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莎莎
關鍵詞聚眾犯罪 聚眾情境 刑法規(guī)制
聚眾情境是引發(fā)聚眾犯罪的主要關系之一,在這個情境當中,參與到聚眾犯罪的相關人員,可能存在情緒上面的相互感染、行為上面的相互刺激,通過這種乘積擴大的效應心理,導致個體出現(xiàn)不理智的行為,很多人都在聚眾情境下無意識、不自覺地參與到了犯罪活動當中,這種從眾非理性的心理,很容易造成個人行為失控,帶來非常嚴重的社會危害。
進行良好的刑法規(guī)制,對于情境特征進行優(yōu)化把控,可以對于聚眾犯罪行為進行良好的界定,既可以體現(xiàn)社會的懲罰規(guī)則,也可以保障聚眾犯罪參與者的相應人權,實現(xiàn)整個刑法規(guī)制價值觀念的升級。
(一)聚眾犯罪的界定與危害
聚眾犯罪主要是指三個以上主體從事的犯罪行為,而與團伙作案具有顯著區(qū)別的是,聚眾犯罪的人員主要以非正式的組織形式,組合在一起,關系非常松散,很多人在作案時,相互之間并不認識。但是,與團伙作案具有高度相似性的是,聚眾犯罪也有一定的組織者,尤其是煽動者,通過聚眾情境制造,來煽動群眾參與到犯罪過程當中,該種行為嚴重擾亂公眾秩序,危害公民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導致嚴重后果。
(二)聚眾犯罪的心理特征
1.非理性特征
聚眾犯罪的行為人具有非理性特征。在犯罪時,行為人已經(jīng)超出經(jīng)濟人的理性界定,不進行理性計算,而直接受情緒的控制,做出非理性的行為,尤其是受到群體激情的感染,做出一些動物條件反射式的非理性反應。有一些人在事后調查過程當中表示,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做出那樣的行為和選擇。從情境理論可以看出,人是情境的動物。在群體性情境當中,人會超出理性判斷,而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行為。因而在聚眾犯罪界定的過程當中,要對群體心理進行優(yōu)化把控。
犯罪時,行為人已經(jīng)無法意識到法律規(guī)制對其處罰的效力,對于外界的指導、意見也存在刻意忽視心理,再加上“責任分擔”作用,認為自己對于整個行為和后果是微不足道的,因而可能為所欲為,不計后果,全憑自己情緒態(tài)度進行相應的行為。
2.攻擊本能理論
弗洛伊德指出,攻擊性是人的本能之一,而聚眾犯罪的行為人是本能壓抑與欲望復生的轉變過程。進行聚眾犯罪的過程當中,行為人陷入到了聚眾情緒當中,將自己的不安全感和焦慮心理,通過犯罪行為來進行表達。尤其是一些聚眾犯罪的行為人,在長期生活當中受到外界壓力,無法得到正常的釋放,受到挫折之后,轉而采用攻擊的方式,對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進行指責。
這種壓力轉移的犯罪行為,來源于行為人對于生活的欲求不滿,而這是蘊涵在每一個人基因當中的,通過利欲的本能和權欲的本能,甚至是性的本能,進行綜合驅動,犯罪行為人可能在聚眾情境當中,做出不理智的犯罪行為。
3.責任分擔心理
聚眾犯罪的行為人往往認為“法不責眾”,認為自己的行為只是整體行為當中的一部分,自己是一個“無名氏”。甚至還有一些人在聚眾情境當中,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完全正義的、正確的,而完全不考慮自己的行為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同時,“法不責眾”這種心理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中根深蒂固的一種錯誤觀念,很多時候,這種觀念成為了壓倒聚眾犯罪行為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導致行為人犯罪恐懼感減弱,在參與到聚眾行為過程當中,缺少內疚和反思,也對自己的行為無法形成正確的認知和看法。
