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憶停
摘 要:提到歐洲中世紀文化,不得不提基督教文化。影響整個中世紀文化的基督教文化很大程度上都來自于自身的神學理念,這些理念為中世紀基督教控制整個社會文化奠定了基礎(chǔ)。在基督教早期,眾多神學理念也經(jīng)歷了激烈的爭論,通過一次次的修改和完善,從單純的信仰到理性的推論,一步步為中世紀乃至近現(xiàn)代社會的文化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來源。
關(guān)鍵詞:基督教早期文化;神學思想爭論;“尼西亞大公會議”
一、異端教派爭論
早期的基督教神學由于缺乏統(tǒng)一的教義,在各個派別中產(chǎn)生了激烈的爭論,由此產(chǎn)生了很多后來被視為“異端”的教派,如:諾斯替派(Gnostics)、孟屯派(Montanus)、塔提安派(Tatianus)、恩克拉提派(Encratites)、千禧年主義(Millenarianism)、為父論(Patripassianism)、義子論(Adoptionism)、一位論(Unitarism)等。這些教派都被視為“異端教義”,而他們所爭論的問題其實都非常簡單,即“圣父與圣子的關(guān)系”,也可以說是“神與人的關(guān)系”:因為圣子是上帝派來拯救世人的,因而要有一種說法把神與人聯(lián)系起來。這個問題從哲學本質(zhì)上來說就是自然界與人的聯(lián)系或人是如何認識自然界的問題。
二、“尼西亞大公會議”之前早期教父對基督教義的釋義
公元2世紀至3世紀產(chǎn)生的眾多異端教義爭論,說明解決“基督論”是一個極為迫切的問題。歷史上在“尼西亞大公會議”之前有三位人物的思想成為后人神學理論的依據(jù),也為之后教父哲學集大成者奧古斯?。⊿.Agostino)的理論奠定了基礎(chǔ)。
(一)殉道者查斯丁(Justinus Martyr,公元約100年—約165年)
最早的護教派(指公元2世紀左右的教父,他們更多地面對羅馬帝國政府與知識階層對基督教的誤解而提出論說)代表,教父哲學階段“證同派”的代表人物,古希臘斯多葛派哲學的繼承者。
查斯丁生活于基督教處于“夾縫中艱難生存”的時代,當時基督教徒正受到羅馬帝國的嚴厲迫害。如何才能將當時一個與羅馬帝國文化“格格不入”的新文化(基督教文化)引入帝國、讓帝國的人民所接受?當時的很多教父(多為護教士)都被后人稱為“證同派”,因為他們的主要任務(wù)就是“證明同一”。查斯丁在談到基督教時說:“這是我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唯一確定的適當?shù)恼軐W?!彼蛄_馬帝國提出要求保護基督教,試圖證明基督教教義與羅馬文化是不沖突的,與古希臘哲學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并爭取基督教成為國教。因為他的護教論認為,“基督教有合理的基礎(chǔ),所傳的道無害于人,它所有的信條均合于自然宗教,合于精神的哲學系統(tǒng),是人類最高的智慧與最純的宗教”。他將基督教視為哲學,認為它是哲學中最古老、最正確、最屬神的。
另外,查斯丁還對上帝作了論證,認為上帝是萬物的原因,是萬物的創(chuàng)造者。但是他卻把基督視為低于上帝的神,他說:“我們既習于知道他是真神的兒子,就要表明我們崇拜他為次于真神的第二位,和那有先知性的圣靈為第三位,乃是合于理性的。”這樣的理論充分顯示出當時“三位一體”的理論尚未成熟。他認為在基督之下有天使,是在人之前的被造者,有智慧,有自由,他們是上帝管理世界的使者。
(二)德爾圖良(Tertullian,公元約150年—約220年)
早期基督教神學“辯異派”的代表人物,其哲學依據(jù)是古希臘的斯多葛主義。德爾圖良是第一個用拉丁文撰寫神學著作的人,被稱為拉丁教父的開創(chuàng)者。他的很多著作從法學思想出發(fā)為基督教辯護,被后人稱為“辯惑神學”。
首先,他在為基督教辯護時呼吁羅馬帝國把歧視基督教的政策改為容納基督教的政策,同時號召教徒忠于皇帝,因為他認為基督教徒比羅馬帝國的人民更為忠誠。但是,當時單純地用理性哲學已經(jīng)無法更好地解釋世界本質(zhì)等問題,德爾圖良的護教準則主要基于“拋開理性,對上帝無條件信仰”之上。其次,德爾圖良為基督教的“三位一體”作了論證,他是“三位一體”一詞的最早使用者,為后來尼西亞大公會議正統(tǒng)教義中“三位一體”的詮釋奠定了基礎(chǔ)。同時,他還認為基督教基本上就是“對上帝的認識”:由于他把“上帝”及其“道理”看成是第一性的東西,那么,“對上帝的認識”便是真理,而他認為這樣的真理是不可能靠科學和哲學的探討來取得的,只能憑借人的“理性”和對教會權(quán)威的“信服”來實現(xiàn)。注意,這里他說的“理性”并不是指理性的邏輯認識,而是指合于基督教精神的人的靈魂。德爾圖良把理解與信仰對立起來,認為理性是局限的,信仰才是無限的,理解力不能認識真理,對神的認識只能通過信仰,靠人的“靈魂感應(yīng)”才能把握真理。因此,他有一句名言,“正因為它是荒謬的,所以我才信仰”。這無疑抬高了信仰的地位,為之后“有限的理智不能認識無限的真理”這個哲學問題的探討拉開了序幕。
