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怡,薛聯(lián)青,張 敏,苗智英,任 磊,張子沐
(1.河海大學水文水資源學院,江蘇南京 210098;2.江蘇省洪澤湖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江蘇淮安 223100;3.河海大學農業(yè)工程學院,江蘇南京 210098)
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全球水分循環(huán)給地區(qū)的干濕狀況帶來了不可忽視的變化,繼而對地區(qū)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區(qū)域性的氣候干濕狀況受到廣泛關注。干旱指數(shù)是監(jiān)測、預警、評估干旱的關鍵參數(shù),可標記干濕發(fā)生時間和強度,反映干濕發(fā)生機理[1]。目前標準化降水指數(shù)(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SPI)是國內外用于干濕狀況監(jiān)測最常用的指標之一[2]。假定所有地點旱澇發(fā)生概率相等,SPI以降水為基礎進行區(qū)域的干濕變化評價,但無法標識旱澇頻發(fā)地區(qū),且未考慮以蒸發(fā)為主的水分支出。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氣溫升高對水量平衡的影響不容忽視。Vicente-Serrano等[3]提出的標準化降水蒸散指數(shù)(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 考慮了蒸散發(fā)的水分支出作用,符合自然界的水量平衡關系;對比帕默爾干旱指數(shù)(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PDSI),SPEI計算簡便,可評估不同時間尺度的干濕程度。憑借概率計算的特點和空間可比性等優(yōu)點,SPEI目前已成為干濕特征分析新的理想指標。近年來,國內外已有眾多學者采用SPEI對區(qū)域干濕狀況進行計算和分析。Zhu等[4]采用不同時間尺度的SPI和SPEI進行了水文干旱監(jiān)測的對比分析;Vicente-Serrano等[5]基于SPEI分析了大氣環(huán)流指數(shù)對歐洲干旱狀況的影響程度;陳子燊等[6]計算了多時間尺度的SPEI,采用REOF、Mann-Kendall趨勢檢驗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廣東1962—2007年的干濕時空變化特征;劉珂等[7]利用兩種潛在蒸散發(fā)算法的SPEI對全國的干濕變化特征進行了分析。目前基于SPEI的干濕變化研究主要從流域的時空變化分析展開,而在整體干濕變化的基礎上,不同氣象要素對流域干濕變化影響的研究相對較少。
為研究不同氣象要素對流域干濕變化的影響程度,深入探究流域的時空干濕變化特征,本文采用基于多種氣象要素的FAO56 Penman-Monteith法(P-M法)[8]和僅考慮溫度的Hargreaves-Samani法(Har法)[9]兩種潛在蒸散發(fā)的計算方法,基于12個月尺度的SPEI對洪澤湖以上淮河流域進行年尺度的干濕變化研究,定量分析兩種SPEI序列對不同氣象要素的敏感性,以期為SPEI在江淮地區(qū)及全國干濕變化研究中的應用提供參考。