(三)聚眾情境對于行為人的作用機制
情境就是影響行為人產(chǎn)生動機、實施相應行為的周圍環(huán)境,在具體的情境當中,誘發(fā)行為人的具體因素非常多,而多樣因素組合成了一個誘發(fā)犯罪的行為動機,成為犯罪行為人沖動的直接導火索。在犯罪心理學說當中,聚眾情境也被稱為行為人的“心理場”,也就是說,犯罪人員并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會犯罪,而是整合侵害對象因素、現(xiàn)場他人客觀態(tài)度、自然條件、氛圍以及機遇因素,才導致犯罪行為人做出犯罪選擇,因而,進行情境分析可以直接抓住犯罪發(fā)生的本質源頭,對促發(fā)犯罪引發(fā)犯罪的相應機制進行靈活判斷。
1.聚眾情境與從眾心理
聚眾者參與到社會情境當中,一般都是尋求相應的需求滿足,表達自己的心理訴求,而共同的需求和情況使得它們連接在一起。如果自己的伙伴出現(xiàn)了犯罪行為,那么行為人可能會出于認同、從眾的相關心理傾向,而發(fā)生模仿和學習的行為。在這樣的情況下,正義和非正義的標準,已經(jīng)不是他們判斷是否進行該行為的主要標準,而社會和他人的評價,超越了自我認知,成為判斷當時行為的主要標準。
這種從眾心理與傳統(tǒng)的是非、好惡觀念具有明顯的不一致性,在這樣的理論下,人會主動為惡,完全摒棄自己心中的憐憫和樸素的正義觀。完全尊重他人的行為,幫人出頭,兩肋插刀,出現(xiàn)利他行為,例如我國西南地區(qū)的宗族間斗毆事件、網(wǎng)吧少年群體動物事件等等,就是這種從眾心理的典型表現(xiàn)。
2.對權威的盲從
在聚眾犯罪當中,尤其是一些大規(guī)模、有組織的聚眾犯罪當中,往往都具有一到兩個行為煽動人,這些人在群體當中擔任一種權威的角色,而在權威的影響下,行為人的個人才智、自我意識均被削弱。行為人認同煽動者的言語和行動,無意識的品質占據(jù)了上風。群體成員對于聚眾犯罪組織者無意識地服從,導致不同個體之間在從眾意識的放大下,進入到“無名氏”的身份認知當中,認為“法不責眾”,可以由他人對自己的責任進行分擔,自己并不是最終導致犯罪后果的直接行為人,而只是在欲望的驅使下,不顧目的、不顧程度的發(fā)泄自己的欲望和不滿。
3.聚眾犯罪與相乘效應
聚眾犯罪行為當中的不同參與者,會存在相互之間的行為影響行為感染,尤其是從情緒上,進行這種效應的傳遞,導致整個局面進入到失控階段,尤其是一些有組織聚眾犯罪行為當中,權威者的負效應相乘,疊加在每一個聚眾犯罪行為人上,就出現(xiàn)情緒的不受控制。
(1)人是情感的動物,只有從情感規(guī)律角度對于聚眾行為的特征進行相應的分析,才能夠滿足人對于自身情感的需求和體驗。在聚眾犯罪的過程當中,行為人會由于情緒和刺激,對于自己的行為出現(xiàn)失靈認知,而表現(xiàn)出服從、從眾、利他的相應行為。
(2)犯罪行為人還會由于激動情緒無法控制,呈現(xiàn)出兩極對立的行為特征,這時,人受到植物神經(jīng)尤其是自主神經(jīng)的交叉控制,處于一種無意識的狀態(tài),會由于白熱化的氛圍,使得自己的情緒被感染,認為從事該活動可以使自身欲望得到滿足,該種情緒就像滾雪球一樣不斷的擴大,最終促使人產(chǎn)生犯罪行為。
(3)在聚眾犯罪的過程當中,每一個行為人都是一個情緒的源頭,每一個人情感的爆發(fā)就像一座小火山一樣,給他人帶來了成千百倍的爆發(fā)影響。這種火山式爆發(fā)情緒在世界歷史的歷次屠殺當中,都有著集中的體現(xiàn),例如《拉貝日記》對于南京大屠殺參與的相關士兵調查就可以看出,很多士兵都認為自己是“無名氏”,沒有從事犯罪行為,而只是聽從上級的命令進行相應的執(zhí)行。自己受到聚眾犯罪激情澎湃的場景影響,而做出了不理智的行為,當時的自己與日常生活當中的自己截然不同,意志力與辨別力已經(jīng)不復存在。
