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敏, 謝莉君
(廣州市白云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 廣州 510410)
腹型肥胖又稱為中心型肥胖,是指脂肪組織主要集中在人體腹腔臟器周圍,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腹型肥胖發(fā)病率亦呈增高趨勢[1-2]。相關資料顯示,腹型肥胖患者血糖和血脂均較高,多合并糖耐量異常[3]。糖耐量異常為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值介于正常血糖和糖尿病高血糖之間,并處于動態(tài)變化之中的糖代謝異常,其轉歸具有雙向性,既可發(fā)展為糖尿病,又可轉為正常[4-5]。因此,采取相關干預措施使糖耐量異常轉為正常,可降低糖尿病發(fā)生風險。對于糖耐量異常腹型肥胖患者,藥物控制血糖治療盡管具有一定效果,但一旦停藥,容易反彈,且長期服藥對肝腎功能有不良影響,故而尋找一種健康的控制患者血糖并且降低其體質(zhì)量的方法顯得尤為重要。本次研究對糖耐量異常腹型肥胖患者采用電子運動平臺技術運動管理,觀察其對患者的影響,具體報告如下。
1.1研究對象將2017年4月-2018年4月廣州市白云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內(nèi)分泌科收治的60例糖耐量異常腹型肥胖患者,納入標準:(1)腹型肥胖標準:女性患者腰圍≥80 cm,男性患者腰圍≥90 cm,BMI>28 kg/m2;(2)糖耐量異常診斷標準:6.1 mmol/L≤空腹血糖≤7.0 mmol/L,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后2 h血糖為7.8~11.1 mmol/L;(3)年齡22~50歲;(4)在過去6個月內(nèi)未接受過運動治療;(5)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合并惡性腫瘤;(2)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3)急性感染;(4)造血系統(tǒng)異常;(5)妊娠及哺乳期;(6)正參與其他研究。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0例和觀察組30例,2組患者的性別比、年齡、OGTT后2 h 血糖、腰臀比(WHR)、BMI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表1)。
1.2方法2組均給予飲食指導,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運動方式,進行散步頻率測量(測得結果約為40~50步/min),每周散步5次,為期12周。觀察組實施電子運動平臺技術運動管理,向患者介紹樂動力計步器使用和佩戴方法并說明其作用,患者餐后1 h進行快步走,快步走頻率為>60步/min,且連續(xù)行走時間>30 min,5次/周。以樂動力計步器記錄其每次運動總步數(shù)和有效步數(shù),若快步走頻率較低或連續(xù)行走時間不足,則有效步數(shù)未達到要求,需適當延長運動時間,以完成有效運動量,同時以心率表監(jiān)測其活動心率,以保證活動量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1.3觀察指標(1)血糖指標:干預前后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檢測2組空腹血糖(FPG)水平,記錄OGTT 2 h血糖值,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HbAlc水平;(2)胰島素指標:干預前后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空腹胰島素(FINS)水平,根據(jù)穩(wěn)態(tài)模式評估公式計算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Homa-IR):Homa-IR=FPG×FINS/22.5。(3)血脂指標:干預前后采用美國貝克曼CX4自動分析儀檢測血清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4)干預前后采用螺旋CT對患者腹部進行掃描,測量腹壁脂肪厚度,并計算BMI指數(shù)。
2.12組干預前后血糖指標比較干預前,觀察組FPG、OGTT 2 h血糖、HbA1c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FPG、OGTT 2 h血糖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HbA1c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結果見表2。
2.22組干預前后胰島素水平比較干預前與干預后,觀察組FINS、Homa-IR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3。
