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種隱匿起病、呈進行性加重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退行性疾病,臨床上顯著特征是學習記憶能力衰退[1]。有研究表明,記憶的形成與神經(jīng)元突觸可塑性密不可分,學習記憶能力的衰退與神經(jīng)突觸可塑性降低相關[2],因而可通過神經(jīng)元突觸可塑性評價學習記憶能力。長時程增強(long-term potentiation,LTP)是神經(jīng)元突觸可塑性的直接表現(xiàn)形式[3-4],因而通過觀察突觸LTP,可從神經(jīng)電生理水平研究記憶形成及衰退過程[5]。前期研究表明,腹腔注射D-半乳糖聯(lián)合鵝膏蕈氨酸(IBO)定向損毀雙側Meynert核可致大鼠學習記憶能力受損,在致衰基礎上,破壞基底前腦-海馬膽堿能神經(jīng)元投射通路,抑制大鼠海馬LTP,進而影響學習記憶功能。
不忘散是我國中醫(yī)益智古方,出自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藥方》,由遠志、人參、茯苓、茯神、菖蒲5味中藥組成。在古方不忘散基礎上,結合多年臨床經(jīng)驗,增加熟地黃、黃連、白術、當歸4味中藥,形成“加味不忘散”中藥復方,在臨床上用于防治AD取得較好的療效。本研究觀察加味不忘散對AD模型大鼠學習記憶及在體海馬LTP的影響,以此探討加味不忘散對AD的治療作用及其神經(jīng)電生理機制。
1.1 實驗材料
1.1.1 實驗動物 清潔型雄性Wistar大鼠40只,體重200 g±20 g,由北京市海淀興旺動物養(yǎng)殖公司提供。
1.1.2 主要試劑及儀器 IBO購買于Sigma公司,生理鹽水稀釋,濃度為2 μg/μL;D-半乳糖購于武漢博士德生物有限公司。加味不忘散免煎劑(北京同仁堂),組方:遠志20 g,人參15 g,熟地黃15 g,茯苓10 g,茯神10 g,白術10 g,當歸10 g,石菖蒲5 g,黃連5 g,免煎劑為顆粒狀每劑含22 g。加味不忘散用生理鹽水溶解,低劑量組濃度為0.9 g/mL,高劑量組濃度為1.8 g/mL。Morris水迷宮圖像采集分析系統(tǒng)購自荷蘭諾達思科技信息公司。
1.2 實驗方法
1.2.1 模型的制備及給藥 將大鼠隨機分成空白對照組、AD模型組、加味不忘散低劑量組、加味不忘散高劑量組,每組10只,最終造模成功進入實驗各組大鼠分別為9只、8只、7只、7只。AD模型組、加味不忘散低劑量組、高劑量組均按0.5 mL/100 g腹腔注射D-半乳糖溶液,空白對照組注射等量的生理鹽水,每日1次,持續(xù)6周。第43日,AD模型組、加味不忘散低劑量組、高劑量組在水合氯醛麻醉下,給予雙側Meynert核損毀術:顱頂正中切口暴露顱骨,腦立體定位儀準確定位(前囟后1.4 mm,旁開2.3 mm,深7.0 mm),使用微量注射器雙側定向注射IBO 1 μL,空白對照組注射等量生理鹽水。從實驗第1日起,加味不忘散低劑量組、高劑量組分別以0.9 g/mL和1.8 g/mL濃度加味不忘散灌胃,空白對照組和模型組以生理鹽水灌胃,劑量為1 mL/100 g,每日1次,持續(xù)8周。
1.2.2 Morris水迷宮實驗 治療結束后,進行Morris水迷宮實驗。水迷宮為直徑150 cm的圓形水池,4個入水點位于均分的四個象限貼壁正中位置。第一象限正中離池壁30 cm處放置直徑15 cm的圓形平臺,平臺低于水面2 cm,水溫22 ℃±1 ℃,實驗室保持安靜,水池四周亮度均等。定位航行試驗:實驗持續(xù)5 d,每日分別從4個象限將大鼠面向池壁放入水中,記錄大鼠找到平臺的時間(逃避潛伏期)。若大鼠在120 s內發(fā)現(xiàn)平臺,記錄時間并使其停留10 s;若120 s內未能發(fā)現(xiàn)平臺,停止實驗并將其放到平臺停留10 s,記錄其逃避潛伏期為120 s??臻g探索試驗:實驗第6天,移除平臺,使大鼠憑記憶尋找平臺。每次大鼠在水迷宮中停留120 s,共2次,記錄大鼠在120 s內的跨臺次數(shù)。數(shù)據(jù)采集及處理由Morris水迷宮圖像采集分析系統(tǒng)完成。
1.2.3 神經(jīng)電生理實驗 水迷宮實驗結束后,25%烏拉坦腹腔注射麻醉大鼠,并固定于腦立體定位儀上,顱頂正中切口暴露顱骨,以前囟為0點,刺激電極坐標前囟后4.2 mm、旁開3.8 mm,記錄電極坐標前囟后3.4 mm、旁開2.5 mm,顱骨鉆打孔,將同心圓刺激電極及記錄電極綁定并插入大鼠海馬Schaffer側支和CA1區(qū)放射層。首先進行測試,測試電流波寬為0.2 ms,以電流強度為橫軸,以興奮性突觸后電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為縱軸,描繪輸入輸出曲線,以引起最大幅度EPSP50%的刺激電流為基礎刺激電流,在刺激電流不變前提下,不斷調整綁定電極深度(即調整腦立體定位儀Z軸),觀察EPSP幅度0.4 mV~0.6 mV,固定電極Z軸位置并記錄EPSP波形30 min以上,以此數(shù)據(jù)為基礎EPSP。誘發(fā)LTP的高頻刺激(high frequency stimulation,HFS)頻率為200 Hz,電流強度同測試刺激,波寬為0.2 ms,共3串刺激脈沖,每串200個,串間隔為30 s。給予HFS后,引起LTP,連續(xù)記錄1 h,利用多導生理信號采集系統(tǒng)記錄并分析。
