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坤 耿計彪 于起慶 王嘉 于文勇 趙薇
摘?要:
土壤鹽堿化是全球面臨的土地資源問題,中國的鹽堿性土地面積巨大,分布廣泛,且類型繁多。及時治理與合理管理鹽堿地資源可以使其生態(tài)環(huán)境得到改善,因地制宜的開發(fā)和利用,對當?shù)貐^(qū)域經濟、社會和生態(tài)可持續(xù)發(fā)展發(fā)揮著積極作用,也是推進中國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途徑之一。本文綜述了鹽堿地形成的原因、分布及現(xiàn)狀,對比鹽堿地改良方法和對策,分析了鹽堿土地現(xiàn)有改良方法的優(yōu)缺點,并為未來鹽堿地更好的利用、改良及可持續(xù)發(fā)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
鹽堿地;現(xiàn)狀;改良方法;可持續(xù)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S-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191230039
土地鹽堿化是一種環(huán)境地質現(xiàn)象,不僅會紊亂生態(tài)系統(tǒng),影響農業(yè)生產,也會導致鹽堿地地區(qū)經濟水平衰退。目前,土壤鹽漬化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不同地區(qū)的土壤鹽堿化管理及治理措施也不盡相同,具體因地區(qū)土壤類型而異。從總體上看,國內外鹽堿地管理技術的發(fā)展主要是將鹽水應用于灌溉和耐鹽植物的栽培[1]。我國土地遼闊無垠,鹽堿地面積更是巨大,在我國西北、華北、東北和濱海等地區(qū)廣泛分布。因此,鹽堿地土壤資源的優(yōu)化和合理開發(fā)利用是我國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對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促進區(qū)域經濟、社會和生態(tài)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2]。本文綜述了鹽堿地的成因、分布和現(xiàn)狀的分析以及未來的改良方向和展望,探討了現(xiàn)今鹽堿地改良方法的優(yōu)劣,可為今后鹽堿地的改良做相關參考。
1?鹽堿地資源及利用現(xiàn)狀
1.1?鹽堿地的成因
土壤鹽漬化的形成分為自然和人為因素,大部分土壤鹽漬化是自然條件下形成的,土壤鹽堿化的實質是溶解了各類易溶性鹽類,使其在土壤表層儲蓄起來。一般情況,地下水與土壤水保持一定的動態(tài)平衡,表層土壤中的離子含量相對穩(wěn)定,一旦平衡遭到破壞,則易導致產生鹽堿地[3]。
人為因素引起的土壤鹽堿化稱為次生鹽漬化,由不合理的人為灌溉,盲目開墾,過度砍伐,過度放牧,不合理建設等活動造成的[4]。注入土壤的水分過量,排水量不足會導致地下水受到破壞,地下水位抬升,鹽分則因水分蒸發(fā)殘留在表層,造成土壤中鹽分堆積。次生鹽堿化使土壤肥力下降,且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使植物失去良好生長環(huán)境和營養(yǎng)條件,最終導致農作物減產[5]。
1.2?鹽堿地分類
鹽堿土分為堿土和鹽土,根據鹽堿度可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鹽堿地。輕度鹽堿地的含鹽量在3‰以下,出苗率約為70%~80%,易開發(fā)利用;重度鹽堿地含鹽量超過6‰,出苗率低于50%,難以直接利用;兩者中間的鹽堿地為中度鹽堿地。鹽堿地的區(qū)分也可按pH值分為輕度鹽堿地(pH值7.1~8.5),中度鹽堿地(pH值8.5~9.5)和重度鹽堿地(pH值9.5以上)。鹽堿程度越高,出苗率越低;重度鹽堿地需先改良土地再種植;在中度鹽堿程度或有加重趨勢的輕度鹽堿地種植適宜植物,可有效改善鹽堿土現(xiàn)狀。
1.3?鹽堿地的分布
