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 泥塑人面像 黃翼 攝
清 胭脂水釉茶圓 黃翼 攝
明 澆黃釉描金弦紋犧耳尊 黃翼 攝
南朝 銅舞蹈傭
唐 綠釉陶男傭
唐 彩繪木胡人牽駝傭
唐 彩繪女傭 黃翼 攝
清 豇豆紅釉萊菔尊 黃翼 攝
清 綠地粉彩藤蘿花鳥圖碗
清 豆青釉葫蘆瓶
清 窯變釉石榴尊
南宋 卷草紋銀瓶
清 淡黃地琺瑯彩蘭石紋碗
客觀、端正、專業(yè)……傳統(tǒng)文物攝影所要求的這些特征以及文物自身的特殊性,一直以來就像是一道隱形的屏障,將大量攝影愛好者隔離。而武漢攝影師黃翼,卻因地制宜地利用“觀眾身份”的天然劣勢,拍遍國內外各大博物館。如今,數(shù)十萬張照片的積累,使他成了網(wǎng)絡上那個大名鼎鼎的“動脈影”。
不同于傳統(tǒng)文物攝影,“動脈影”在拍攝中充分、自由地加入了主觀選擇,把人類文明千年的精粹,轉換為可親可近的影像,帶到了觀者面前,加深了普通人對文物的關注與喜愛。
盡管囿于博物館里種種限制,盡管只能隔著玻璃與展品對望,盡管要受到現(xiàn)場觀眾、燈光的干擾,“動脈影”依然能在這種“螺螄殼里做道場”的局促中,想盡辦法捕捉這些文物和展品的特征。在他的鏡頭下,這些館陳不再是冰冷的文物,倒仿佛是穿越時空來到當下的鮮活生命,在他們亦莊亦諧、豐富變化的表情和神態(tài)之下,各種故事與聯(lián)想由此生發(fā)。
如今,作為“微博大V”,“動脈影”每天都在回復著各種各樣來自網(wǎng)友的好奇提問:關于文物知識的探討,關于怎么把文物局部拍清楚,關于用什么器材,關于長期拍攝的資金來源……網(wǎng)友們甚至希望通過他來給喜愛逛博物館、喜愛文物攝影的單身人士搭建相親群。
——編者
北魏 藍色半球形玻璃泡
北魏 藍色玻璃小罐
北魏 藍色玻璃瓶
北魏 藍色半球形玻璃泡
像許多愛好者一樣,我最初接觸攝影就是出去旅行時會帶著家里的相機,拍攝方式也完全是“傻瓜”式的。因為喜歡逛博物館,自然就帶著相機邊逛邊拍。
因為博物館、展覽館里的燈光都比較暗,要在這種情況下拍好,就要考慮感光度啊、噪點啊這些具體的問題,慢慢地琢磨構圖、角度、鏡頭、光圈等和拍攝相關的事情。后來我把博物館里拍的照片發(fā)到了微博上,沒想到有很多網(wǎng)友不斷轉發(fā)。就這樣,自己喜歡,再加上外界的推動,我就越拍越多。
從2013年開始到現(xiàn)在,我大概拍了全球200家博物館,差不多47萬張照片,微博粉絲量也已經(jīng)攀升到330多萬了。大家喜歡我拍的東西,除了轉發(fā),每天還會有大量粉絲在不斷提出各種有趣的問題,比如我拍了這么大量的照片,用的什么高檔相機,是不是不用工作啊,是不是有雄厚的資金支持啊。其實,我只是一個喜愛博物館的普通游客,只是一個“發(fā)照片的”,工作也與博物館及文博圈沒有任何關系,都是利用節(jié)假日在拍攝。我用的設備是佳能EOS 5D Mark IV和“百微”鏡頭,我的微博基本每天都在更新。
日常,我的拍攝狀態(tài)就是開館時帶著干糧進去,閉館時被工作人員趕出來。一邊在現(xiàn)場看展品,一邊不斷琢磨這個東西怎么構圖,怎么呈現(xiàn)。接下來就是拍攝,平著拍、蹲著拍、趴著拍、躺著拍……什么樣的姿勢都采用過。
拍了這幾年,我再看最初的照片,感覺拍的都是注重突出對象整體的,喜歡表現(xiàn)比較全面的。慢慢地,就會更喜歡拍一些局部的細節(jié),觀看的時候慢下來、細下來,拍的畫面呢,也會比較偏向細節(jié)一些。
現(xiàn)場拍攝的技術問題,是微博上很多網(wǎng)友關心的,比如玻璃罩上的反光怎么解決,比如現(xiàn)場的觀眾或人影如何避開等等。其實拍得多了,就會在不斷的嘗試中找到解決辦法,比如只要將鏡頭平行于展柜玻璃或者貼在展柜上就可以消除大多數(shù)反光,拍攝時穿深色的衣服或者借助現(xiàn)場深色物體也對消除反光有所幫助。另外,在現(xiàn)場時我不會刻意回避觀眾或人影,有時候這些反而可以烘托現(xiàn)場氣氛,提升畫面效果。
這么多年來,我一直都是以一個觀眾的身份、方式來拍博物館。直到有一次武漢市博物館看到我拍的東西后,我和他們有了一次合作,就是從展柜里拿出展品來讓我拍。那是完全不同的體驗,需要自己布光、調整,自由作文的一種體驗。而以觀眾的方式在博物館里拍攝,人家現(xiàn)場的燈光、位置等都已經(jīng)調好,更像是一個命題作文。
在我看來,一張成功的博物館照片,文物自身的美感和展場的燈光起碼占到80%的比例,剩下的20%可能就是由攝影師來發(fā)揮和呈現(xiàn)的吧。
黃翼(網(wǎng)名:動脈影)
金融行業(yè)工作,喜愛逛博物館、拍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