另外,德爾圖良關(guān)于“原罪”、“罪與恩”的觀點都為之后奧古斯丁的“罪論”奠定了基礎(chǔ)。由于上帝的恩典,人的自由和軟弱的意志能力才能發(fā)揮作用,從而提高人的行義能力:得救雖由上帝的恩典,但也要有人的努力,這些都集中于信仰上帝,所以信仰第一。
(三)奧利金(Origenes,公元約185年—約254年)
以新柏拉圖主義為神學的哲學依據(jù),并以希臘文寫作,因此被稱為“希臘教父”的第一人。
奧利金的神學觀點在當時曾被視為“異端”,多次遭到批判,因為他的神學理論是從新柏拉圖主義出發(fā),沒有處理好“三位一體”的問題。在奧利金的神學體系里,宇宙大體上分為三個層次:第一,最原本的、處于絕對第一性地位的是上帝,他是一切的創(chuàng)造者;第二,被上帝創(chuàng)造的精神世界,是一個所謂的“實在”世界;第三,與精神世界一同被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世界,它的存在完全依托于精神世界的存在,是精神世界的表現(xiàn)。在他的神學體系中,上帝先于精神世界,精神世界又先于物質(zhì)世界,這是一種“邏輯的先在”,即前者對于后者來說,是第一性的、本原的,后者則是第二性的、派生的。
奧利金的神學理論認為基督是一位次等的上帝,是受造之物,是上帝與被造之物之間的“中?!?。因此,他的問題在于“子低于父,靈又低于父與子”,這種雖同體而有等級的理論降低了耶穌的地位。這些觀點使他受到責難,成為后來“尼西亞大公會議”爭論的起源。
三、基督教早期神學理念爭論的主要問題
(一)尼西亞大公會議
基督教早期爭論的問題是從埃及的亞歷山大里亞教會開始的,然后擴展到東方,其爭論的主要問題分為三大類:基督論、罪論和教會論?;浇虝ㄟ^長期的爭論,最后形成的正統(tǒng)教義在公元325年“尼西亞大公會議”上初具雛形,并確立了基督教最基本的信條。該大會的宗旨是:解決當時圍繞信仰教條和教會管理問題產(chǎn)生的糾紛,確定統(tǒng)一的、使徒傳統(tǒng)的教義信條和教會秩序。歷史上,天主教和東正教承認的大會共有七次,但基督新教的主要教派只承認前四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第一次大公會議,即“尼西亞大公會議”。
(二)基督教早期神學基本教義
1.基督論
首先,關(guān)于“三位一體”的問題。同一個上帝具有圣父、圣子、圣靈這三種不同的位格,而這三個位格具有同一個實體或本質(zhì),圣父、圣子、圣靈都體現(xiàn)了同一個上帝,所以三個位格和一個實體之間的關(guān)系是“一而三、三而一”的關(guān)系。顯然,這個理論帶有強烈的神秘主義和形而上學的特點,是常識所無法理解的。
其次,關(guān)于耶穌身份(神性—人性)的問題。耶穌到底是人還是神?對此歷史上有很多異樣的聲音,對耶穌神、人兩性的定義持懷疑態(tài)度,其中最著名的要數(shù)神父阿利烏(Arius)和亞歷山大里亞教會的主教亞歷山大(Alexander)之間的爭論了。阿利烏認為:耶穌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本身不是神,創(chuàng)造出來時只是一個人,在十字架上死了之后才變成神。因此,他的理論否認基督神的本質(zhì),不相信耶穌是救世主。這種理論雖然好理解,符合我們的理性思維,但是他與基督教的正統(tǒng)觀念相悖,因為不夠神秘和玄奧,過于理性。亞歷山大主教認為這樣的觀點有雙重異端嫌疑:圣父與圣子關(guān)系被說成是創(chuàng)造與被創(chuàng)造的關(guān)系,這就完全否定了圣子的神性;另外,生前是人,死后是神,這樣就把耶穌的神、人兩性按照時間順序分為了兩個彼此無關(guān)的部分。這兩點都屬于異端觀點,因此他對阿利烏進行了猛烈抨擊。此外,當時還有一些“中間派”認為圣子與圣父“本體相類”,說他們有相同的本質(zhì),但不是同質(zhì),也不同體。這樣的言論也不被教會所接受,其代表人物是早期教會史學家尤西比烏斯(Eusebius)。