中國現(xiàn)有鹽堿地面積約0.27億hm2,其中可作為耕地的面積為0.06億hm2,鹽堿荒地為0.21億hm2 [6]。鹽堿地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平原、西北干旱區(qū)、半干旱區(qū)、東部沿海地區(qū)和黃淮海平原 [7]。其中具有農業(yè)生產發(fā)展?jié)摿Φ耐恋卣嘉覈乜偯娣e的10%以上,若能及時治理鹽堿荒地,可改善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提高土地利用率,促進當?shù)厣鷳B(tài)經濟的發(fā)展。
2?鹽堿地的危害
隨著鹽分在土壤內部和表面累積,土壤物理惡化及退化,如結構附著力下降、土壤容重高、通氣性差、土壤中好氧微生物活性差等,甚至會加劇表層土壤鹽的積累,抑制植物發(fā)育和生長,直至導致其死亡[8]。
土地鹽堿化會破壞植物組織,影響氣孔收縮和營養(yǎng)吸收,也會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活性。鹽堿是植物生長的“抑制劑”,對植物產生毒害,鹽堿土地的土壤溶液中含有大量的可溶性鹽,使?jié)B透壓增大,使植物產生生理干旱,導致畸形甚至死亡,影響農業(yè)生產效益[7]。因此,應從多方面綜合治理嚴重鹽堿地地區(qū)土壤,使其更好地得到利用。
3?鹽堿地開發(fā)利用技術現(xiàn)狀
充分利用鹽生植物資源,綜合治理、發(fā)展鹽堿農業(yè),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重要途徑。通過灌排技術改良鹽堿地和發(fā)展耐鹽植物,是改良鹽堿地的主導技術。通常將2類技術配套綜合,以其中1種為主導[1]。我國現(xiàn)有的改良技術包括:利用改良劑改良、表層覆蓋技術改良、灌排技術改良、利用新型材料及土壤改良劑和地下暗管排鹽工程等[9],隨科技進步,更多新興技術正在崛起。為開發(fā)利用鹽堿地,世界各地嘗試發(fā)展鹽生植物,但是鹽生植物的降鹽速度慢,效果不顯著,缺乏可持續(xù)性[9]。因此,還需采用更有效的方式,在鹽堿分布復雜的地區(qū)因地制宜,來維持生態(tài)、經濟平衡發(fā)展。綜合應用工程、化學、生物等措施,通過水土資源進行綜合開發(fā)、合理利用[10],對各種程度鹽堿地進行改良。
4?鹽堿地改良措施
4.1?物理改良
用水治理鹽堿地是常見方法,相比傳統(tǒng)排水措施,生態(tài)蓄水對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質更為有效[11]。生態(tài)蓄水模式有效節(jié)約成本,改善鹽堿度,提升土壤質量。水利改良法是根據水鹽運動規(guī)律加以運用實施,具體改進措施有灌水洗鹽、蓄淡壓鹽、設置隔離層和滲透管排鹽等[12]。在“排水洗鹽”措施中,用蓄淡壓鹽方法,可控制土壤中鹽分,提高有機質?!耙缘瓑蝴}”提倡建立深水井,通過深水井采淡水澆灌土地[13],以此改良土壤,使中低產田變?yōu)楦弋a田。
鹽分大多散布在土壤表層,下層較少,可采取深耕深翻措施,改善鹽堿地環(huán)境。采用翻耕方法,對土層進行粗放耕作,通過交換土壤表層與下層位置,切斷土壤毛細管,減少水分蒸發(fā),可有效控制土壤返鹽現(xiàn)象[14]。
魏文杰等[15]通過田間噴灌洗鹽試驗,發(fā)現(xiàn)鹽水用量與脫鹽效果成正比,灌溉后土壤鹽分含量降低,脫鹽效果隨土層深度增加而降低。韋本輝等[16]利用自主研發(fā)的粉壟耕作機械和粉壟技術改造利用鹽堿地,粉壟可物理性“淡鹽”,使其形成一種綠色環(huán)保的農業(yè)技術體系[17],通過對新疆和陜西等地的研究,重度鹽堿地經粉壟種植后,土壤全鹽量大幅度下降,作物產量明顯提高,起到淡鹽增產的作用。
4.2?生物改良
生物改良可使用微生物菌肥改良、種植綠肥作物改良和大面積小苗密植的綜合改良等措施。鹽堿地改良應與種植計劃密切結合,選擇合適種植的耐鹽作物,在種植作物和養(yǎng)護過程中繼續(xù)改良鹽堿土地[12],做到生態(tài)與經濟共同發(fā)展。其中引進鹽生植物是提高鹽堿地利用率的重要措施[8],也可提高鹽堿地植被覆蓋[18]。
