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祎
(北京聯合大學管理學院,北京 100101)
黨中央、國務院非常重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學問題。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切實解決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入學問題、生活問題以及學費問題。隨著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不斷完善,國家級、省市級和企業(yè)慈善機構贊助等各種形式的資助逐步落實到位,學生的心理滿足感卻逐步下降,感恩意識缺失情況日益顯現,違背了國家資助的初衷。
大部分受到資助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有較強的感恩意識,然而也有部分學生受到腐朽落后的思想的影響和不良信息的傳播缺乏感恩意識。
父母給予孩子生命,即使家庭經濟條件困難,也會給予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不乏部分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因自卑或攀比對父母表示不滿,認為家庭給他帶來了傷害,更不會表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
老師教授學生知識,培養(yǎng)學生成長成才,關心關愛學生,尤其是重點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做好“獎、貸、助、勤、補”的經濟資助工作,同時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然而在工作中學生會因為不滿意而頂撞埋怨老師,讓老師寒心。
國家和社會無償提供獎助學金以及國家提供在校期間的無息貸款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保證基本生活,有些學生在意識里認為國家和社會的資助理所當然,毫無感激之情,甚至拿到獎助學金會出現高檔消費情況,也極少參與公益勞動和志愿服務。
感恩教育的不足是學生缺乏感恩意識的原因之一,家庭教育和社會風氣的影響不可控制,目前高校感恩教育實施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高校對感恩教育重視不夠,在資助工作中重點放在經濟資助方面,忽略了資助育人的功能。感恩教育講座大多數是說教“灌輸”形式,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和情感需求,難以引導學生提高感恩意識。
第二,感恩教育宣傳陣地匱乏,感恩教育活動形式單一,學生參與活動主動性差,難以引起學生興趣,學生參與率低且參與感弱,難以引起心靈共鳴。
第三,感恩教育缺乏“行為培養(yǎng),回報社會”的理念,缺乏“享有權利與承擔義務是統(tǒng)一且不可分離”的教育理念。學生只享受了國家和社會提供的獎助學金和助學貸款完成學業(yè),忽視了要去公益活動和志愿服務去回報國家和社會。
感恩教育是一個長期且復雜的教育過程,感恩教育融入資助育人的全過程是必然要求。高校感恩教育可以嘗試從認識、情感、實踐等三個層面著手,教育學生知恩于心,陶冶學生感恩于情,引導學生報恩于行。
感恩教育始終貫穿在資助育人的全過程,感恩教育從學生的認知教育著手。第一,將感恩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通過思政教師的思想引領,知識講解,學生課堂討論,課后體會,加深對感恩的認知。第二,在學生培養(yǎng)和教學過程中,專業(yè)教師率先垂范,通過對學生的關愛引導學生的思想,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意識,喚醒學生的感恩之心,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第三,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評獎評優(yōu)、日常深度輔導過程中,輔導員要注重自身的人格垂范,聆聽他們的心聲和了解他們的需求,引導學生自立自強,自食其力,提高回報社會和國家的意識。
通過多元化且系統(tǒng)化的感恩教育活動,營造感恩氛圍。第一,在日常的感恩教育中,要更新感恩教育的宣傳陣地,在校園網站、學校校報、校園廣播、宣傳展板的基礎上,增加微博、微信公眾號、一直播、抖音等“互聯網+”渠道宣傳感恩理念,樹立感恩意識,弘揚感恩精神。第二,要豐富感恩教育的活動,除了講授式、征文比賽、演講比賽等傳統(tǒng)的教育活動,應該多組織以“感恩”為主題的合唱比賽、相聲小品大賽、攝影比賽等多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情感,發(fā)自內心地接受感恩教育。第三,啟動“感恩月”系列活動,以節(jié)日為契機,鼓勵學生在父親節(jié)、母親節(jié)表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在教師節(jié)表達教師的教誨之恩、在國慶節(jié)表達對家和社會的培養(yǎng)之恩。
第一,鼓勵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參與公益勞動和志愿服務,提高他們助人為樂意識和無私奉獻精神,引導他們關注公益事業(yè),增強他們社會責任感,在實踐中理解知恩圖報。第二,引導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盡可能參與勤工助學,通過勞動獲取報酬來改善學習生活條件,提高個人綜合素質,提高感恩意識,更好地回饋國家和社會。第三,鼓勵優(yōu)秀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利用“互聯網+”優(yōu)勢,借助微信、一直播、抖音等網絡平臺,以微故事、微視頻、微直播等形式分享他們的勵志故事,分享他們心路歷程,樹立榜樣形象,引領學生報恩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