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成
近視的人要是不戴眼鏡,眼前必然會一片模糊,高度近視者甚至可能寸步難行。眼鏡的出現(xiàn)給眼疾患者帶來了福音,可你知道誰是第一個制造出可以架在鼻梁上的眼鏡的人嗎?
這個人就是被稱為“明朝科學巨人”的孫云球。明崇禎三年(1630年),孫云球出生于一個衰落的官宦之家。他自幼聰慧,13歲考中秀才,不久后因父親病故,他挑起了家庭的重擔,靠賣草藥贍養(yǎng)母親。
孫云球喜愛科學研究,尤其對機械制造頗有天賦,如今不再考科舉,他便刻苦鉆研數(shù)學知識,探討測量、算指、幾何之法。眼見許多人視力不佳,做事不便,孫云球想為他們做點什么。
據(jù)記載,宋朝便有人嘗試用水晶糾正視力。元朝時,眼鏡從西域傳入,取名“靉靆”,價格與一匹馬相當,然而改善視力的效果并不明顯。到了明朝,市場上出現(xiàn)了拿在手上類似于放大鏡的“一片鏡”,價格昂貴,普通人根本不敢問津。
為了制作更好的眼鏡,孫云球先赴杭州向陳天衢學習光學,并邀請部分學者來蘇州進行探討。孫云球將從他們那里學到的光學知識具體化,利用蘇州的琢玉工藝,逐漸掌握了“磨片對光”技術。當時,國外傳入的眼鏡鏡片多為玻璃磨制,孫云球從宋朝人研究眼鏡的例子中得到啟發(fā),采用水晶作為鏡片原料,幾經(jīng)試驗,終于制作出了水晶凹凸鏡片。
與其他制鏡人不同,孫云球能夠根據(jù)患者年齡、疾癥的不同而“隨目配鏡”。他會事先磨制好24種各類度數(shù)的眼鏡,讓顧客試一試,看哪一種最合適,再為之配制,這其實就是現(xiàn)代的“主覺驗光”。水晶眼鏡治療眼疾效果明顯,深受人們的歡迎,大家爭相購買,孫云球的舅舅董民便是受益者之一。身為秀才的董民近視嚴重,“閱文繕寫,在見寸以內”。使用眼鏡后,董民視力大為改善,“頓使目光遠一尺有余”。1678年,董民鄉(xiāng)試中舉,而孫云球制作的眼鏡功不可沒。不僅如此,孫云球還對眼鏡的形狀結構進行了改進,將傳統(tǒng)的“單片鏡”改良為可以久架在鼻梁上的雙鏡片眼鏡。此項發(fā)明引得孫家店鋪門庭若市,人們不惜出重資購買,蘇州眼鏡業(yè)在此基礎上興盛起來。
為了讓更多的眼疾患者用上質優(yōu)價廉的眼鏡,孫云球總結多年制鏡經(jīng)驗,寫成《鏡史》一書。他在書中詳細介紹了制鏡的歷史、原理和方法,使得各地制鏡者都可據(jù)此制造出光學鏡片?!剁R史》的暢銷促進了國內眼鏡制造業(yè)的快速發(fā)展,眼鏡價格也隨之一路走低,從幾十金降為七八金。到了順治年間(1644年~1661年),蘇杭人大量制造、販賣眼鏡,每副值銀最貴不過七八分,甚至四五分,二三分都可購買以改善視力,便宜的價格最終使一般百姓都能用得起眼鏡。
孫云球一生制造各類光學儀器多達七十余種,憑一己之力將中國光學制造業(yè)推向新的起點。他把磨制的凸透鏡和凹透鏡組合在一起制造出了望遠鏡。他還制作出存目鏡,用來觀察物體,能將極細小的東西看得一目了然,這可能就是顯微鏡的雛形。另外,他還發(fā)明了察微鏡,如果說存目鏡是一種簡單的顯微鏡,那察微鏡就是一種復合顯微鏡。孫云球還磨制過多面鏡、夜明鏡、鴛鴦鏡、夕陽鏡、火鏡、端容鏡等,這些儀器的性能和用途各異,但均“巧妙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