邢尚軍等[19]采用栽植白刺的方法對重鹽堿地進行改良,土壤迅速脫鹽,土壤中有機質、全氮、有效氮和速效磷含量增加,提高了鹽堿地肥力和質地。李霞等[20]種植黃櫨可降低土壤鹽堿度,改善鹽堿地環(huán)境,豐富鹽堿地植被類型。李海英等[21]對苜蓿改善柴達木盆地棄耕鹽堿地研究,隨著苜蓿栽培年限增加,土地脫鹽率顯著增加,耕層土壤的全鹽量下降。丁海榮等[22]發(fā)現(xiàn)星星草對濱海鹽土的改良效果顯著,其生理習性使其適合鹽堿性環(huán)境,改善土壤鹽堿化。張夢璇等[23]通過野外采樣和室內測試相結合法研究,發(fā)現(xiàn)白榆對濱海鹽堿地具有改良作用,可降低土壤中鹽離子含量和全鹽含量。因此,運用生物治堿的改良方法,可維持鹽堿地地區(qū)生態(tài)平衡,促進經濟發(fā)展。
4.3?化學改良
Luo等[24]用高效無機聚合物PAFS處理表層和中層土壤,土壤pH值明顯降低,粘土顆粒含量顯著下降,提高了水稻產量,PAFS能有效修正硬質土壤,使高度分散的硬鹽堿地修正成重要的農業(yè)儲備用地。
對于重度鹽堿地,還要配合施用黑礬、石盤和磷石膏等化學改良物質,全面改善土壤理化性質[25]。Ziaie-Moayed等[26]在不同條件下對非穩(wěn)定土和穩(wěn)定土進行了直剪試驗和無側限壓縮試驗,其采用不同摻量的環(huán)氧樹脂和硅酸鹽水泥對土壤進行穩(wěn)定,發(fā)現(xiàn)浸泡后土的抗堿強度顯著降低,土壤的強度顯著提高。
利用離子間的作用原理,Ca2+的增加減小可交換性Na+的比率,在鹽堿土中施加可以抵消鹽分作用的化學物質,如石膏等,可在難以改良的特殊鹽堿地中起到改良作用[3]。趙旭等[27]施用粉煤灰和煤矸石,對在鹽堿地上生長的檉柳進行實驗,在鹽堿地基質中加入粉煤灰,可以提高檉柳發(fā)芽率,有助于縮短枝條發(fā)芽時間,提高萌發(fā)枝條成活率。隋鵬舉等[28]試驗采用種稻泡田的方法以排鹽洗堿,不斷向鹽堿地增施有機肥和改良劑,快速降低土壤中的鹽堿含量,提高土壤肥力。王新平等[29]運用旱地龍土壤改良劑和禾康土壤改良劑對鹽堿地進行改良,2種改良劑均能使重度鹽漬化土壤迅速脫鹽。王文杰等[30]?在實驗室和田間條件下,比較了17種土壤調質劑對種子萌發(fā)和生長能力的影響,發(fā)現(xiàn)水解聚馬來酸酐是一種高效的改良劑,能增加碳酸鈣溶解,使土壤溶液中鈣離子取代土壤膠體中鈉離子,提高了土壤入滲率和毛管土的含水量。
在鹽堿地治理過程中,施加綠肥可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和土壤植物根系微環(huán)境,促進土壤微生物活性,改善土壤肥力,抑制鹽分的積累[31],也是一種方便可取的改良措施。
4.4?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包括整平土地、建立完善的排水灌溉系統(tǒng)、更換土體、深翻改土、淋洗土層和淤積等方法[3],運用工程手段治理鹽堿地。
在濱海區(qū),選擇“允許深度”理論作為鋪設排鹽管的指導依據,采用傳統(tǒng)工程改良鹽堿土。在鹽堿地區(qū)建立埋深淺管道和淺密式排鹽系統(tǒng),形成暗管達到水平排水[32],對濱海區(qū)鹽堿地進行改良。在豎井排水區(qū)域土壤鹽分含量呈下降趨勢,下降幅度為52%,未設豎井排水的區(qū)域土壤表層卻出現(xiàn)返鹽現(xiàn)象,土壤鹽分含量上升41%,對緩解鹽堿度有積極作用[33]。史學友[25]將井灌井排與渠道排水相結合,在雨季抽取土壤中咸水補充淡水,增加地下水占有空間,提高汛期土壤入滲率,加速土壤脫鹽。
4.5?綜合治理
鹽堿地改良是較為復雜的綜合治理體系,多采用以水肥為中心的方式,同時采取水利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農業(yè)技術措施、化學改良等措施綜合治理,也是改良鹽堿地的主要方向[12]。
采用綜合治理的方式,“化鹽堿地為資源”,開發(fā)利用鹽堿地,實現(xiàn)生態(tài)循環(huán)。例如:山東省黃河三角洲鹽堿地區(qū)已形成“上農下漁”的[34]模式,改善了當?shù)貕A地的土壤質量,實現(xiàn)了農、林、牧、漁協(xié)調發(fā)展,旱、澇、鹽、堿綜合治理的生產、生態(tài)效益[7]。采取挖池筑臺、深溝排堿的方式,處于位置較高的鹽堿地則可以種植農作物,緩解土地鹽堿化現(xiàn)狀,提高土地利用率。
