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邱志榮 編輯 | 田宗偉
大家都知道,紹興是魚米之鄉(xiāng)。但遠古時候,紹興是一個環(huán)境比較差的區(qū)域。我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研究紹興的環(huán)境史、水利史,并不是只從5000年前開始,我們的研究至少到25000年前。大家知道,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寧紹平原,包括錢塘江兩岸,都是一片廣袤的平原,非常富裕。但在25000年以前,當時的海平面,也就是浙江的海岸線在什么地方呢?在舟山群島那邊,比現(xiàn)在低155米左右。后來天氣變暖了,環(huán)境變化了,到了最后一次海侵,叫作卷轉蟲海侵,海水上來了,紹興的會稽山下都是一片淺海,那個時候的地勢大概比現(xiàn)在低3米。后來海退,但在四五千年前,紹興仍還是一片沼澤地,環(huán)境非常差,人們大多都是住在會稽山上的,當然也有越人在沿海島嶼捕撈打漁。大禹就在這時來到了古越。
方雨朋友圈:這個時候,就把我們的禹神請出來了,大禹治水。
邱志榮:是的。大禹來治水了。大禹曾兩次來到紹興,第一次是為治水而來,后來地平天成,把水患治理好了,開了諸侯大會;第二次是來會稽巡視,就病死在這里,于是這里就有了大禹陵。大禹治水以后,大約到了2500年前,越王勾踐出山了,開始治理紹興平原。東漢時期,建了鑒湖。西晉的時候,會稽內史賀循又建了西興運河,水環(huán)境得到了改善。到了明代,湯紹恩建了三江閘,建國以后又建了新三江閘,包括現(xiàn)在的曹娥江大閘。自然環(huán)境不斷改變,社會環(huán)境不斷改變,最后成了魚米之鄉(xiāng)。陳橋驛先生“神禹原來出此方,洪海茫?;⑷馈本褪钦f大禹治水把海水、沼澤地改造成了我們生活、生產的土地。
方雨朋友圈:所以紹興變得富庶其實是很晚的事。大家都說紹興是很美好的一座城市、魚米之鄉(xiāng),但并非自來如此。所以按照您的這個說法,沒有水利就沒有今天的紹興。
邱志榮:對,前面說的陳橋驛先生那句詩后面還有兩句“應是人定勝天力,稽山青青鑒水長”。像紹興,包括錢塘江兩岸,都是靠浙江人民不斷地努力,最后才把會稽山下、錢塘江兩岸變成了一片魚米之鄉(xiāng)。
有言“錢塘自古繁華”,“自古”到什么時候,至少在大禹治水之后。
方雨朋友圈:今天魚米之鄉(xiāng)原來是一片不毛之地!曾經的不毛之地竟變成了今天這樣一個美好的地方,在這里你每天可以吃臭豆腐,喝黃酒,還有茴香豆,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先民對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進行了改造。
邱志榮:對,浙江人為什么這么勤奮?是當時的環(huán)境逼出來的,那環(huán)境必須改造,人與自然在不斷地進行調適。
方雨朋友圈:您一直在說“調適”這個詞,這讓我想到了調酒。在調的過程中會越來越好。邱志榮先生今天還給我們還帶來了一個寶貝:一張《紹興禹跡圖》。邱先生,聽說這個圖是剛剛制作好,是嗎?
供圖/邱志榮
邱志榮:是的,今年公祭大禹時,紹興市委宣傳部跟我們紹興市鑒湖研究會剛發(fā)布的。
方雨朋友圈:做這個圖的意義是什么?
