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新城小學北校區(qū) 葛金娥
為認真落實江蘇省《關于開展鄉(xiāng)村骨干教師培育站建設工作的指導意見》(蘇師培【2016】4號)文件精神,形成一支業(yè)務精湛、充滿活力的高素質鄉(xiāng)村骨干教師隊伍,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間,建立了沭陽縣鄉(xiāng)村小學語文骨干教師培育站。3位導師,30位來自全縣各鄉(xiāng)村小學的學員,以“夯實內功,培育鄉(xiāng)村優(yōu)秀種子教師”為研修主題,開始了為期一年的研修之旅。
如果用練武來打比方,語文教師素質就相當于內功根基,語文教法則是招式套路。語文教師要不斷加強內功訓練,堅持聽說讀寫思的熏染,適時吸取有益的教育教學理念,才能使教法達到運用自如的程度。參與培育站研修的學員是沭陽縣鄉(xiāng)村小學語文骨干教師,他們的教齡在10~20年之間,其中獲得中小學教師高級職稱的2名,占6.7%;獲得中小學教師一級職稱的23名,占76.7%;獲得中小學教師二級職稱的5名,占16.7%。其中獲得縣骨干教師稱號的12名,占總人數的40%。調查中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員在工作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教學內功薄弱,缺乏專業(yè)成長的內力和外力。
1.外在壓力不夠。鄉(xiāng)村小學對教師成長缺少引領、規(guī)范、激勵,教師成長無外力驅使。教師的教學常態(tài)多為單打獨斗、各自為陣,至于教研活動、基本功訓練、教學競賽等很難正常舉行。對于教師工作的績效考核,學校為了“和諧穩(wěn)定”,一般多會“打和牌”,結果沒有明顯差距,因此,工作幾乎談不上有壓力。
2.內在動力不足。鄉(xiāng)村教師自身發(fā)展動力不足,缺乏自我提升的欲望。他們覺得在鄉(xiāng)鎮(zhèn)工作輕松、悠閑,下班還能按時回家,不用費盡心思去寫論文、賽課、展示基本功等,有更多的業(yè)余時間照顧家、照顧在城里讀書的子女。因此,鄉(xiāng)村教師專業(yè)成長內力不足,動力不夠。
基于以上現(xiàn)狀,導師團借助“培育站”這個平臺,著重夯實教師教學內功,通過聚焦“三力”,即激發(fā)教師“成長動力”,提升教師“教學內力”,煥發(fā)教師課堂“教學活力”,從而培育鄉(xiāng)村教育的種子。
1.研修對象:30名鄉(xiāng)村骨干教師
2.研修主題:夯實內功,培育鄉(xiāng)村優(yōu)秀種子教師
3.研修目標:
基于縣情,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導師團按照“學員自我展示、導師分析診斷——學員制訂計劃、導師方向引領——學員崗位研修、導師跟蹤調研——學員階段匯報、導師把脈矯正——學員崗位實踐、導師線上調研——學員成果匯報、導師總結評價”的工作思路,通過組織教師進行理論學習、實踐研修、總結反思,進一步夯實教學內功,激發(fā)成長動力,提升教學內力,煥發(fā)課堂的教學活力。
堅持以“夯實內功求提升”為主題,以教師的“成長動力、教學內力、教學活力”的“三力”為抓手,站內研修主要采用“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循環(huán)研修方式,開展主題研修、遠程研討和比賽評比活動。具體通過課堂診斷(上課、評課),為教師研修明晰共性與個性相結合的個人研修方向;通過引導教師讀書,夯實內功,提升教學內力;通過定期研討和不定期網絡交流(微信群和QQ群),進行思維碰撞,形成教學共識;通過定期總結、反饋、矯正,提升培訓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導師團首先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員全方位、立體式展示自己的能力——“課堂教學展示”“教學反思展示”“粉筆字書寫展示”“讀書匯報展示”等,讓全體學員展示本色。導師團對其進行望聞問切,全面了解學員的基本情況和個性差異。經過摸底發(fā)現(xiàn),學員發(fā)展存在表面“強大”內在“虛弱”的問題:表面“強大”,指學員們大多自我感覺良好,因為有不少學員在學校擔任管理職務,有一種優(yōu)越感;內在“虛弱”,指學員在一系列活動中暴露出了理論虛、讀書虛、基本功弱、可持續(xù)發(fā)展動力弱的顯著問題。
