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研究·
朱光潛高校美育思想的當代價值 鐘仕倫(1)
中國美育傳統(tǒng)中的準“民主”經(jīng)驗 徐 承(1)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論地域文學在高校美育中的作用 崔曉艾(1)
在歷史語境下重新思考“以美育代宗教” 皮佳佳(1)
論審美能力的理論建構 章 浩,馮學勤(1)
中國美育研究2018年度報告 楊嘉晨,李慶本(1)
當代美育復興的意義及其研究趨向 易曉明(2)
論美育在人生論美學中的“目的論”地位 吳時紅(2)
藝術經(jīng)典的美育價值探析 李一帥(2)
國家劇院的美育品格:特點、功能與現(xiàn)實異化 劉 奕,尹愛青(2)
義利之辨:醫(yī)科院校審美教育的重要維度 張 維(2)
探析高校德育美育化之路 陳 茜,金瑤梅(2)
當前美育和藝術教育關系的若干認識問題 杜 衛(wèi)(3)
藝術美育的生成及其在消費時代的作為 梁曉萍(3)
“聚合概念”與中小學美育改革 任為新(3)
論“二次元文化”與“二次元美育” 馮學勤,彭子謙(4)
中國現(xiàn)代美育話語中的本土現(xiàn)代性精神及其當代啟示 陳 劍,譚好哲(4)
我國高校美育研究四十年:回顧與展望——基于CNKI的文獻分析 葉澤洲,趙伶俐(4)
朱光潛尚“動”的人生美育思想 孟姝芳(4)
“純美”的追求——從《美育》雜志看李金發(fā)美育思想 丁英英,王宏超(4)
知行張力、多媒介性與感同體驗——當前大學美育的三個問題 周 憲(5)
新時期中國美育與藝術教育的跨越式發(fā)展 彭吉象(5)
“聲音景觀”路徑下高校美育優(yōu)化探索 李 君(5)
略論朗西埃的美育思想 周盈之(5)
劉邦的審美情操與漢初美育的發(fā)端 霍然(6)
區(qū)域生態(tài)共同體的美育功能——浙江大花園的生態(tài)美育旨趣 周 膺,吳 晶(6)
全民性、話語自主與學科自覺——共和國70年美育理論演進的三大主題 劉彥順(6)
公民素質培養(yǎng)與社會正義建構——論瑪莎·努斯鮑姆的審美教育思想 劉慧姝(6)
旅游體驗與審美教育:研學旅行的美學內涵與美育特質 孫兆俊(6)
1949年以來中國美育研究的脈絡與特點——基于知識圖譜的分析 王 郢,程 曦(6)
·藝術教育研究·
美術鑒賞課的“術”與“育” 盧 銘(1)
專業(yè)化教學提升高校參與小學音樂教育發(fā)展的影響力——北京師范大學“高參小”項目藝術組音樂課程研發(fā)述評 任也韻(1)
試探推動中小學舞蹈教育之路 黃娟莉(1)
校園戲劇與身體美育——非專業(yè)類院校戲劇教育的價值與意義 余哲峰(1)
“溪”上、“溪”邊與“溪”中的戲劇教育 彭勇文(2)
中央音樂學院和莫扎特音樂大學聲樂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比較研究及啟示 黃 瑋(2)
藝術教學實踐中能力化傾向的公正性審視——基于“道德應得”的視角 肖 李(2)
高校民族民間音樂課程實踐體驗教學模式的探索 汪靜一(3)
藝術教育: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的“存在”之路 王 煦(3)
試析美國基于選擇的美術教育理念的理論與實踐 肖東福,諸葛沂(3)
基于兒童立場的非遺舞蹈課程開發(fā)——以深圳市海韻學校非遺舞蹈課程為例 高雋超(3)
以擴展與挑戰(zhàn)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大觀念”視覺藝術課程研究 錢初熹(4)
李叔同藝術教育事業(yè)年表 陳 星(4)
新時代學校藝術教育必須把握的幾個基本點 郭聲健,劉 珊(4)
·藝術史研究·
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人文內涵 郭克儉(1)
漢代畫像石碑略論 鄭立君(1)
論抗戰(zhàn)時期日偽對戲曲的控制和利用 管爾東(2)
“織”出來的瓷磚畫:葡萄牙祭壇瓷磚畫中的中國元素 孫 晶(2)
回到歷史語境中真切認識陳之佛先生的藝術設計之路 夏燕靖,李華強(3)
“流浪者”的自由和崇高——舒伯特及其音樂創(chuàng)作的歷史性解讀 朱寧寧(3)
