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至縣教育局 朱月祥
在信息技術迅速發(fā)展的21世紀,運用信息技術提升美術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是勢在必行的,也是順應課程改革要求的。2011年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應盡可能嘗試計算機和網(wǎng)絡美術教學,引導學生利用計算機設計、制作出生動的美術作品;鼓勵學生利用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資源,檢索豐富的美術信息,開闊視野,展示自己的美術作品,互動交流?!弊鳛橐幻W美術教師,我在教學實踐中積極運用信息技術,取得一定成效。
蔡元培說過:“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者也”。美術課程是培養(yǎng)學生感受、表現(xiàn)、鑒賞、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是有效促使學生追求人生的情趣與理想境界為目標的教育。對小學生來說,興趣是激發(fā)他們學好美術的精神動力。運用信息技術,讓學生的感情隨著生動、有趣的畫面和節(jié)奏優(yōu)美的旋律跌宕起伏,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激發(fā)了他們藏在內心的求知欲,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更好地接受美術教育。
以教學人美版六年級第十二冊教材第十課《戲曲人物》一課為例,如果僅僅讓學生欣賞美術課本,然后教師進行課堂分析,這樣就會使得課堂相對枯燥,教學收效也低。備課時,我從網(wǎng)絡中搜索了我國戲曲人物圖片以及相關視頻資料,然后存在網(wǎng)盤內。上課時,我利用“班班通”設備演示了戲曲人物圖片,播放了戲曲簡短唱段,引導學生進行欣賞。欣賞過程中,我簡要講解了一下。絢麗的色彩、變幻的造型以及優(yōu)美的唱腔,給學生的聽覺、視覺以美的享受,美的震撼。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的情境激發(fā)了學生的濃厚興趣,學生帶著強烈的好奇心,積極、主動地開始了新課的學習。帶著興趣的學習,學生往往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小學美術課程強調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因此造型表現(xiàn)、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在教材中的比重增大了。在設計應用教學中,教師要做大量的示范,學生要做大量的練習,由于這類教學內容的圖形非常規(guī)范、嚴格,填色技巧很講究,因此范畫的制作或作業(yè)的完成都非常耗時費力。小學生用傳統(tǒng)手段進行創(chuàng)作,因受到工具、能力的制約,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電腦軟件中提供了許多的繪圖工具和編輯指令,學生在電腦中可以進行各種幾何圖形的組合、繪制、著色、編輯和修改,非常方便、快捷地完成作業(yè)。
例如上人美版小學六年級的《圖形的魔術組合》一課,我引導學生在網(wǎng)絡中查尋基本圖形,然后利用畫圖中的復制、剪切、粘貼、變形等功能以及筆刷、橡皮檫、油漆桶等常見工具。學生很輕松地設計出自己喜歡的圖形,并可以自由取換顏色,甚至可以利用繪圖工具使各種圖形任意創(chuàng)新組合,并且可以很快地看到自己設計的作品。
多媒體里儲存著大量的動畫、聲音、字符、圖形等,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寶庫。這些資源恰當?shù)剡\用到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美術欣賞課的教學效果大為改觀。
例如教學人美版五年級下冊的《花鳥畫》時,當欣賞名家經(jīng)典美術作品時,我鼠標一點,吳昌碩等著名畫家的代表作及其背景資料就會出現(xiàn)在眼前,不但可以窺見作品的全貌,還可以放大局部進行觀察欣賞。引導學生在觀察欣賞中思考畫家是怎樣用筆墨和色彩表現(xiàn)梅花的,是怎樣借花抒情的。學生身在課堂,卻能打破時空的界限,跨越古今,馳騁中外,在藝術的長廊漫步,在想象的空間飛翔,審美教育寓于潛移默化之中。
利用信息技術能有利于促進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提升。學生在學習了基本的美術課程之后,運用計算機來操作這些美術圖案,然后將這些美術思想和審美情趣利用計算機設計軟件展示起來,效果更好。
例如教學人美版六年級下冊第四課《裝飾畫》時,我們可以利用計算機來收集一些裝飾畫制作資料,通過視頻展示的方式來引導學生怎么制作。讓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收集相應的資料,在電腦上用富于變化的線條和裝飾性色彩創(chuàng)作一幅風格別致的裝飾畫。這種親身制作、親眼觀察,同學之間的相互評價、相互改進就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
總之,運用信息技術可以有效提升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學生在美術學習的過程中也能進一步掌握信息技術,兩者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