邱志榮:我們對大禹的定位是:第一,他是遠古時候治水英雄的縮影。剛才說了,7000年或者10000年之前,海水倒灌,洪水泛濫,治理洪水成為先民生存的頭等大事,大禹應時而生,并成為中國的第一代河長。禹的父親鯀在洪水泛濫的時候,他采用堵,但沒堵住,沒有成功。傳說他最后被堯殺死了。大禹治水的時候,海水在慢慢地退,他通過疏導的辦法把堤壩挖開,水退到了正常的海平面,他把洪水治理好了。如果大禹治不好,也許會跟他父親一樣受到嚴厲處置。
大禹治水的成功,既有他個人的智慧,也有他所帶領的治水人的智慧。他治好洪水后,建立了夏朝。所以大家都認為大禹是我們遠古部落許多治水英雄的一個縮影。第二,大禹是中華立國之祖,是一個具體的君王,紹興是我國大禹文化傳承保護最好的區(qū)域。
供圖/邱志榮
現(xiàn)在紹興每年都公祭大禹。最近的一次公祭大禹是在2018年4月,在這次公祭大會的新聞發(fā)布會上,發(fā)布了由中共紹興市委宣傳部、紹興市鑒湖研究會聯(lián)合編制的《紹興禹跡圖》。
我們研究大禹,不能僅僅是只看歷史文獻記載,要多學科地研究。通過世界上公認的科學的方法,歷史地理的方法,觀測海洋和氣候演變的方法綜合性地研究大禹。我們將大禹的足跡集合在一起,我們感到大禹是中華民族的一種文化源頭,大禹治水的精神必須傳承、弘揚下去。
方雨朋友圈:公祭大禹歷朝歷代都有,但不像現(xiàn)在頻繁而且規(guī)模大。
邱志榮:我們公祭大禹的意義和規(guī)模會不斷地引起人們的重視、不斷引起國家的重視。按照大禹陵碑上所說:“蓋九州之中,禹之跡無弗在也,禹之廟亦無弗有也。若論山川之靈秀,殿宇之宏壯,以會稽為最。”這個碑是中國現(xiàn)代水利奠基人李儀祉先生寫的??此坪唵蔚挠碹E圖,其制作是非常難的,一是要有歷史文獻依據,二是我們的陵、祠、廟在什么地方,都要找一一找出來,三是地名需要考證。
方雨朋友圈:當年叫什么名字,現(xiàn)在能不能對得上,還能不能找得到都要進行考證。
邱志榮:去年我們去日本交流大禹文化,我們看到了日本的禹跡圖。我們的這張圖的127處禹跡,是經過非常嚴格的考證著錄的,每處都有關于大禹的記載。日本的大禹文化是通過中國大運河傳播過去的,分為兩類:一類是君王文化,日本的君王必須以大禹為榜樣,學習怎么做君主;第二類就是治水文化,是按照大禹的方法治水。上次跟日本學者交流的時候我說,如果你們想把日本的禹跡放到中國的禹跡圖或世界禹跡圖中去,選擇標準可能還要嚴一點。日本的禹跡圖有130多處禹跡,他們是發(fā)現(xiàn)哪里有個“禹”字就放進去,如果這樣的話,我們紹興俯拾皆是。
《紹興禹跡圖》對我們現(xiàn)代的研究非常有幫助。這是一幅我國第一張區(qū)域范圍內編錄最完備、最系統(tǒng)、規(guī)?;挠嘘P大禹文化遺產分布圖。我們可以對《紹興禹跡圖》的標注進行分類,有的是地名的,有的是祭祀性的,有的是建筑類的。從學術上研究了解大禹治水會集中在浙江、集中在河南、集中在安徽、集中在四川的原因,當時這些地方都是洪水與災害比較集中的地區(qū)。
方雨朋友圈:禹跡是跟著水走的。
邱志榮:明代詩人陳子龍說“禹陵風雨思王會,越國山川出霸才”,主要是寫浙江。陸游“稽山何巍巍,浙江水湯湯”更是把浙江的文化源頭會稽山和錢塘江包括進去了。今天我們發(fā)展、擁抱大港灣是古今文脈相傳的。大禹文化就是愛國主義,就是奉獻、求實、創(chuàng)新、探索的精神,還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本文系2018年6月15日紹興市鑒湖研究會會長邱志榮在浙江之聲《方雨朋友圈》直播的文字錄音,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