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35]采用鈉化鹽漬土,利用物理、化學和生物三者相結合的方法,將土壤深翻與施用石膏相配合,實行小麥與水稻輪作,使土壤中可交換性鈉降低,明顯改善鹽堿地程度。于興洋等[36]研究重鹽堿地改良后土壤及作物的變化,實施不同改良措施后,土壤特性方面發(fā)生顯著改善。因此,大規(guī)模的重鹽堿地改良后,種植品種的選擇應該因地制宜,綜合相應土壤特性和作物適應性做相關種植。
5?鹽堿地改良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隨鹽堿地改良技術的發(fā)展,鹽堿地改良新途徑不斷涌現(xiàn)。盡管目前科技發(fā)達,世界范圍內已經有部分先進鹽堿地的改良方法,但對特殊地區(qū)鹽堿地改良治理仍需研究人員的努力,使土地利用率實現(xiàn)最大化。在治理鹽堿地過程中對相關區(qū)域的環(huán)境安全和保護還需地質、水文、水利等專家研究協(xié)調。
發(fā)展鹽堿地農業(yè)要注意因地制宜,對重度鹽堿地,改善土地環(huán)境為首要任務;對中度、輕度鹽堿地,合理灌溉,避免鹽堿化加劇。改良鹽堿地也需將工程改良、物理改良、生物改良等措施有機結合進行綜合治理。在未來鹽堿地開發(fā)與利用中,要更新現(xiàn)有觀念,突破傳統(tǒng),尋求創(chuàng)新,使鹽堿地得到充分開發(fā)利用,更好地推動鹽堿地地區(qū)生態(tài)、經濟、文明三位一體的共同發(fā)展。
隨著國內外鹽堿地改良技術的進步和新方法的推廣,逐漸實現(xiàn)鹽堿地可持續(xù)發(fā)展。在進行鹽堿地資源利用時,不能一味盲目,要對鹽堿地資源進行全面全新的認識,從鹽生植物資源、鹽漬土資源、咸淡水資源等多角度考慮,并將相關水利、水文學知識運用實際操作。今后,在鹽堿地改良時,應在鹽堿地長期觀測調查的基礎上,合理規(guī)劃,對現(xiàn)有鹽堿地改良措施進行分析調整并優(yōu)化。努力尋求最優(yōu)改良方案,拓展鹽堿地利用開發(fā)途徑,積極推動鹽堿地產業(yè)化開發(fā),增加我國土地利用率,為我國鹽堿地可持續(xù)發(fā)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王佳麗,黃賢金,鐘太洋, 等.鹽堿地可持續(xù)利用研究綜述[J]. 地理學報, 2011, 66(5): 673-675.
[2]李彬,王志春,孫志高, 等. 中國鹽堿地資源與可持續(xù)利用研究[J]. 干旱地區(qū)農業(yè)研究, 2005, 23(2): 154-158.
[3]張建鋒,張旭東,周金星, 等. 世界鹽堿地資源及其改良利用的基本措施[J]. 水土保持研究, 2005, 12(6): 28-30.
[4]王偉,解建倉,黃俊銘, 等. 鹽堿地治理新模式研究[J]. 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 2009, 20(5):117-119.
[5]Malcolm E, Sumner R N. Sodic soils- distribution,properties,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6]介明. 鹽堿地的危害與改良研究[J]. 綠色科技, 2016,54(7):122-124.
[7]邵風云. 邯鄲市鹽堿地利用現(xiàn)狀及改良措施[J]. 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3(24): 252-253.
[8]吳淑杭,周德平,姜震方.鹽堿地改良與利用研究進展[J]?.上海農業(yè)科技 , 2007(2): 23-25.
[9]Barrett-Lennard E G. Restoration of saline land through revegetation[J].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02(53): 213-226.
[10]關元秀, 劉高煥, 王勁峰. 基于GIS的黃河三角洲鹽堿地改良分區(qū)[J]. 地理學報, 2001, 56(2):198-205.
[11]李娟, 葉勝蘭, 牛巖. 不同模式對鹽堿地土壤環(huán)境改良效應的研究[J]. 中國農村水利水電, 2018, 431(9):198-203.
