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松濤 韋學飛
(玉林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廣西 玉林 537000)
環(huán)境藝術設計專業(yè)學科綜合性強,單純掌握制圖軟件的操作并不代表可以做好設計,以西南地區(qū)高校設計類專業(yè)傳統(tǒng)建筑研究課程為例,低年級階段通過采風考察、建筑制圖、設計表現等課程已初具形態(tài)構成、空間思維能力,到了高年級階段,通過更進一步的學習,卻出現不能借助計算機進行設計思考的現象,技能與實踐相割裂,不能將設計思維與軟件應用合為一體。在對傳統(tǒng)建筑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具體設計實踐時,對測繪的建筑進行還原沒有問題,進行改造設計卻無從下手,方案設計思維混亂,制圖知識不能運用到電腦繪圖上,設計淪為被動的抄襲和拼湊。建筑設計行業(yè)離不開計算機輔助設計,而當前表現出來的卻是學生不能將專業(yè)所學運用到電腦制圖中去,大部分畢業(yè)生要在崗位工作過之后才能融會貫通。導致以上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學模式限制于課堂內,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機械的教授指令,練習以抄圖為主,沒有通過計算機進行設計思考的訓練過程,單純的指令操作和抄圖練習之后,真正借助計算機進行設計時,就出現了無從下手的局面。
西南傳統(tǒng)建筑研究課程涵蓋內容廣泛,涉及建筑設計、地域文化、建筑構造、建筑藝術等方面,只有在這些方面具有扎實的專業(yè)基礎,才能在借助計算機進行復原或改造設計時得心應手。結合專業(yè)知識,將建筑設計過程與計算機輔助設計教學相融合,在設計過程中貫穿軟件的講解,借此模式學習繪圖指令,同時減少理論課時,增加實訓時間,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在對傳統(tǒng)建筑進行改造時,以傳統(tǒng)民居為例,怎樣通過合理設計來解決采光、通風、隔熱、防火等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并進行合理設計,再通過軟件表達出來。在此過程中以建筑設計作為線索,將軟件應用代入其中。
采用工作室導師制,高低年級結合,分小組進行虛擬課題或實際案例的設計。采取激勵機制,高年級介入,與低年級在專業(yè)方面、計算機應用方面進行交流,即實現互幫又可使低年級更早熟悉行情。在進行具體設計實踐時教師作為引導,更多的是學生參與。以西南傳統(tǒng)建筑為例,高低年級都有過本地采風考察的經歷,教師在其中選定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圍繞一個任務展開,例如將程陽風雨橋的設計元素提取并加以運用。小組共同完成一個課題任務,互教互學代替了老師單調地講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結合西南傳統(tǒng)建筑研究課程,最初的實地考察將為后期計算機輔助設計提供最直觀的參考材料。在考察階段主要圍繞傳統(tǒng)建筑內部、外部的測量和記錄,包括建筑構造、框架結構、空間劃分、施工技術、材料工藝等方面。在此過程中不僅要眼見為實,更需要同了解當地建筑的專人進行訪談,關于建筑歷史、建筑符號、裝飾元素的解讀更能幫助學生提煉其文化內涵,在進行設計時加以傳承。進入設計階段主要圍繞測量記錄內容的還原與改造,聘請校企合作專業(yè)人士從設計層面進行講授,幫助學生梳理考察記錄,校企合作技術人員則在學生進行上機實訓的過程中依照行業(yè)對軟件技能的要求從旁指導。通過校外專業(yè)人士的介入,讓學生在軟件設計的過程中不脫離實際,實現一邊設計一邊通過電腦思考。
以往課程的評價方式較為單一,傳統(tǒng)建筑研究課程往往采用上機或是繪畫的方式,這種評價方式略顯不足。而建立一套多元評價體系,更易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將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建筑設計課程結合起來,課程進行到相應階段讓學生用圖紙表達完成一個課程設計。專業(yè)認證也是考核學生技能水平的較好方式,僅憑課堂時間要完全熟練掌握一門軟件并非易事,課外認證培訓與課內講授實踐的結合則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通過AUTOCAD的授權培訓,學生即可獲得最新技術的學習支持,考試通過又可獲得認證證書,提高就業(yè)競爭力。
環(huán)境藝術設計專業(yè)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不僅需要扎實的理論基礎,在以計算機輔助設計為代表的專業(yè)技能方面也是重中之重。對學生方案設計能力、圖紙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起到了重要作用。建筑設計作為綜合性較強的課程,與計算機輔助設計的融合可以達到更好的實訓效果,符合應用型大學建設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