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范大學(xué)歷史學(xué)院,北京 100875)
《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以下簡稱《簡目》)主要有文淵閣抄本、武英殿刻本、杭州趙懷玉刻本三個版本系統(tǒng)。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的古典文學(xué)出版社本(以下簡稱上海古籍本),是以武英殿本系統(tǒng)的粵刻本為底本進(jìn)行整理的。2012年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出版的《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以下簡稱華東師大本)是以杭州趙懷玉刻本為底本進(jìn)行校點(diǎn)的。上海古籍本是長期以來普遍流行和廣泛使用的版本,故本文以之為底本,參考文淵閣抄本及華東師大本《簡目》、中華書局本《四庫全書總目》(以下簡稱《總目》)及其他有關(guān)資料,訂正《簡目》史部提要之誤。
乾隆四十一年奉敕撰[1]204。
按:“乾隆四十一年”,文淵閣抄本、華東師大本同,《總目》作“乾隆四十六年”[2]441。此書“所紀(jì)平定兩金川事,自乾隆二十年六月癸亥起,至乾隆四十四年十一月壬午止”[2]441。查《清高宗實(shí)錄》“乾隆四十二年七月丙戌”條載“諭:現(xiàn)在纂輯《平定兩金川方略》,大學(xué)士公阿桂著一同閱辦”[3]893?!扒∷氖耆氯梢睏l載“《平定兩金川方略》告成,議敘纂修提調(diào)等官有差”[4]。《簡目》誤,應(yīng)為“乾隆四十六年”。
乾隆三十九年奉敕撰[1]204。
按:“乾隆三十九年”,文淵閣抄本、華東師大本同,《總目》作“乾隆四十二年”[2]441。查《清高宗實(shí)錄》“乾隆四十二年三月乙未”條載“軍機(jī)大臣等奏:遵查承辦未竣書籍共十六種,……又《臨清紀(jì)略》《金川方略》詳悉原委,亦須一手編纂,請仍交軍機(jī)處趕辦”[3]??芍杜R清紀(jì)略》于乾隆四十二年三月尚未完成。同書“乾隆四十三年三月壬戌”條載“軍機(jī)大臣等奏:查各處纂輯應(yīng)進(jìn)各書共十四種。自上年五月按卯呈進(jìn),如《臨清紀(jì)略》《蒙古源流》《通鑒輯覽》三書,已于限內(nèi)辦竣”[5]??芍杜R清紀(jì)略》于乾隆四十二年五月已完成?!逗喣俊氛`,應(yīng)為“乾隆四十二年”。
凡一百二十六條[1]216。
按:“一百二十六條”,文淵閣抄本、華東師大本同,《總目》作“一百六十二條”[2]465。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燕翼詒謀錄》[6],卷一24條,卷二30條,卷三27條,卷四48條,卷五33條,共計(jì)162條,《簡目》誤,應(yīng)為“一百六十二條”。
嘉熙六年所上[1]225。
按:“嘉熙六年”,文淵閣抄本、華東師大本同,《總目》作“嘉熙二年”[2]497。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左史諫草》所收的六篇奏議[7],分別為戊戌年正月二十三日、三月二十五日、四月二十四日、五月二十五日、六月二十六日、七月二十三日所奏,此年即南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逗喣俊氛`,應(yīng)為“嘉熙二年”。
游于乾道五年授夔州通判,以次年閏六月自山陰啟行,十二月抵夔州[1]246。
按:“十二月抵夔州”,文淵閣抄本、華東師大本同,《總目》作“十月二十七日抵夔州”[2]529。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入蜀記》卷四,陸游于“(十月)二十七日早至夔州”[8]?!逗喣俊氛`,應(yīng)為“十月二十七日”。
康熙癸酉,圣祖仁皇帝西巡五臺[1]248。
按:“康熙癸酉”,文淵閣抄本、華東師大本同,《總目》作“康熙癸亥”[2]530。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扈從西巡日錄》,康熙帝于“康熙二十二年二月十二日”[9]啟程西巡,此年為癸亥年?!逗喣俊氛`,應(yīng)為“康熙癸亥”。
首為輿圖,次分為十四門[1]262。
按:“次分為十四門”,文淵閣抄本、華東師大本同,《總目》作“凡分十五門”[2]600。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澉水志》[10],輿圖之外分地理、山、水、廨舍、坊巷、坊場、軍寨、亭堂、橋梁、學(xué)校、寺廟、古跡、物產(chǎn)、碑記、詩詠十五門?!逗喣俊氛`,應(yīng)為“十五門”。
區(qū)為二十三子目[1]265。
按:“區(qū)為二十三子目”,文淵閣抄本、華東師大本同,《總目》作“分小類二十一”[2]602。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無錫縣志》[11]分四卷,其中“邑里第一”下有古今郡縣表、風(fēng)俗、戶口、貢賦、州境、城關(guān)、公署、鄉(xiāng)坊八子目,“山川第二”下有總山、總水二子目,“事物第三”下有吳太伯世家、人物、州署、學(xué)校、第二泉、古跡、古墓、祠宇、災(zāi)祥九子目,“辭章第四”下有詠歌、記述二子目,共二十一子目?!逗喣俊氛`,應(yīng)為“二十一子目”。
宋陳圣俞撰[1]280。