公元325年召開的“尼西亞大公會議”對此進行了“準確”定義:神與人本是兩個對立的概念,但在基督教義中,耶穌既是一個完全的神,也是一個完全的人;神性和人性這兩個原本對立的東西,現(xiàn)在被神秘地聯(lián)系在一起。如果說上帝是一個實體三個位格,那么基督耶穌則是一個位格兩種本性,即同時具有神、人兩性的圣子。他同時具備神性和人性這兩種不同的本性,而這兩種本性既不能分離,也不能彼此混淆。因此,對于基督的信仰是無法用常識和理性去解釋的,這是一個至高無上的奧秘,奧秘只能用來信仰。如同德爾圖良曾經(jīng)說過,“人的理性就像一個有限的器皿,而關(guān)于上帝的奧秘卻像汪洋大海,如果這個有限的器皿不能容下汪洋大海,那么應(yīng)該遭到質(zhì)疑的到底是這個器皿,還是汪洋大海本身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尼西亞大公會議后,又召開了三次大會,四次大會都是在羅馬帝國統(tǒng)治者的支持下召開的,這些會議形成的決議,如《尼西亞信經(jīng)》《查爾西頓信仰宣言》等后來都成為基督教世界的權(quán)威性文件,確立了基督教神學的基本理論。四次大會主要討論的就是以上兩個問題:“三位一體論”和耶穌的“神、人兩性論”。會議上譴責的一些“異端”派別,如“阿利烏派”、“阿波利拿里派”、“涅斯托利派”、“優(yōu)迪克派”等,說到底無非就是他們的觀點與正統(tǒng)教義相悖,思想體系不夠神秘、過于理性罷了。
2.罪論
大公會議上宣布了關(guān)于人性、罪、贖罪和救恩的基本教義。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創(chuàng)造的。人類不同于其他造物,人類具有心靈、良心、意志等理性能力,上帝賦予人類管理萬物的權(quán)利。始祖墮落后,人性全然敗壞。罪,包括原罪和本罪。當時認為:人完全陷入罪中。那么罪來自哪里?一般認為,罪來自人對自身自由意志力的濫用。始祖犯禁之后,罪來到人間;罪應(yīng)得的懲罰就是死亡。那么如何贖罪?人如何才能從罪中、死亡的狀態(tài)下得到拯救?答案是信仰。信就是承認基督是救世主,服從基督的救贖;相信基督救世是獲救的唯一途徑。同時,信也是悔改,承認自己有罪,接受洗禮,以開始新生。當時教會在解答如何贖罪、獲救的問題上,主要觀點就是上帝的救恩。關(guān)于罪論和恩惠論,具有決定性影響的還是后來的集大成者教父奧古斯丁。
3.教會論
會議上宣布了教會的特性,即統(tǒng)一性、神圣性、大公性和使徒性。初期教會論的代表人物是迦太基助教西普里安(Cyprien)和奧古斯丁。
四、結(jié)尾
中世紀基督教神學宣揚“唯靈主義”和“靈肉對立(靈肉二元論)”思想,強調(diào)靈魂的至高無上,具有明顯的神秘主義色彩。對于那些涉及最高主宰和靈性世界的玄奧問題,我們不可能運用自己的理性思考,只能將它們付諸于信仰。人們討論的問題主要有“上帝的存在,上帝的屬性,上帝全知全能全善,上帝的三位一體”等。但是人們都沒有真正見過上帝,所以討論人類從沒經(jīng)歷過的對象的存在和性質(zhì),本身就是一種形而上學。早期的教父哲學主要受柏拉圖主義的影響,具有神秘主義的特點,它排斥理性,認為理性只會破壞人的宗教虔誠,導(dǎo)致異端,是一種偏激的信仰主義。信仰在中世紀基督教文化背景下,永遠排在第一位:早期的基督教徒對教義的接受只是建立在單純的信仰之上,因為這些教義都非常玄奧,而之后的經(jīng)院哲學卻要求對這些高深玄奧的教義進行理性的邏輯論證。
中世紀神學思想始終都是圍繞一個中心而發(fā)展,就是如何更加有效地加強基督教信仰的權(quán)威性。由于基督教信仰的影響,使得整個中世紀哲學充滿著濃郁的唯心主義色彩,它所討論的問題基本都屬于形而上學的范疇,與現(xiàn)實世界是漠不相關(guān)的,體現(xiàn)了基督教的“唯靈主義”理想??傊?,中世紀早期神學思想的不斷發(fā)展,展現(xiàn)了人類對于世界本源問題的不斷探索,體現(xiàn)了人類智慧的不斷進步,為后期的經(jīng)驗哲學體系和近現(xiàn)代人類思想的解放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chǔ)。
參考文獻
[1]王軍.意大利文化簡史[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2]趙林.基督教與西方文化[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3.
[3]尹大貽.基督教哲學[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4]D.F.Ford,吳周放譯.基督教神學[M].江蘇:譯林出版社,2011.
[5]劉新利.基督教歷史十二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6]朱龍華.意大利文化[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2.
[7]Rossi,R.&D;Acunto,N.2000.Storia medievale e moderna(dai Barbari alla Rivoluzione americana)[M].Antonio Vallardi Editore s.r.l,2000.
[8]Vincent,C.Storia dellOccidente medievale[M].Il Mulino,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