試論金陵畫派藝術風格的地域特征——以龔賢山水畫為例 吳 婷,孫健環(huán)(3)
程硯秋與現(xiàn)代京劇發(fā)展研究 解 芳著,顧 艷譯(5)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與近代“書法革命” 唐衛(wèi)萍(5)
承傳與創(chuàng)變——中國現(xiàn)代戲曲繪畫探索歷程研究 李 青(5)
漢魏時期表演藝術的發(fā)展及新型藝術形態(tài)的形成——以“技藝”與“敘事”的相互關聯(lián)為視角 王廷信(6)
“我生”《樂歌之價值》的初刊及作者考論 劉 晨(6)
2018年西方藝術史及批評的譯介與研究著作盤點 諸葛沂(6)
·藝術理論與藝術批評·
以康定斯基為例闡釋古典精神在現(xiàn)代繪畫中的綿延關系 王 振,張瑞琪(1)
“改革開放四十年與中國藝術理論發(fā)展回顧和展望”學術研討會暨2018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年會綜述 金子涵,朱 璟(1)
回眸與拓展:2018年中國電視劇研究現(xiàn)狀分析 金丹元,張詠絮(2)
從戲曲電影發(fā)展史看影戲關系的嬗變——兼論戲曲與中國電影民族化 王 艷(2)
康德是一個音樂的形式主義者嗎? 張 巧(2)
試論儒家藝術理論的普遍意義與永恒價值 李心峰(3)
“情感控制”美學思想與《塞尚及其畫風的發(fā)展》 劉 慶(3)
新時期元藝術學研究的回顧與再思考 張新科(3)
“生生而條理”——宗白華形而上學與藝術思想的深層結構及內在關聯(lián) 劉強強(3)
《斷背山》中的“藝格符換”:從小說到電影的張力地帶 王 豪,歐 榮(3)
論日常生活與藝術的關系 孔新苗(4)
藝術材質的隱與顯——以廢品藝術為例 王文革(4)
《白蛇傳》的故事到底應該怎樣講?——各版本的細節(jié)對比研究 曾 艷(4)
肖斯塔科維奇《d小調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Op.40)第一樂章音樂材料分析 王雪巖,王旭青(4)
當代藝術批評的歸途與人的審美發(fā)展 徐 承(5)
“大音希聲”論繹 陳 輝(5)
復古何為——傳統(tǒng)藝術中的復古現(xiàn)象及其現(xiàn)代意義 周 敏(5)
敘事藝術的抒情倫理 徐 承(6)
儒學修身之藝術特色 白宗讓(6)
·美學研究·
朱子禮學詮釋學美學體系論 鄒其昌(1)
從“自然美”到“自然”美——鄉(xiāng)村自然美的三重境界 陳保志(1)
東漢時期佛教美學意蘊的初始醞釀 王振復(3)
“腦科學與認知神經(jīng)美學”會議綜述 丁月華(3)
近代日本審美譜系的建構 劉淑霞(4)
超越風景——當代景觀美學的去蔽與重構 晏 晨(4)
“美感”的譯入與對接——兼述中國現(xiàn)代藝術學的興起 賴勤芳(5)
“美學概論”與人文通識教育 吳震東(5)
李大釗美學觀芻議 崔蘭溪(5)
試析席勒“融合性的美”與“振奮性的美” 徐園園,馮學勤(5)
中華美學幾個關鍵術語德譯研討 王 涌(6)
現(xiàn)代美學視域下的生活美學思想淺析 都曉曉,吳 聰(6)
·審美文化研究·
美學視域下李漁的家居生活:以茶、酒為研究對象 趙洪濤(1)
《呂氏春秋》審美功能論對儒道墨法學派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 馬雯雯(1)
中國特色的生活美 張玉能(2)
魚與中國早期審美意識的形成 王陶峰(2)
《詩經(jīng)》祭祀主題中草木意象的現(xiàn)象學美學闡釋 彭 智(2)
蓋派表演美學關鍵詞 王新新(4)
論文徵明茶畫中表現(xiàn)的審美意蘊 張 荀(4)
略論中國詩、書、畫的空間美——由宗白華美學思想引發(fā)的思考 史 遠,王中焰(4)
跨界之美:論法拉奇的文學事業(yè) 徐 岱(5)
游戲的五大類型 薛富興(5)
從革命到審美——論馬爾庫塞后期語言理論的轉變 程振翼(6)
文藝復興時期兒童游戲的特點及啟示——以勃魯蓋爾的《兒童之戲》為樣本 張學而(6)
超越文本的審美建構——以《現(xiàn)代》雜志的訪談譯介為例 劉敘一(6)
羅蘭·巴特的時裝符號思想研究 肖朝陽(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