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子瑞
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著名的變法。變法的最終目的都是希望國家變得越來越強大,在我國公元十一世紀,王安石就領導了一次十分著名的變法運動。這次變法運動被后人稱為“王安石變法”,王安石,是一名著名的改革者,也是一名詩人,在我國歷史上,他也有著非常卓越的成就,王安石小的時候十分喜歡讀書,他文章在小時候就十分出名。他在22歲那年考進重視,后來又成為知縣,為民謀福利,王安石根據(jù)自己的為官經驗以及對社會基本情況的了解,最早便向皇帝提出一個變法綱領,但是在早期卻沒有得到重視,隨著一系列事件的出現(xiàn),王安石變法也初具雛形。但是王安石變法最終失敗,這其中有許多原因,本文主要探討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
王安石在變法時期所用非人。我個人認為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王安石用人不當。自從北宋建國以來,宋朝的經濟體制以及政治體制存在一定的弊端,其一,北宋的國家財政較為空虛。其二,北宋政治機構較為復雜,其三,北宋的軍隊的紀律不嚴明,明顯的缺乏鍛煉,導致北宋戰(zhàn)斗力十分落后。這些問題導致北宋冗官、冗兵、冗費,的情況十分嚴峻,社會矛盾也越來越尖銳,在此時宋神宗選擇王安石進行變法,也是有依據(jù)的,在一開始,許多名人志士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張,甚至有一些人提出過具體的改革措施,王安石就是其中的主要人物,但是在變法的過程中,王安石卻用人不當,導致變法在推行的過程中十分困難。這里的提到的用人不當,主要有以下依據(jù):
在變法初期有許多人擁護王安石,這對王安石變法初期起著十分重大的作用,但是這些人往往有著強烈的政治野心,希望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于是就很容易在政治行為中發(fā)生變質,出現(xiàn)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成為變法的破壞者的情況。其中以呂惠卿與陳升之為代表人物。在一開始呂惠卿是王安石十分得力的助手,王安石在變法初期也對呂惠卿十分的信任與看中,但是由于呂惠卿的個人的野心急劇膨脹,導致在后期做出一系列的破壞變法的行為,王安石對呂惠卿的看重在《王安石傳》中就有提到。由于王安石用人不當,導致變法時期內部結構動蕩,出現(xiàn)了許多人利用錢財賄賂官員等行為,甚至有一些官員甚至為了獨攬大權,從而排擠王安石,這些原因都直接的導致了王安石變法失敗。除了呂惠卿之外,陳升之也是導致變法失敗的重要人物,在變法初期王安石也是十分看重陳升之,但是再后來陳升之卻處處排擠王安石,不斷地破壞王安石變法,希望滿足自身私欲,由于王安石在變法時十分器重二人,給與他們的權力很大,這與王安石變法失敗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變法過程中出現(xiàn)大量投機分子,變法內容與實質不符。在王安石變法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許多變法的投機分子,他們往往打著變法的旗號,卻一直謀取個人利益,在王安石變法過程當中,有些人習慣左右逢源,想方設法把自己變成王安石的同僚,但是在獲得權力之后,又對變法派大肆攻擊。這些人為了謀取自身利益,從而破壞變法的進程,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王安石變法為這些人提供了翻身的契機,他們對變法并不了解,所以不會在乎變法的成功與否。在變法的過程中,出現(xiàn)許多這種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變法的結果。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在變法的實際做法中與最初王安石的變法思想并不一致,一些官員打著變法的旗號,卻為自己謀取利益。在變法過程中,還有些官員認為,國家的當務之急就是要使百姓過上富裕的生活,并且需要培養(yǎng)百姓的道德水平,但是這與王安石的變法思想背道而馳,所以沒有得到王安石認可的一部分,官員也加入了反對變法的隊伍中,使得反對派隊伍進一步擴大,這也是導致變法失敗的原因之一。