2.1 Morris水迷宮實驗結果 前5天定位航行實驗,各組大鼠逃避潛伏期均逐漸縮短,表明大鼠有一定的空間學習記憶能力。AD模型組較空白對照組逃避潛伏期顯著延長(P<0.001),且在第6天跨臺次數(shù)顯著減少(P<0.001),說明AD模型組空間學習記憶能力明顯受損,提示AD造模成功。加味不忘散低劑量組、高劑量組較AD模型組逃避潛伏期縮短(P<0.001),跨臺次數(shù)增加(P<0.01或P<0.001),說明加味不忘散對AD模型大鼠空間學習記憶能力有顯著改善。加味不忘散高劑量組較低劑量組逃避潛伏期縮短(P<0.001),跨臺次數(shù)增加(P<0.001),說明加味不忘散對AD模型大鼠學習記憶能力的改善作用具有劑量依賴性。詳見表1。
表1 4組大鼠逃避潛伏期變化及跨臺次數(shù)比較(±s)
2.2 神經(jīng)電生理實驗結果 觀察指標為HFS后fEPSP與刺激前fEPSP的百分比,即fEPSP的增幅。HFS后1 min,4組大鼠fEPSP增幅均超過150%,表明LTP誘導成功。4組fEPSP增幅隨著時間增加而衰減,空白對照組HFS后1 min、fEPSP增幅,較AD模型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說明AD模型組大鼠LTP受到顯著抑制。加味不忘散低劑量組、加味不忘散高劑量組HFS后1 min、30 min、60 min fEPSP增幅較AD模型組顯著增加(P<0.001),加味不忘散高劑量組較加味不忘散低劑量組HFS后1 min、30 min、60 min fEPSP增幅顯著增加(P<0.01),說明加味不忘散對學習記憶的改善作用具有劑量依賴性。詳見表2。
表2 HFS刺激后fEPSP增幅(±s) %
AD是臨床上常見導致癡呆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退行性疾病,該病發(fā)病機制復雜[6]。在動物實驗中,建立一種可全面模擬發(fā)病機制的AD模型是實驗成功的前提條件。有研究表明,在神經(jīng)電生理水平,長期注射D-半乳糖可破壞海馬突觸超微結構,進而導致大鼠海馬LTP誘導率和誘導波幅均顯著下降[7]。大鼠基底前腦發(fā)出的纖維廣泛投射到海馬及大腦皮層,這一通路與學習、記憶能力密切相關。膽堿能神經(jīng)元突觸傳遞是膽堿能神經(jīng)元和腦內其他神經(jīng)元之間的重要交流方式,AD病人腦內乙酰膽堿(acetylcholine,ACh)含量明顯下降,基底前腦膽堿能神經(jīng)元(basal forebrain cholinergic neurons,BFCNs)大量丟失,引起其膽堿能神經(jīng)元突觸傳遞嚴重受損[8]。有研究表明,在基底前腦注射IBO,破壞基底前腦-海馬膽堿能神經(jīng)元投射通路,進而影響學習記憶功能,這一方法廣泛應用于AD造模[9-10]。有學者提出,聯(lián)合上述兩種方法建立AD模型思路,該模型簡單、經(jīng)濟,且能全面模擬AD發(fā)病特征,已被廣泛利用[11]。本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空白對照組,D-半乳糖腹腔注射聯(lián)合IBO損毀Meynert核的AD模型大鼠,學習記憶能力顯著下降,LTP顯著抑制,進一步證實該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大量證據(jù)表明,AD病人早期出現(xiàn)海馬突觸功能改變,LTP作為突觸可塑性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可直觀了解突觸功能的改變[3,5]。本課題組前期研究表明,學習記憶能力受損的大鼠LTP受到顯著抑制,遠志等中藥可顯著減輕這種抑制作用[12-13]。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AD模型組大鼠學習記憶能力顯著下降,LTP受到明顯壓抑。通過加味不忘散治療后,可提高AD大鼠的學習記憶能力,可能與改善LTP的抑制,進而提高海馬突觸可塑性有關。
本研究結果顯示,加味不忘散組較AD模型組大鼠學習記憶能力顯著增強,同時大鼠海馬LTP抑制顯著減輕,表明加味不忘散顯著提高大鼠海馬的突觸功能,改善大鼠學習記憶能力,且該作用有劑量依賴性。本研究結果為加味不忘散在臨床的應用提供理論基礎,促進中醫(yī)中藥防治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