2.32組干預前后血脂水平比較干預前,觀察組TC、HDL-C與LDL-C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TC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HDL-C、LDL-C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4。
2.42組干預前后腹壁脂肪厚度、BMI指數(shù)比較干預前,觀察組腹壁脂肪厚度、BMI指數(shù)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腹壁脂肪厚度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BMI指數(shù)低于對照組(P<0.05),結果見表5。
表2 2組干預前后血糖水平比較
注:與同組干預前相比,*P<0.05。
表3 2組干預前后胰島素水平比較
注:與同組干預前相比,*P<0.05。
表4 2組干預前后血脂水平比較
注:與同組干預前相比,*P<0.05。
表5 2組干預前后腹壁脂肪厚度、BMI指數(shù)比較
注:與同組干預前相比,*P<0.05。
糖耐量異常合并腹型肥胖較為常見,調(diào)查顯示,糖耐量異常腹型肥胖患者在糖耐量異常人群中所占比例可高達72.79%[6],兩者具有雙向關系:一方面,腹型肥胖患者脂肪主要積聚于腹部內(nèi)臟周圍,腹部內(nèi)臟脂肪細胞分解率較高,產(chǎn)生大量游離脂肪酸,抑制胰島素降解,使血中胰島素濃度增高,從而導致血脂、血糖及血壓調(diào)節(jié)異常,是糖耐量異常的危險因素[7-9];另一方面,糖耐量異常是糖尿病發(fā)生、發(fā)展的一個中間階段,對于糖耐量異常的腹型肥胖患者,其轉變?yōu)?型糖尿病的幾率更高。此外,糖耐量異常合并腹型肥胖還會增加心血管病變發(fā)生風險[10-11],嚴重影響人們身心健康,并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目前,糖耐量異常腹型肥胖患者的主要治療方法包括飲食、藥物等綜合治療,雖經(jīng)過一定改良,但仍存在缺陷。我國糖耐量異常腹型肥胖患者人數(shù)眾多,尋求有效、方便的治療方法,以降低患者血糖和BMI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步行運動是肥胖者最容易實施且安全性高的減肥方法,但講究“有效消耗量”,以往多以卡路里消耗評價運動消耗情況,但對于肥胖患者而言,其卡路里消耗程度遠超過正常體重人群,且卡路里容易受個體差異影響,故而不建議將其作為運動有效消耗評價指標。此外,運動需要長期堅持,部分患者對運動鍛煉決心不夠,容易半途而廢,導致效果不佳。因此當務之急是選擇科學、合理的運動評價指標和找尋有效監(jiān)管患者運動的方法。有研究兩顯示,運動強度及運動時間乘積可較好反映有效運動量,而目標管理化有助于科學步行實現(xiàn)[12]。本研究采用電子運動平臺技術,通過給糖耐量異常腹型肥胖患者佩戴計步器,相對于常規(guī)運動干預模式,不僅可以隨時觀察患者運動時間、運動量、運動強度、能量消耗等,并及時督促患者進行運動,對患者運動起到監(jiān)督作用,還可使患者了解自身每日運動量和達標情況,提高其運動積極性和依從性。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HbA1c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運用電子運動平臺技術對患者進行運動管理,可以改善患者血糖代謝,這是因為有效運動可以增加患者大腿肌肉收縮強度,改善大腿血流量,促進骨骼肌攝取和利用葡萄糖,進而降低血糖,使HbA1c水平下降[13]。此外,有效運動還能夠提高機體對游離脂肪酸的應用,消耗內(nèi)臟脂肪,改善血脂水平。研究表明,運動耐力與運動量可降低機體血脂水平,如甘油三酯(TG)、TC等[14]。本研究對2組患者血脂指標進行檢測比較,顯示觀察組干預后TC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電子運動平臺技術運動管理的應用能夠有效降低患者血脂水平。BMI是評估肥胖最常用和最可靠的指標[1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BMI指數(shù)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在電子運動平臺技術支持下對糖耐量異常腹型肥胖患者進行運動管理,可以有效減輕患者體質(zhì)量。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患者FPG、OGTT 2 h血糖、腹壁脂肪厚度等指標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考慮可能是本次研究樣本量較少所致,可在今后的研究中擴大樣本量和地域范圍,以增強結果準確性和可靠性。
綜上所述,運用電子運動平臺技術對糖耐量異常腹型肥胖患者進行運動管理,能夠明顯降低患者血糖和血脂水平,降低BMI指數(shù),有利于患者控制血糖和體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