[12]時冰. 鹽堿地對園林植物的危害及改良措施[J]. 河北林業(yè)科技, 2009 (1): 61-62.
[13]王 玲.鹽堿地的形成及改良技術[J]. 現(xiàn)代農村科技, 2018, 564(08):106.
[14]王曉峰. 內蒙古鹽堿地改良措施方法[J]. 現(xiàn)代農業(yè), 2012(3):77.
[15]魏文杰,程知言,胡建, 等. 定額噴灌對濱海鹽堿地的改良效果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8,34(27):137-141.
[16]Benhui WEI et al. Initial Exploration on Effect of Saline-alkali Land Rebuilding and Utilization by Fenlong Cultivation[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7, 18(12): 2396-2400.
[17]?Benhui Wei, ‘Fenlong Cultivation-the Fourth Set of Farming Methods Invented in China [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7, 18(11):2045-2052.
[18]段建興. 幾種野生大豆對鹽堿土的適應性研究[D]. 大連:大連交通大學, 2010.
[19]邢尚軍, 張建鋒, 郗金標,等. 白刺造林對重鹽堿地的改良效果[J]. 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 2003, 31(6):96-98.
[20]李霞,劉秀花.滄州地區(qū)黃櫨鹽堿地生態(tài)適應性研究[J].現(xiàn)代園藝,2018,2(4):10-11
[21]李海英,彭紅春,牛東玲,等. 生物措施對柴達木盆地棄耕鹽堿地效應分析[J]. 草地學報,2002, 10(1): 63-68.
[22]丁海榮,洪立州,王茂文,等.星星草耐鹽生理機制及改良鹽堿土壤研究進展[J].安徽農學通報,2007,13(16):58-59.
[23]?張夢璇,董智,李紅麗,等.不同白榆品系對濱海鹽堿地的改良效果及鹽分離子的分布與吸收[J].水土保持學報,2018,32(06):340-345.
[24]?Jin-Qun Luo,Li-Li Wang,Qu-Sheng Li, et al. Improvement of hard saline–sodic soils using polymeric aluminum ferric sulfate (PAFS)[J]. Soil & Tillage Research,2015,149(321):12-20.
[25]史學友. 農安縣鹽堿地改良技術措施[J]. 吉林農業(yè), 2015, 24: 84.
[26]?Ziaie-Moayed, Samimifar, Kamalzare. Improvement of shear strength characteristics of saline soil using cement and polymer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11,5(3):307-314.
[27]趙旭, 彭培好, 李景吉. 鹽堿地土壤改良試驗研究——以粉煤灰和煤矸石改良鹽堿土為例[J].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 39(4):70-74.
[28]隋朋舉, 趙國臣, 侯立剛,等. 吉林省西部中度鹽堿地種稻改良試驗報告[J]. 北方水稻, 2012, 42(6): 39-40.
[29]王新平, 趙春艷, 加孜拉, 等. 不同土壤改良劑對新疆鹽堿土壤的改良效果研究[J]. 灌溉排水學報, 2010, 29(4): 133-135.
[30]?Wen-Jie Wang. Addition of HPMA affects seed germination, plant growth and properties of heavy saline-alkali soil in northeastern China: comparison with other agents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mechanism[J].Plant & Soil, 2011,339(1/2): 177-191.
[31]張建鋒.鹽堿地改良利用研究進展 [J].山東林業(yè)科技, 1997(3): 25-28.
[32]張璐,孫向陽,尚成海,等. 天津濱海地區(qū)鹽堿地改良現(xiàn)狀及展望[J]. 中國農學通報, 2010, 26(18):180-185.
[33]閆少鋒,吳玉柏,俞雙恩,等. 江蘇沿海地區(qū)豎井排鹽試驗研究[J]. 節(jié)水灌溉,2014(8):42-44.
[34]劉慧超. 黃河三角洲鹽堿地耕作制度的有效探索 河三角東營市“上農下漁”農業(yè)開發(fā)的調查[J]. 科技進步與對策,1998,15(6):94-95.
[35]張建鋒,喬勇進,焦明,等. 鹽堿地改良利用研究進展[J]. 山東林業(yè)科技, 1997(3): 5-8.
[36]于興洋, 王文杰, 楊逢建,等. 重度鹽堿地改良措施對土壤特性和不同植物光合、生長的影響[J]. 植物研究, 2010, 30(4):473-478.
作者簡介:楊玉坤(1999-),女,研究方向:地理科學;
耿計彪(1988-),男,博士,講師。研究方向:土壤養(yǎng)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