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公司領導讓我負責整理所有外來的數(shù)據(jù)和文字材料,任務簡單但比較耗時。為趕進度,主管安排同事小峰來幫我,他沒有經(jīng)驗,我便不厭其煩地手把手教他,直到他學會??傻诙?,他又發(fā)來10多篇材料,說查了好久查不到,我又每查一篇就錄個操作視頻給他,以防他再忘。不料,隔天他還是發(fā)給我更多的材料,還大言不慚說,覺得我查得比較快。我直接回他:“請自食其力!”他就不樂意了:“咱倆這么多年同事,你連這點兒小忙都不愿意幫?”看著他的回復,我覺得又好氣又好笑,我?guī)退€不夠多嗎?還想要我怎樣?
博彥
聶宏斌 ?心理咨詢師:
從你的描述看,用“蹬鼻子上臉”形容小峰的行為再恰當不過了。你給了他一寸,他卻還想要一拃。他把你看成是一個好說話又沒脾氣、可以無限索取的朋友,一而再、再而三地消費你們之間的友情。
可能有人會說:“真正的朋友就應該是不計成本的奮不顧身。”事實的確如此,但奮不顧身的前提一定是付出對等。真正的朋友,在請你幫忙之前,一定會考慮你的感受,會思考他能否給予你同等的付出,而不是毫無顧慮地索取,毫無節(jié)制地透支友情。
社會心理學認為人際交往有三階過程:最底層的交往,是雙方在信息、觀點方面的交流,不涉及情感態(tài)度,對彼此的損害最小。在此基礎上,進階到雙方對彼此的社會角色的認識層面。清晰的自我認識和社會角色判斷,能夠促進人在交往中產(chǎn)生恰當?shù)男袨?。若認識出現(xiàn)障礙,就會產(chǎn)生出格行為,進而影響關系的進一步發(fā)展。到了最高階層,則是雙方能否在心理及行為上產(chǎn)生共鳴,這也是決定著雙方關系能否繼續(xù)發(fā)展的關鍵。
小峰之所以會做出這種透支人際關系的行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在人際關系交往中,存在自我意識障礙。心理學研究表明,自我意識是通過與他人的交往而獲得的。美國社會心理學家?guī)炖岢隽恕扮R中之我”理論,即人是通過觀察別人和自己行為的反應,來形成自我意識、完成自我評價的。小峰在讓你幫他完成工作這件事上高估了對自己的認識,才導致你和他的評價之間出現(xiàn)了較大差異,人際關系的平衡也隨即被打破。
同時,小峰也沒能與你在心理及行為上產(chǎn)生共鳴。你之所以前期做那么多,是想“授人以漁”,可小峰卻認為,既然你有時間錄操作視頻,還不如直接幫他查完。
我們在人際交往中產(chǎn)生某種行為、態(tài)度之前,均會在自己潛意識中衡量自己與對方的關系,如果在這段關系中自我認識不準(高估或低估),就會使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出現(xiàn)差距,最終造成關系的破裂。
聰明的人善于站在對方的角度,認知他的思想觀念和處事方式。設身處地地體會對方的情感和個性。在人跡交往中,要學會準確把握界限,如果界限不清,就會在無形中陷入交往的不對等中,從而打破關系中索取與給予的平衡。
當你正陷入無止境的被索取時,要敢于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要有被討厭的勇氣。就像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課題分離”一樣,要明白你只需對自己的情緒負責,他人的情緒由他自己負責。
關系的本質是等價的,生命中誰也不虧欠誰,只有懂得珍惜和感恩,才是最長久的相處之道。永遠別透支你和任何人的關系,更別辜負對你好的人,任何人的溫暖都不多余,都值得被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