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秀紅,石 紅,王 丹
(吉首大學 體育科學學院,湖南吉首 416000)
苗族地區(qū)的蚩尤拳是人們稱的苗拳,蚩尤是苗拳的創(chuàng)始人,次拳主要流傳于湘西州花垣金牛村一帶。20世紀70年代初,國家大力發(fā)展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在湘西苗寨又掀起了習武的浪潮。2014年,國務院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2016年1月,中共湘西州委、州人民政府決定,發(fā)展體育事業(yè),把民族武術、擺手舞、苗鼓等項目融入校園活動,扶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發(fā)展。同時,《十九大報告》又制定了“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廣泛弘揚”,“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的國策。如何以國家相關政策為驅動力,傳承傳統文化,促使非遺“苗族蚩尤拳”的傳承與發(fā)展,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蚩尤拳起源于苗民一種體育游戲為“角抵”。自秦統一中國后,苗族已沒有自己獨立的政權,屈服于封建王朝的統治,稍有不順,即受王師撻伐之苦。在諸多戰(zhàn)爭的壓迫下,苗民們?yōu)榱俗孕l(wèi)和生存,采用言傳身教的方式在族內傳授蚩尤所創(chuàng)的武藝。經過歷代傳人的傳承和創(chuàng)造,苗族蚩尤拳在湘西已得到發(fā)揚光大,先后涌現了不少武術名流和英雄人物,從涌現的這些英雄人物看,足以說明湘西苗族蚩尤拳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
苗族蚩尤拳創(chuàng)作較早,遠至神話時代的蚩尤。但由于民族的特殊性,幾千年來總是受制于人,沒有自己的文字,文化也處在落后的狀態(tài),因此也就沒有武術系統理論文獻資料記載,而是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來傳承的,比如拳譜、奉材車路和因地制宜的練功方法口訣有如下記載:(1)早晚練功歌:“寒歲鶴發(fā)攀勁松,凌巖溪岸人如龍。這是告訴練功者必須持之以恒方能修煉功成。(2)練樁口訣:“練拳先練樁,打拳不晃蕩”,提出樁功的重要性。(3)練拳歌:“頭勁頂破天,出手對乳端。兩肩須下墜,腰凝砥柱般。高低須有度,回肘一指間??南ロ毨锟?,里斂向外翻。口呼鼻吸氣,氣下起丹田”,這是練拳的要領。(4)練肘歌訣:“手肘如閃電,返步身要偏。膝起閃兩邊,伸縮賽猴猿。側進身要偏,兩眼望下邊”,這是練肘的方法。(5)練眼力口訣:“眼似銅鈴視行日,風吹雨打目不?!?,這是練眼力要訣。(6)“學藝是小事,謹慎最為先。師囑不可忘,諸事保平安”,這是對練武者的武德教育。(7)散打歌訣:“打頭起勢隨腳走,走時速起站中央。腳踏中門搶地位,兩肘齊發(fā)人難擋”,這是教人怎樣進行散打。(8)防械要訣:“刀辟刃,棍避鋒;叉避三尖,鐺避弓”,這是告訴人們怎樣防各種兵器的鋒芒。以上歌訣,是苗族武術的動作方法,歷代武師依照這些理論而代代傳襲著。它揭示苗族人在與人與獸斗的歷史長河中對苗拳的傳承和發(fā)展,是苗族人民的經驗積累和智慧的結晶,是苗族武術的精華。
苗族武術門流傳很廣泛,也是一種祖?zhèn)鞯奈湫g,湘西花垣縣金牛村一帶的苗族武術統稱為蚩尤拳。有其獨特的風格,主要體現為:命名的民族性;與生活生產勞動相結合;山地特色濃郁;樸實無華、架勢兇猛;服飾獨特;手型怪異。
3.2.1 實用價值
(1)由于湘西地區(qū)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存在民族分歧,會經常發(fā)生斗爭,所以他們在斗爭中能有效地保護自己,打擊敵人;(2)蚩尤拳的訓練不僅能鍛煉身體,還能培養(yǎng)意志品質,發(fā)揮其民族團結精神。
3.2.2 觀賞價值
蚩尤拳的活動內容豐富,形式熱烈,其特點為:技擊強、狠招多、功法穩(wěn),成為苗民強身健體、克敵制勝的法寶,在觀看時在視覺上有著的強烈沖擊,其雄壯力量之美展現的淋漓盡致。審美功效主要表現在蚩尤拳表演的穿戴,在進行表演時通常穿戴為:頭戴銅角帽,身穿棕片甲,手腕套虎爪,十分具有美感,觀賞價值較強[2]。
3.2.3 歷史文化價值
苗族蚩尤拳是一種由團體或個人創(chuàng)造的,世代流傳的民間民俗體育活動,是當地民眾的集體生活的寫照,也是一直流傳至今的人類文化活動,其歷史文化價值不容忽視。它彌補了官方正史的不足。蚩尤拳以民間口傳心授、活態(tài)的形式存在,所承載的文化底蘊,反映著底層黎庶的各種訴求,歷史文化的融合,可以彌補官方歷史典籍的遺漏和不足,有利于人們全方位、真實、去認識已逝的歷史文化。也顯著了民族的地域特色。湘西地處湖南西部,地域偏遠,崇山峻嶺,谷長壑深,苗族先民在此與世隔絕的自然環(huán)境生活,從舜宇直至清康熙年間,其跨度達三千年之久。由此可見,湘西苗拳留存蚩尤文化的印記是極其濃厚的。