按:“陳圣俞”,文淵閣抄本、華東師大本同,《總目》作“陳舜俞”[2]617。查《宋史·藝文志》載“陳舜俞《廬山記》”[12]。《宋會要輯稿》亦作“陳舜俞《廬山記》”[13]?!逗喣俊氛`,應(yīng)為“陳舜俞”。
所列凡一百八十三國[1]292。
按:“一百八十三國”,文淵閣抄本、華東師大本同,《總目》作“一百三十八國”[2]630。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大唐西域記》卷一記34國,卷二記3國,卷三記8國,卷四記15國,卷五記6國,卷六記4國,卷七記5國,卷八、卷九記1國,卷十記17國,卷十一記23國,卷十二記22國,共計(jì)138國?!逗喣俊氛`,應(yīng)為“一百三十八國”。
編年系日,起建隆戊午,迄于嘉定丁亥[1]299。
按:“嘉定丁亥”,文淵閣抄本、華東師大本同,《總目》作“嘉定乙亥”[2]684。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宋宰輔編年錄》卷二十,記事止于南宋寧宗“嘉定八年乙亥”[14]。《簡目》誤,應(yīng)為“嘉定乙亥”。
《牧民忠告》二卷,養(yǎng)浩為縣令時所作,凡十二子目[1]302。
按:“凡十二子目”,文淵閣抄本、華東師大本同,《總目》作“凡十綱七十二子目”[2]687。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三事忠告》[15],其中《牧民忠告》分十大類,“拜命第一”有6子目,“上任第二”有6子目,“聽訟第三”有10子目,“御下第四”有5子目,“宣化第五”下有10子目,“慎獄第六”下有10子目,“救荒第七”下有9子目,“事長第八”下有6子目,“受代第九”下有6子目,“閑居第十”下有6子目,合計(jì)74子目?!逗喣俊贰犊偰俊方哉`,應(yīng)為七十四子目。
案:《宋志》作“李攸通”[1]303。
按:“李攸通”,文淵閣抄本、華東師大本同,《總目》作“李攸”[2]694。查《宋史·藝文志》載“李攸《通今集》二十卷,又《宋朝事實(shí)》三十五卷”。《簡目》撰者誤讀《宋史》此條記載而致誤。
乾隆二十六年奉敕撰[1]305。
按:“乾隆二十六年”,文淵閣抄本、上海古籍本同,《總目》作“乾隆二十九年”[2]698。乾隆二十九年(1764)二月二十三日會典館總裁上奏“今臣館未刻之書,現(xiàn)在克期校對趕付剞劂”[16]。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欽定大清會典》之序載“乾隆甲申春御制”[17],即乾隆二十九年?!逗喣俊氛`,應(yīng)為“乾隆二十九年”。
乾隆二十六年與《會典》同修[1]306。
按:“乾隆二十六年”,文淵閣抄本、上海古籍本同,《總目》作“乾隆二十九年奉敕撰”[2]698。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欽定大清會典則例》,目錄載“乾隆二十九年與《會典》同時編纂告成”[18]?!逗喣俊氛`,應(yīng)為“乾隆二十九年”。
乾隆三十一年兩江總督高晉撰進(jìn)[1]312。
按:“乾隆三十一年”,華東師大本同,文淵閣抄本此書無解題,《總目》作“乾隆三十五年”[2]706。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南巡盛典》卷首下“凡例”載“《南巡盛典》前編成于乾隆三十三年,始因原任兩江總督高晉于四巡旋蹕后輯書呈覽,所纂只系江南一省。經(jīng)軍機(jī)大臣大學(xué)士臣傅恒等奉命校閱,乃請以幸浙諸大典,與經(jīng)遇之直隸山東二省事系南巡者,令高晉等裒為一書……呈進(jìn)于辛卯之歲”[19],“辛卯”即乾隆三十六年,御制序文亦作于該年正月?!犊偰俊贰逗喣俊方哉`,應(yīng)為“乾隆三十六年”。
乾隆四十二年奉敕撰[1]313。
按:“乾隆四十二年”,文淵閣抄本、華東師大本同,《總目》作“乾隆十二年”[2]707。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卷首“上諭”載“乾隆十二年七月初九日內(nèi)閣抄出”[20]。《清高宗實(shí)錄》“乾隆十二年丁卯秋七月”條載“書既告竣,名之曰《滿洲祭神祭天典禮》,所有承辦王大臣官員等職名亦著敘入”[21]?!逗喣俊氛`,應(yīng)為“乾隆十二年”。
分十三門[1]317。
按:“十三門”,文淵閣抄本、華東師大本同,《總目》作“十有二門”[2]711。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馬政紀(jì)》[22],共分“戶馬”“種馬”“俵馬”“寄養(yǎng)馬”“折糧貢市鹽納贖戰(zhàn)功馬”“兊馬”“擠乳御用上陵出府并附給驛馬”“庫藏”“蠲恤”“政例”“草場”“各邊鎮(zhèn)行太仆寺苑馬寺茶馬司”十二門?!逗喣俊氛`,應(yīng)為“十二門”。
此八百余條,又皆親御丹毫,昭垂袞鉞,均非館臣所意及[1]337。
按:“八百余條”,文淵閣抄本、華東師大本同,《總目》作“計(jì)恭錄御批七百九十八則”[2]756。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評鑒闡要》[23],第一卷78則,第二卷94則,第三卷101則,第四卷97則,第五卷72則,第六卷65則,第七卷71則,第八卷59則,第九卷52則,第十卷40則,第十一卷34則,第十二卷35則,共798則?!逗喣俊氛`,應(yīng)為“七百九十八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