲種、舞蹈形式幾近滅絕。這就需要在短時期內培育起一批民間文藝的傳承人,“三區(qū)”文化人才應主動承擔起這項任務,將基層群眾文化工作與老藝人保護和傳承人培養(yǎng)有機結合。
3.找準民間文藝與群眾文化的對節(jié)點
“三區(qū)”文化人才如何才能更好地讓廣大群眾在短時期內接受其本地的傳統(tǒng)音樂、舞蹈或曲藝呢?筆者認為,首先需要他們利用自身業(yè)務特長,從當地民間文藝中提煉出精華,然后對其進行升華編排,加入一些群眾喜聞樂見的元素,讓廣大群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當地民間文藝,從而達到傳承和普及的目的。
總之,在現(xiàn)階段,“三區(qū)”文化人才支持工作與基層群眾文化工作是密切相連的,“三區(qū)”廣大群眾能享受到社會發(fā)展所帶來的文化紅利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三區(qū)”人才的服務質量,要想使二者能夠互相促進,協(xié)調發(fā)展,必須理清思路,找準切入點,使它們合理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