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遠
從孩子出生到現(xiàn)在,我一直有堅持寫育兒日記的習慣。從最初每個月每個月記錄,到現(xiàn)在間隔兩三個月記錄一次,這本厚厚的筆記上記錄了孩子的點滴成長、難忘的精彩瞬間,但更多的還是自己做母親之后的反思。有時候抽不出很完整的一段時間專門回憶記錄,我就習慣先用手機將一些細碎的片段隨手記錄下來,等到某天晚上將孩子哄睡后,再查看當月的記錄,并把這個月的育兒日記補充完整。
堅持了一段時間后我突然發(fā)現(xiàn),在帶娃過程中經(jīng)常焦慮煩躁的我,每當隨手記錄這些育兒心得或是寫育兒日記的時候,恰恰是我心態(tài)最平和、最能靜下心來思考的時候,許多白天想不通的問題以及難以控制的情緒,都能在記錄的過程中得以解決和平復(fù),仿佛是另一個平靜的“局外人”在冷靜地思索,不斷“復(fù)盤”,并給出下一次可能面對相同問題時的對策。
但是,復(fù)盤并不意味著停留在過去,就像我們今天常說的“成長型家庭”、“成長型思維”一樣,也許你認為幾十年的時間已經(jīng)讓自己定了型,但實際上在當下這個時代,一旦停下來就意味著會被世界拋棄。作為家長的我們更要不斷重建自我、重建家庭生態(tài)環(huán)境,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擁有變化并能夠擁抱變化的能力,家長的自我認知也要不斷更新迭代。
作為“80后”“90后”這一代的新父母,與“50后”“60后”的父母相比,對于教育孩子成功的定義有很大不同,我們關(guān)注更多的可能是孩子精神上的富足,這也要求父母要學會自我成長,用自己的改變?nèi)ビ绊懻麄€家庭,最終讓整個家庭都擁有一個成長型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