淮河流域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有些年份夏秋連旱,洪澇和旱災頻發(fā),是典型的“孕災”區(qū)域。選取洪澤湖以上的淮河中上游為研究區(qū)域,該區(qū)域水系呈典型的扇狀分布,匯水面積達15.8萬 km2[10-11]。作為整個淮河流域的主要產流區(qū),淮河中上游也是洪澤湖入湖水量的主要來源[10]。該區(qū)域介于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之間,是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qū),屬大陸性季風氣候。降水受夏季風影響,主要出現(xiàn)在汛期(5—9月),年降水量多為600~1400 mm。選取淮河中上游20個氣象站點1960—2016年的降水P、平均溫度T、最高溫度Tmax、最低溫度Tmin、日照時數(shù)Sd、平均風速W和相對濕度Rh等日尺度數(shù)據(jù),基于兩種潛在蒸散發(fā)計算方法的SPEI序列進行流域干濕時空變化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相關數(shù)據(jù)來源于中國氣象數(shù)據(jù)共享網(wǎng)(http://data.cma.cn/)。 圖1是包含了20個氣象站點的洪澤湖以上淮河中上游流域圖。
圖1 洪澤湖以上淮河中上游流域及氣象站點分布
SPEI是對降水量與潛在蒸散發(fā)的差值序列累積概率值進行正態(tài)標準化后的一種指數(shù)。本文采用P-M法和Har法分別計算月潛在蒸散發(fā),然后計算逐月降水與蒸散發(fā)的差值,建立不同時間尺度的累積序列,采用Log-logistic分布對數(shù)據(jù)序列進行擬合及標準化轉換,得到不同時間尺度的SPEI。以12個月時間尺度的SPEI表征研究區(qū)域的氣象干濕狀況,采用算術平均法求得流域平均SPEI。根據(jù)中國氣象局制定的SPEI干濕等級劃分標準(表1)對流域干濕等級進行劃分。
表1 SPEI的干濕等級劃分及概率
Hargreaves和Samani在1985年推導出基于溫差的作物潛在蒸散發(fā)計算公式(Hargreaves-Samani公式,式(1)),基于該公式的Har法在缺少氣象資料的地區(qū)廣泛應用,并被證明是一個有效的估算方法,估算時需要溫度(平均、最高、最低)和地理位置數(shù)據(jù)。
式中:Eh為基于Har法的潛在蒸散發(fā);T為平均溫度,℃;Tmin為最低溫度,℃;Tmax為最高溫度,℃;Ra為大氣頂太陽輻射,MJ/(m2·d);λ是水汽化潛熱,MJ/kg。
Penman法是依據(jù)能量平衡和紊流擴散原理推導出的計算參考作物蒸散發(fā)的方法,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經(jīng)歷了漫長的發(fā)展歷程,在Penman法的基礎上,包含了風函數(shù)的P-M法成為目前使用最多的潛在蒸散發(fā)計算方法,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Epm為基于P-M法的潛在蒸散發(fā);Δ為溫度飽和水汽壓關系曲線T處斜率,kPa/℃;es為飽和水汽壓,kPa;ea為實際水汽壓,kPa;u2為2 m高處風速,m/s;Rn為凈輻射,MJ/(m2·d);G為土壤熱通量,MJ/(m2·d);γ為濕度計常數(shù),kPa/℃;各參數(shù)具體公式參見文獻[12]?;贖ar法和P-M法計算所得的干旱指數(shù)記為SPEIh、SPEIpm。
為了定量研究兩種潛在蒸散發(fā)計算方法所得SPEI序列對不同氣象要素的敏感性,采用單一氣象要素不變、其他氣象要素去趨勢的去趨勢方法[13-14],結合兩種潛在蒸散發(fā)計算方法得到新的潛在蒸散發(fā)序列,對不同的SPEI序列進行分析研究。所有氣象要素去趨勢情況簡稱為去趨勢,實測數(shù)據(jù)未去趨勢情況簡稱為未去趨勢,只保留一種氣象要素趨勢的情況則為部分去趨勢。所有的SPEI和氣象要素序列均采用非參數(shù)Mann-Kendall檢驗法的Sen’s斜率進行趨勢計算[15]。簡單去趨勢方法用于消除站點原始氣象要素的線性趨勢,可直接應用于空氣溫度參數(shù),但對于其他有范圍限制的氣象要素例如相對濕度(0<Rh<1)、風速和日照時數(shù)(W>0,Sd>0),先采用簡單去趨勢方法,然后結合參數(shù)的區(qū)間限制條件進行相關處理以避免不合理的結果。溫度的去趨勢公式為
