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稱,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tǒng)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關于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nèi)容被刪除。隨后,人教社回應,稱地動儀相關內(nèi)容確實從初中七年級歷史教材上撤下,原因是改編進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五年級上冊。教材中專門講述了張衡和他發(fā)明的地動儀,指出其對科技的重大貢獻,同時設計學習活動,引導學生追求真理,“要像張衡一樣,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做一個有心人”。
關于張衡地動儀的存在和可能的工作方式,都來自于史書上幾百字的描述。然而,對于地動儀的內(nèi)部結(jié)構,僅有《張衡傳》里“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fā)機”,文字之含糊讓后人無法掌握它的工作原理。以前,中小學課本、郵票,包括中國地震學會標志所使用“地動儀”圖像是科學史學者王振鐸在上世紀50年代應當時要求設計制作的,他使用的“直立柱”模型已被證偽。(資料來源:《新京報》)
微言大義:歷史上眾多的技術發(fā)明正是我們樹立文化自信的堅實基礎。所以,“求真”才是對張衡最大的尊重。我們對歷史的認識越是清醒,對古代文明的理解越是客觀,這樣的文化自信也越有力量。
適用話題:追求真理;尊重;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