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第四中學 李浩軍
教師為了幫助學生更透地徹理解課文,需從課本體會作者的人格魅力。在具體的課程教學中,時代背景和人物個人經歷積極聯系起來,對學生理解課文以及更清晰地了解文章產生的原因意義重大。諸葛亮的《出師表》是經典的體現作者情懷和人格的作品,是給劉禪上書的表文,表現出北伐中原前諸葛亮的忠誠之心,以及對劉禪治國所寄予的厚望。分別從時代背景和人物經歷方面分析:其一,結合劉備三顧茅廬歷史典故,諸葛亮對劉備給予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他盡心輔佐劉備,且在其病逝之后盡力輔佐劉禪。其二,在劉備病卒于白帝城之際產生的此作品,諸葛亮臨危受命且蜀國內外交困,當蜀國實力逐漸增強后諸葛亮承擔起實際的責任,率軍北駐漢中。但是通常事情會展現出事與愿違的一面,天有時就不隨人愿,劉備兒子無能,昏庸無志,諸葛亮依舊秉承興復漢室的使命,竭力輔佐后主。通過上述總結,能夠得出《出師表》所蘊含的人格內涵,甚至于孔明先生的人格魅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積極關注作品背景,可提升學生理解、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向往和敬仰之情,幫助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懷,達到文言文教學的人格指向。
豐富的審美情趣存在于我國語文課本當中,且在我國文化興盛的唐代和宋代中,唐詩宋詞是其最經典的文學形式,且很多散文中依舊有很高的審美情趣。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在中學的語文文言教學中,是極其關鍵的篇目,分時節(jié)細致地介紹了岳陽樓上的景觀,說明這篇文章產生的背景,并提及春和景明的時節(jié),“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是對雨季的表現,會讓人產生感激而悲、憂讒畏譏的情感。因作者面對景象的不同,盡管處于同一地點,均能夠產生不同心境。
在文言文教學中,審美和人格是難點和重點。所以教師在具體的實踐工作中,應當練習全文,不局限于某一方面的指導,做到審美和人格的雙重指向,實現全面教育。例如:《水滸傳》中的“智取生辰綱”這一課,是九年級上冊文言文,《水滸傳》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單純停留于某一方面并不可行。在備這一課文時,教師需幫助學生了解北宋末年人民生活狀況、國家狀況,需大量的背景資料,在充足背景介紹下,需詳細介紹吳用、晁蓋等“智取生辰綱”內容中的主要人物,幫助學生大致了解宋江、梁山泊團隊的宗旨和精神內涵。循序漸進,以育為主。恰當地選擇難度較小題材進行課外訓練,堅持以課堂文言文教學為主。文言文教學需培養(yǎng)學生對詞解讀正確性,并積極賞析和解讀整個文章。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可操之過急,需給學生留足充足的時間。同時選擇有教育意義的,能拓展閱讀文言文的課外題材,不選擇人文色彩非常濃厚的文章,減少學生對文言文閱讀抵觸情緒。
古代名著有利于對中學生人格和審美的培養(yǎng)。語言教師可通過名著讓學生展開拓展閱讀,培養(yǎng)他們對美好事物的解讀,對文言文的興趣,對忠、孝、義人格的塑造。因此,想要讓學生真正理解中國古代文學魅力,需實現對文言文作品人格和審美的充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