式中:Tb,i為溫度 T 在年份 i的去趨勢值;Ta,i為相同年份的最初溫度;α為所選站點的溫度趨勢值;i代表年份(1960—2016年)。
對于其余氣象要素,受本身的范圍區(qū)間影響,需要對去趨勢方法進行改進,改進公式為
式中:Fb,i為年尺度下氣象要素的去趨勢值;Fa,i為年尺度下氣象要素的實際值;Fb,i′為日尺度下氣象要素的去趨勢值;Fa,i′為日尺度下氣象要素的實際值;α為實際氣象要素曲線的變化斜率。
圖2是1960—2016年淮河流域兩種SPEI序列和潛在蒸散發(fā)序列對比圖。從圖2(a)可知,流域的平均溫度距平為顯著上升趨勢,流域呈增溫現(xiàn)象。兩種SPEI序列差異較小,線形基本吻合,流域整體呈現(xiàn)變濕趨勢,SPEI值主要在-2~2之間波動,根據(jù)表1的干濕等級,流域干濕等級主要在中等干旱和中等濕潤之間相互轉換。兩種SPEI序列與溫度距平的線形走勢相反,溫度距平越大,SPEI越小,溫度距平越小,SPEI越大,二者呈負相關關系。SPEIpm的整體斜率為 0.0085,SPEIh的整體斜率為0.0049,略低于前者,研究區(qū)呈現(xiàn)變濕趨勢,溫度距平曲線的斜率為0.02,明顯大于SPEI曲線的斜率,說明流域溫度變化較干濕變化更明顯。SPEI除受溫度影響外,還受降水等其他氣象因素的影響,因此研究區(qū)的干濕變化程度小于溫度的變化程度。
圖2 1960—2016年淮河流域干濕變化和蒸散發(fā)變化
不同于SPEI序列的高吻合度,潛在蒸散發(fā)整體呈下降趨勢(圖2(b)),與溫度距平的上升趨勢形成強烈對比,潛在蒸散發(fā)距平隨溫度距平的變化而變化,二者為顯著負相關關系。Epm的斜率為-1.72, Eh的斜率為 -0.78,前者的下降速率約為后者的2倍,從圖2(b)可以看出,Epm距平隨溫度距平變化較Eh更強烈,說明Epm對溫度的升高更敏感。潛在蒸散發(fā)距平越大,兩種潛在蒸散發(fā)距平的差值越大,例如1966年和2004年。對照圖2(a)可知,潛在蒸散發(fā)距平越大,SPEI值反而越小,流域呈現(xiàn)干旱狀態(tài);反之,潛在蒸散發(fā)距平越小,SPEI值越大,流域呈現(xiàn)濕潤狀態(tài)。
采用非參數(shù)Mann-Kendall檢驗法對兩種SPEI序列曲線進行斜率計算,分析流域的干濕空間變化情況。圖3為1960—2016年SPEI序列曲線的斜率空間分布,對比圖3(a)和(b),流域西北地區(qū)(河南境內)的SPEIpm曲線斜率大于0,說明該地區(qū)呈現(xiàn)變濕趨勢;而SPEIh曲線的斜率分布顯示,流域西北大部分地區(qū)和洪澤湖周邊區(qū)域均有變濕趨勢,河南西華站周邊地區(qū)的SPEIh曲線斜率小于0,與SPEIpm的分布結果不同。圖3(c)(d)為去趨勢后的SPEI斜率分布,對比圖3(a)(b),去趨勢后的SPEI曲線斜率明顯減小,說明氣象要素去趨勢對SPEI的斜率有顯著影響,但流域干濕變化區(qū)域不變,說明去趨勢過程不改變SPEI在流域各地區(qū)的變化趨勢,僅影響SPEI值的趨勢變化幅度。對比圖3(a)和(c),SPEIpm去趨勢后,曲線斜率大于0的區(qū)域增加,增大的范圍主要分布于流域的東部和南部地區(qū),SPEIh的變化趨勢的分布地區(qū)基本不變。去趨勢后的SPEIpm曲線斜率變化幅度較SPEIh更大,其變化范圍從-0.0029 ~0.0242 變?yōu)?-0.0108 ~0.0067,說明去趨勢過程對SPEIpm影響更大。整個研究區(qū)域的SPEI曲線斜率變化相對較小,斜率絕對值不大于0.05,說明流域未來的干濕情況不會發(fā)生顯著變化,干濕狀況相對穩(wěn)定。
圖3 SPEI序列曲線的斜率空間分布
圖4 為去趨勢、未去趨勢及部分去趨勢等多種情況的兩種SPEI序列頻數(shù)分布(圖中Rh為只保留相對濕度趨勢的情況,Sd為只保留日照時數(shù)趨勢的情況,T為只保留溫度趨勢的情況,W為只保留風速趨勢的情況),降水去趨勢后對SPEI沒有影響,因此不加以討論。Har法只涉及溫度,因此SPEIh只有未去趨勢、去趨勢和只保留溫度趨勢3種結果的對比。
