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坤
【關鍵詞】院前急救護理;創(chuàng)傷性休克;急診應用
創(chuàng)傷性休克是因為患者受到劇烈沖擊或暴力因素等情況導致的臟器損傷和出血現象,患者有效循環(huán)血量會迅速減少,體內循環(huán)出現問題。相比于單純的失血性休克。創(chuàng)傷性休克患者的風險程度更高,因為其機體器官受損程度明顯,酸堿處于紊亂狀態(tài),患者隨時都有心跳停止與死亡的風險。對此,我們需要意識到早期救治的重要性,明確院前急救護理展開的具體方法。本次研究也是以此為基礎而展開,將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間內進行院前救治的創(chuàng)傷性休克患者58例作為本次研究的主要對象,將其按照數字隨機表法劃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9例。觀察組中男性16例,女性3例,年齡22~61歲,平均年齡(44.0±1.5)歲;對照組中男性15例,女性14例,年齡25-60歲,平均年齡(44.2±1.8)歲。
所有患者都出現了創(chuàng)傷性休克,且損傷類型包括交通事故損傷、高空墜落損傷與設備損傷等?;颊呓涍^臨床表現與實驗室檢查后確診,且排除具有惡性腫瘤或臟器功能異常患者。研究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開展,所有患者在一般的基線資料對比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數據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具備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急救護理措施,做好對患者基本信息的勘查和評估后將患者移送至救護車展開處理,建立靜脈通道,做好生命體征監(jiān)測工作,如患者情況危急進行吸氧,保障其能夠安全進入院內急診科展開后續(xù)的救治工作。
觀察組則在此基礎上采取院前急救護理干預模式。
1.2.1護理路徑確定:按照護理經驗與創(chuàng)傷性休克患者的急救實例,制定此類患者的院前急救護理路徑,內容包括急救藥品的使用、急救物品的準備、心肺復蘇方法、包扎等,目的在于更好地制定院前急救流程,對于某些風險事件和緊急事件能夠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
1.2.2急救流程:急診醫(yī)護人員接到指令后快速到達事發(fā)現場,對患者的基本意識進行評估后了解患者的危重程度。當患者呼吸、循環(huán)等檢查結束后,將患者安置為合適體位,保障其呼吸道通暢。如果出現心肺功能問題則實施心肺復蘇,必要時切開器官維持呼吸功能。如患者具有嚴重外創(chuàng)損傷或開放性傷口則采取加壓止血,建立靜脈通路保障能快速做好血容量的補充。
1.2.3后續(xù)轉運:患者搬運時需注重管道通暢,同時在監(jiān)護過程中也應做好呼吸、血壓、心率和尿量的監(jiān)測,同時聯(lián)系醫(yī)院內的急診科以做好前期的患者交接。患者到達醫(yī)院后行輔助檢查,如CT、MRI在內的影像學檢查,確定檢查結果實施搶救治療,護理人員做好院前急救記錄的登記和完善。
1.3觀察指標在搶救結束后對患者的各項指標進行統(tǒng)計,包括搶救介入時間、急診介入時間與術前準備時間三項指標,時間越短則說明患者在接受臨床處理時接受了越完善的急救護理措施。
1.4統(tǒng)計學方法本次研究的所有數據全部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其中計量資料全部以(均數±標準差)表示,使用t進行檢驗。以P<0.05時判定數據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在各項指標上均要優(yōu)于對照組,數據差異顯著(P<0.05),結果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細數據見下表1所示。
創(chuàng)傷性休克本身是臨床上的危急重癥,且因交通事故、高空墜落等因素產生的患者數量眾多。此類患者通常表現為神經內分泌功能紊亂、細胞組織破壞、循環(huán)血量流失等。如果沒有給予救治,患者體內組織細胞必然產生缺氧、壞死,甚至出現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等。因而對于此類患者的院前急救護理措施就顯得至關重要,是控制并發(fā)癥產生保障搶救成功率的核心內容。
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在各項指標上均要優(yōu)于對照組,數據差異顯著,也證實了院前急救護理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與實用意義。院前急救的重點在于更好地對患者的傷情進行判定然后實施更加有效的干預措施,挽救患者的生命并減少后期的繼發(fā)性損傷。針對性護理方案的構建能夠改善患者預后,同時縮短搶救介入時間。由于創(chuàng)傷性休克本身也是突發(fā)狀況,大多數緩和還伴有器官損傷等。如果采取傳統(tǒng)的繁瑣護理流程可能會不利于患者的后續(xù)救治。因此,研究中制定了詳細的知識技能培訓計劃,通過快速出診、患者資料評估、轉運監(jiān)護等各個方面的措施管理,縮短了院內搶救的反應時間,為患者爭取了重要的救治周期。
綜上所述,院前急救護理能夠顯著地加快創(chuàng)傷性休克患者的救治進度,保障搶救反應時間減少風險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