在犯罪心理學理論下,人的行為受制于性格和成長環(huán)境,會出現(xiàn)階段性的變化,表現(xiàn)出非常復雜的特性。在一般環(huán)境下,人的內心心理結構基本穩(wěn)定,具有鮮明的個人特色,但是在一定的情境當中,就會出現(xiàn)缺乏主見,容易受到他人誤導,隨波逐流,發(fā)生從眾的行為。在群體當中,人會出現(xiàn)一種群體心理,認為自己只要遵從他人的行為和意見,消除自己的個性就可以獲得他人的認同,并且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任何責任。
(一)聚眾犯罪的發(fā)生場景
從相關的歷史資料分析可以看出,聚眾犯罪通常發(fā)生在國家機關、企事業(yè)單位、車站、碼頭、航空站、影劇院、公園、公路、街道旁邊,或者特定場所,如監(jiān)獄等等,這些行為人往往并沒有通謀,事發(fā)之前甚至相互并不認識,但是只要進入到這個特定的情境當中,受到一兩個組織行為人的鼓動和煽動,就會形成比較一致的目的和動機。這些行為人的日常需求,在這個聚眾犯罪情境當中被無限的擴大,尤其是他們的行動一旦受到阻礙,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那么犯罪的動機將會越來越強烈,當沖突激化到一定程度時,犯罪行為爆發(fā)的可能性也就會越大。
(二)聚眾情境當中的情感態(tài)度
在聚眾情境當中,行為人感情用事超越了理性判斷的范圍,使得自己的無意是占據(jù)了行為的主導,也就是中國古話所說的“怒打心中來,惡從膽邊生”,行為人的欲望得不到控制,就在這種情境當中坐立不安,只有通過犯罪行為才能夠實現(xiàn)自己情緒的平復。同時,在聚眾情境當中,不同人的個體情緒狀態(tài)呈現(xiàn)出相互影響的成績效果。雖然行為人會隨著情勢的變化,出現(xiàn)自動退出或感到后悔害怕,但是為時己晚。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聚眾行為分為聚眾情境——激情爆發(fā)——造成的嚴重后果幾個發(fā)展階段。因而在刑法規(guī)制的過程當中,要充分考慮犯罪行為人的心理機制,詳細了解聚眾情境,對于行為人的主體刺激,尤其是對于犯罪實施的過程進行相應的判斷。
首先,雖然在激情之下,行為人的動機比較模糊,但是這仍然是具有一定的誘發(fā)機制的。在刑法規(guī)制的過程當中,要從因果關系進行相對探求。對于犯罪的主體進行分類認定,尤其是核心群體、積極人群、激動人群和中立人群四個群體,要按照不同的行為原則,進行分析。
其次,對于首要分子從重處罰,對于其他參與者、多次參加人、其他參加人等不同的群體,按照造成后果的輕重,以及具體的行為動機,進行相應的處罰。充分考慮行為人的主觀惡性程度,以及辨認控制能力的削弱過程,體現(xiàn)法律的公平以及正義性。
最后,通過聚眾犯罪的刑法規(guī)制,充分展現(xiàn)自然理性和個人人權保障等相應的價值理念,既要保障社會的公平正義,也要提高民眾對于守法觀念的認同。
綜上所述,聚眾情境是誘發(fā)聚眾犯罪的重要因素,對其進行優(yōu)化把控,可以全面深化對聚眾心態(tài)的認識。從本文分析可知,研究聚眾情境與聚眾犯罪行為及其刑法規(guī)制,有利于我們從科學的角度,對于犯罪行為認定進行科學判斷,因而我們要加強對于聚眾情境的心理狀態(tài)分析,對于犯罪行為人心理動機、行為狀態(tài)進行系統(tǒng)性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