隨著新時代我國綜合實力以及非物質文化的蓬勃發(fā)展,特別是隨著《十九大報告》、《全面復興傳統文化》等一系列重大國策的頒布與實施,苗族蚩尤拳面領著許多新的挑戰(zhàn),挑戰(zhàn)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傳承資金短缺,由于苗族蚩尤拳是一個民俗文化活動,存在著經費嚴重不足的問題;二是傳承的人員減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主體是傳承人,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繼承者。以個人或者群體的形式存在,掌握具有傳承意義的民間傳統藝術或精湛的民間傳統技藝。作為知識和技藝的傳遞者,傳承人要將這些知識和技藝發(fā)揚光大,是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傳承人的工作性質和收入水平,決定了傳承人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鉆研和傳習。而隨著現在生活壓力的增大,許多當地年輕人都已外出務工,更別說是傳承;三是傳承方式狹窄,苗族蚩尤拳主要以口傳心授為主要傳承形式。這種沿襲的傳統傳承與傳播路徑,導致傳播范圍有限,傳承效果不佳,很難廣泛融入當今信息時代人們的生產生活;四是傳承觀念落后,苗族蚩尤拳的傳承具有家族性、封閉性和排他性,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其傳承與發(fā)展。因此,在傳承人數減少的情況下,再加上傳承方式、觀念的落后,導致苗族蚩尤拳的傳承,后繼乏力。
蚩尤拳的傳承方式多為“口傳心授”,其弊端顯見,傳授者難以對其內容詳細的講解,接受者學起來也有困難,并且學習的內容不全面、不具體。時間一長,很多內容還流失了。這些無疑限制了武藝的進一步傳承。1984年,年近花甲的石仕貞開始義務從事苗族武術挖掘整理工作,他克服各種困難,撰寫了《武術之鄉(xiāng)——金牛》等多篇介紹苗族武術名人的文章,以及《蚩尤拳》等苗族名拳拳種和兵器介紹。他的辛勤勞動,使苗族武術的傳承逐步由口傳身授步入了文圖時代[3]。2008年入選我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因此,讓蚩尤拳的“口傳心授”得到了質的突破,讓蚩尤拳的傳承鏈得以延續(xù),傳承譜系更加明確清晰,在此基礎上,我們需要更完整的方法來發(fā)展和傳承蚩尤拳,主要方法有:一是打破門規(guī)向外授徒;二是從小培養(yǎng)蚩尤武術后繼人,讓其在蚩尤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下,進一步傳承苗族蚩尤文化。
為深入學習貫徹中共中央《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系列講話精神以及讓文物“活”起來的有關指示[1],在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此為指南,苗族蚩尤拳的活態(tài)傳承,可以設立基地。具體可采取以下兩個措施:一是加強傳統文化地區(qū)的規(guī)劃;二是建立“蚩尤村”,實行紅色革命基地鏈。這不僅加強了當地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和苗族文化的宣傳,也更有利于苗族蚩尤拳的活態(tài)傳承的發(fā)展。
將蚩尤拳作為苗族文化的“活化石”,結合湘西地區(qū)如火如荼的旅游業(yè),加大投放資金,優(yōu)化地域文化的政策環(huán)境,建立文化的保障機制,加快湘西地區(qū)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fā)。苗族的個性和靈性彰顯著蚩尤拳,其中的價值觀念、文化觀念、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對旅游文化必將產生深刻的影響。豐富多彩的內容與形式,一定時期和一定程度反映了文化習俗、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深刻反映了苗族的苦難遷徙與抗爭的歷史,不僅豐富了湘西地區(qū)旅游的產品內容,迎合現階段人們對旅游行業(yè)的新口味,也為湘西州蚩尤拳的活態(tài)傳統找到了新的路徑。
苗族蚩尤拳是我國優(yōu)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在現代化的發(fā)展進程中,受到了強烈的時代和外來文化的沖擊,作為青年一代的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將其繼續(xù)發(fā)揚傳承下去。新時代蚩尤拳傳承面臨的新挑戰(zhàn),并由此提重視扶持傳承人及培養(yǎng)后繼傳承人、設立蚩尤拳活態(tài)傳承基地、地域文化與生態(tài)旅游整合發(fā)展等活態(tài)傳承路徑建議,以此來推動湘西苗族蚩尤拳活態(tài)傳承發(fā)展,讓蚩尤拳走出湘西,走向更大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