導師團及時為大家量身定制了“三讀三練”的內功修煉計劃:“三讀”指讀理論、讀名師、讀雜志,“三練”指練粉筆字書寫、練課堂教學、練論文撰寫。并量體裁衣及時制定了培育站的培訓文案,不僅明確了研修目標、基本思路,還明確了研修方法;不僅明確了導師的職責、學員的責任與義務,還明確了預期成果的呈現(xiàn)形式;不僅制定了培育站管理考核辦法以及優(yōu)秀學員評選量化細則,還制定了具體的研修計劃。
1.以賽促學,夯實內功。(1)技能比賽。培育站舉行了3小時封閉備課、8分鐘演課、3分鐘脫稿演講、15分鐘微教學的四項教學技能比賽。(2)教學研討。培育站舉行了課堂教學專題研討活動,有演課、上課和評課等環(huán)節(jié),強調閱讀教學“理解”和“運用”并重,初步實現(xiàn)了“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華麗轉身。(3)誦讀展示。培育站對全體學員進行朗誦文本培訓,讓學員們對朗讀時停延、重音、語速、語調等技巧有了新的認識與思考。
2.科研培訓,人人過關。(1)論文撰寫。導師團給全體學員撰寫論文提了針對性的建議,指出學員們存在的“格式、文字、標點”三大病癥,并分別為其開出了良方。(2)課題申報。導師們全員式、精準化完成了對30位學員課題的選題、填寫、指導、論證、修改等工作。對于疑惑處,導師們現(xiàn)場反復推敲,給予適時的指點。學員們經歷了導師團的現(xiàn)場琢磨、商榷,最后敲定說法的過程,深受啟發(fā)。
3.外出觀摩,借力導學。(1)常州領略“教育夢”。精彩紛呈的課堂、震撼心靈的講座,讓學員們立志做幸福教育的點燈人。(2)徐州感悟“兒童的語文”。學員們邊觀摩邊交流“兒童的語文課堂”,深受啟發(fā),明確了語文課堂教學追求的方向。(3)南京感受“現(xiàn)代與經典”。孫雙金、薛法根等名師風范,酈波、吳永軍等專家報告,讓學員們轉變了教育觀念,領悟了課堂真諦。外出學習雖然短暫而緊張,但學員們忙碌且充實。
4.任務驅動,實踐提高。(1)制作簡報。制作簡報是每次活動的重要一環(huán),因為每次活動都遵循“五部曲”進行:擬定計劃——組織實施——總結評價——匯編資料(含活動簡報)——發(fā)放資料。在制作簡報時,學員們組稿、配圖、排版,嚴謹細致,導師團修改、審校、定稿,精益求精。(2)匯編文集。每次文集一般包含通知、活動簽到表、活動安排、活動剪影、活動總結、活動簡報等。這些資料匯編成冊,打印人手一份,供大家進一步回味、研讀、交流。
1.全員集中式研修。集中研修,觀摩、報告與參與式培訓相結合,有理論,有實踐,有總結,有反思,學員們的成長和收獲是看得見的。
2.分組式小組研修。培育站的成員來自不同的鄉(xiāng)鎮(zhèn),培育站多次采用分組研修的方式學習。大家既合作又競爭,形成比學趕幫的良好局面。
3.網絡對話式培訓。本培育站建起了微信群和QQ群后,學員似乎有了一個共同的家。學員與學員之間、學員和導師之間,經常在線上進行互動交流。
4.個別指導式培訓。導師團每次會把學員提交的文字材料打印成紙質文稿,在上面用紅筆進行修改批注,然后拍成圖片單獨發(fā)給相關學員。
5.全員拉網式練兵。無論是演講,還是課題申報、論文撰寫,本培育站皆是全員參賽,逐一過關。學員們得到了充分的鍛煉與提升。
研修一年來,培育站成功申報了1項省規(guī)劃辦教師專項課題,已順利立項;1名學員代表培育站參加了省優(yōu)課評選,獲得一等獎;3名學員撰寫的優(yōu)秀論文評比中獲得省培育站專項論文評比一二等獎;全體學員撰寫60余篇論文獲省市各類優(yōu)秀論文評比一二三等獎,20多篇論文在各級各類報刊上發(fā)表。在校、片、縣等各級教研活動中,都有培育站學員活躍的身影。
踏石留痕,抓鐵有印。回顧一年的培育歷程,我們收獲的是滿滿的感動與拔節(jié)有聲的成長。鄉(xiāng)村教師支持計劃的美好愿景是澤被鄉(xiāng)村教育,培育站的意義在于引領、喚醒和激勵。此次鄉(xiāng)村骨干教師培育站活動能把30名學員培養(yǎng)成“教得好、留得住”的縣小學語文學科帶頭人,將會強力喚醒鄉(xiāng)村教師團隊的專業(yè)追求,提振鄉(xiāng)村小學教師精神,促進教育均衡的發(fā)展,成為更大程度更大規(guī)模改變鄉(xiāng)村教育面貌的一個良好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