從圖4(a)可以看出,未去趨勢情況下,兩種SPEI序列的概率密度函數(shù)曲線大致相同,二者在SPEI為-1~1的頻數(shù)相差較大,SPEIpm的洪旱正常等級的概率大于SPEIh。而去趨勢后的結果與未去趨勢不同,SPEIh比SPEIpm在-1~1的頻數(shù)更多(圖4(b)),說明SPEIh結果顯示的流域正常及輕度洪旱等級的頻率高于SPEIpm。因此,去趨勢前SPEIpm顯示的洪旱正常概率高于SPEIh,去趨勢后結果相反。從圖4(c)概率密度函數(shù)曲線的吻合度可以看出,僅SPEIh去趨勢情況的洪旱正常頻數(shù)大于另3種情況,其余3種情況的概率密度函數(shù)曲線基本重合,但頻數(shù)分布直方圖相差較大,SPEIpm去趨勢后,其處于0.5~1的頻數(shù)大于另外兩種情況,說明此種情況下的輕度干旱有所增加。只保留日照時數(shù)趨勢和去趨勢的對比結果顯示(圖4(c)),后者的正常洪旱概率略高于前者。由圖4(c)可知,只保留相對濕度趨勢的SPEIpm在-1~1的頻數(shù)明顯低于去趨勢的SPEIpm,只保留風速趨勢的SPEIpm在-1~1的頻數(shù)分布更多,流域將出現(xiàn)更多正常和輕度洪旱現(xiàn)象。
圖4 兩種SPEI序列對多種氣象要素的敏感性分析
從圖4(d)的對比可知,多種情況下SPEI值的上下邊界值、中位數(shù)變化不明顯。未去趨勢情況下,兩種序列SPEI的上下界相近,SPEIpm的中位數(shù)和平均值略高于SPEIh。與去趨勢情況對比,未去趨勢SPEIpm的中位數(shù)和平均值有小幅度的提高,說明去趨勢后SPEI值整體偏大,但偏大幅度不明顯。整體來看,多種情況的上下邊界范圍在-2~2,平均值和中位數(shù)保持在零左右,說明流域的平均旱澇水平在中等干旱和中等洪澇之間,沒有極端的旱澇事件發(fā)生,整體干濕狀況保持穩(wěn)定。
表2是以上多種情況概率密度函數(shù)的μ值和σ值??梢钥闯?,P-M法下,只保留溫度趨勢情況下SPEIpm的μ值減小了0.145%,流域的干旱趨勢增強,另3種去趨勢情況下,μ值分別增加了0.000 7%、0.138%和0.121%,說明概率密度函數(shù)向右側偏移,流域有變濕趨勢,其中后兩種情況的趨勢變化更明顯。Har法下,只保留溫度趨勢情況下流域的干旱趨勢增加,但 SPEIh的 μ值只減小0.034%,對流域干濕變化影響不明顯。除只保留相對濕度趨勢的情況外,其余多種情況的σ值較去趨勢情況均有所增加,流域的正常及輕度旱澇等級概率增加。
表2 多種情況下SPEIpm和SPEIh的變化對比 %
結合圖4(a)(b)(c)可知,溫度、日照時數(shù)和風速為流域旱澇變化的主要因素。溫度升高增加干旱概率,減小淮河流域輕度旱澇及以上等級的概率。相對濕度、日照時數(shù)和風速的變化趨勢是造成流域向濕潤發(fā)展的氣象因素,日照時數(shù)和風速的趨勢可增加正常及輕度洪旱等級的概率,減小更高等級的洪旱事件出現(xiàn)的概率,而相對濕度的趨勢則會增加流域輕度以上的洪旱概率,不利于地區(qū)的發(fā)展。綜上可得,對淮河流域干濕變化影響程度從大到小的因素分別是溫度、日照時數(shù)、風速、相對濕度。
a.兩種SPEI序列均顯示淮河中上游存在變濕趨勢;SPEI和溫度距平呈負相關關系,潛在蒸散發(fā)與溫度呈正相關關系。潛在蒸散發(fā)距平值越大,SPEI值越小,流域為變干趨勢;反之,潛在蒸散發(fā)距平值越小,SPEI值越大,流域為變濕趨勢。流域西北呈變濕趨勢、東部洪澤湖地區(qū)的干濕變化趨勢是兩種SPEI序列曲線斜率分布圖的差異所在;去趨勢過程不改變SPEI的趨勢變化分布,但影響流域的干濕變化強度。整個流域的SPEI曲線斜率變化較小,說明流域未來的干濕情況不發(fā)生顯著改變。
b.淮河中上游流域干濕變化影響因素由強到弱順序依次為溫度、日照時數(shù)、風速和相對濕度。4種氣象要素的趨勢變化可影響流域干濕等級的概率分布情況;溫度的升高增加流域的干旱趨勢,日照時數(shù)、相對濕度和風速是造成流域濕潤的氣象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