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 遠
沂河、沭河、泗河均發(fā)源于山東省沂蒙山區(qū),主要流經山東和江蘇兩省。歷史上,沂、沭河流入泗河,于淮陰匯入淮河,是淮河最大的支流,也是隋唐大運河的重要航道,唐代白居易詩中即有“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钡拿洹?2 世紀以后,黃河長期侵泗奪淮,泗河下游徐州至淮陰淤積使水無出路,上下游來水滯潴在濟寧、徐州之間的洼地,形成微山湖等南四湖。黃河1855年北徙至現有河道,留下的廢黃河高于地表,成為淮河與沂、沭、泗河水系的分水嶺。新中國成立前的數百年間,沂、沭、泗河水系紊亂,洪水漫流,造成蘇北、魯南地區(qū)嚴重的水患災害。
1949年2月,解放區(qū)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導沭入海計劃。4月21日,導沭工程開工,其時距淮海戰(zhàn)役結束剛三個月;之后分沂入沭和整沂工程開工,與導沭并稱分沭整沂工程。11月25日,新中國成立1 個多月,江蘇省導沂整沭工程開工,第二天,華東水利部在徐州召開會議,統(tǒng)一沂、沭、泗河治導的相互關系、規(guī)劃方針和施工安排。新中國成立前夕和成立伊始,沂、沭、泗流域的統(tǒng)籌治理和有關大型工程建設,拉開了淮河治理的序幕,成為新中國江河治理的先聲。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沂、沭、泗河水系的治理一直在持續(xù)進行,1969年10月,國務院成立治淮規(guī)劃小組,由李德生、錢正英(水電部)、彭沖(江蘇)、程林(山東)、王維群(河南)、吳斗拿(安徽)6 同志組成,李德生任組長。1971年,治淮規(guī)劃小組提出《關于貫徹執(zhí)行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指示的情況報告》,提出在沂、沭河和南四湖水系進行“東調南下”戰(zhàn)略骨干工程?!皷|調南下”工程總體部署是:擴大沂、沭河洪水東調入海和南四湖洪水南下的出路,使沂、沭河洪水盡量就近由新沭河東調入海,騰出駱馬湖、新沂河部分蓄洪能力,接納南四湖南下洪水,簡稱“沂沭泗河東調南下工程”。根據這一部署,安排了分沂入沭水道和新沭河擴大,興建劉家道口等節(jié)制閘,擴大南四湖湖腰、韓莊運河、中運河和新沂河等大型水利工程。可以看出,自導沂整沭、導沭整沂開始的“東調南下”,至此規(guī)劃已完整成形。這個工程體系中,不但有調水的河道,也有蓄水和利用水資源的水庫(南四湖、駱馬湖、石梁河水庫等),不但調度洪水,也調度了水資源,在分階段實施過程中,不斷實現了效益,可以說這是新中國第一個跨流域調水工程體系。
1970年代,東調南下工程不斷按規(guī)劃推進;1979年,國家調整國民經濟,東調南下工程總體上停緩建,直至1991年淮河大水后,淮河治理又一次進入高潮,東調南下工程得以繼續(xù)實施,并在完成20年一遇標準的工程建設任務之后,開始50年一遇標準的后續(xù)工程建設,至2010年,工程基本完工。
東調南下工程中洪水南下的南四湖和韓莊運河、中運河及駱馬湖,也是東線南水北調向北的調水通道,南、駱兩湖還承擔著調蓄任務;同時,這四項工程還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航道。目前,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已通水并正擬北延;東線南水北調通向天津、北京的二期工程規(guī)劃已有初步成果;“申遺”成功的京杭大運河也編制了后續(xù)的相關規(guī)劃。隨著歷史的進程,新中國首先對沂沭泗河治理的意義,日益顯現并將繼續(xù)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