在北宋王朝積貧積弱的情況下,王安石堅持變法,這種精神是值得鼓勵的,他希望國家變得越來越富強,但是在變法時期,他的改革卻受到了許多人的反對,最終導致失敗告終,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王安石變法的動機與他最終呈現(xiàn)的效果并不一致。我們應該知道變法的動機與效果應當是一致的,王安石在變法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舉措就是青苗法,青苗法,簡單來說,就是政府以低于私人利率的利率向農民貸款,農民以青苗作為抵押。青苗法在王安石作為地方知縣時頗有成效,在當時也十分受歡迎,但是在變法時期推向全國時,卻出現(xiàn)了許多沒有意料到的后果,導致了許多農民出現(xiàn)破產的情況,出現(xiàn)這些問題的原因就是因為國家有了強制性指標,而一些農民不愿意進行嘗試,官員們就用較為強硬的經濟手段逼迫農民,從而導致破壞農民正常生產,這就是上文說到的動機與效果不一致,在青苗法實行之后,北宋出現(xiàn)了連年的自然災害,但是青苗法卻沒有取消,在變法過程中,王安石沒有因時而變,導致結果越來越糟。在王安石變法中,還出現(xiàn)了均輸法,平準法等等,均輸法目的在于穩(wěn)定物價,這就需要國家在一定程度上壟斷物價,但是國家的壟斷程度畢竟有限,當國家盲目的壟斷市場貨源價格的時候,百姓的生活就會受到牽連,商人做生意時也要經過許多關口,這就間接性地導致了物價上漲,許多商人經營破產,從而危害整個社會發(fā)展。我們不可否認王安石的變法,確實增加了北宋時期的財政收入,但是卻導致國民經濟越來越疲累,百姓的生活越來越水深火熱,王安石的動機是好的,但是在實質上卻有所出入,這也是王安石變法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王安石有良好的愿望和動機,希望北宋越來越繁榮,但是這種愿景卻不一定有良好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王安石變法的政策在執(zhí)行中違背了初衷,所以失敗的原因是必然的。在變法過程中王安石由于得不到許多重臣的支持,于是就選擇相信一些新人,但是這些人都缺乏改革經驗,嘗試把變法作為提高自己的跳板。這些新人從參與變法之初就動機不純,所以在政策執(zhí)行中,為了謀取自身利益違背變法初衷,然而王安石對這些人確十分重用,從整個歷史背景來看,北宋的官場十分腐敗,“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是許多人當官的目的。在這樣的封建王朝下實行變法改革,變法只能成為他們的生財之道,雖然王安石有美好的愿景,但是由于現(xiàn)實的殘酷,導致變法失敗。這不僅僅是因為王安石沒有充分考慮到變法的背景,更多的原因是由于封建社會的腐朽性。
在當時,北宋王朝是急需一場變法來進行改革,王安石可以在當時提出變法,在那個時代是十分大膽的,思想也是十分超前的,王安石無愧于他改革家的稱號,但是王安石在變法過程中,卻絲毫沒有提及政治改革。但是在北宋時期,政治體制的改革十分重要,北宋政治體制改革的腐敗,導致了北宋王朝最終滅亡,但是在王安石變法過程中,主要涉及在經濟,軍事,以及教育領域,而在接下來的變法過程中,王安石又觸及了封建地主,封建貴族,以及官僚集團的利益。在變法過程中,這些人對王安石變法百般阻撓,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變法的進程。但是由于政治方面沒有涉及改革,所以王安石變法也不能夠很好地制約這些人的行為,并且不能很好地規(guī)避他們的阻撓方法。其次,由于王安石改革在經濟方面的政策出現(xiàn)了漏洞,以及用人方面出現(xiàn)了大量失誤,導致在實施過程中有很大一部分決策出現(xiàn)失誤,甚至還出現(xiàn)了損害百姓利益的情況,王安石變法本身就沒有十分廣大的群眾基礎,再損害了廣大農民的利益之后,大家對于變法也產生了懷疑態(tài)度。以上這些原因都間接導致了王安石變法最終失敗。從客觀原因上來看,王安石變法的本質觸及了封建階級的利益,從而導致變法以失敗告終。
王安石在變法過程中,由于缺乏實際經驗,許多政策與實際做法都不相符,王安石認為,好的政策就一定可以被大家接受,但是在執(zhí)行過程中卻沒有廣大的群眾基礎,一些官員為了追求自己的成績而不顧百姓的想法,在變化過程中一味地剝奪百姓,導致變法時期,民眾支持度不高,這也是導致變法失敗的重要原因。
綜上所述,王安石作為北宋王朝變革的先驅者,有著十足的勇氣以及政治遠見,他想要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政治局面,并且在國家的經濟、軍事、教育、進行大量的改革,創(chuàng)新了北宋的發(fā)展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的財政狀況,雖然最終變法是以失敗告終,但是王安石變法的精神卻值得我們歌頌以及贊揚。王安石作為著名的改革家也為后人提供了許多借鑒,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有許多,其中主要原因有:用人不當,出現(xiàn)了危害百姓的情況,其次是變法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官僚地主的利益,以及在變法過程中內容與實際不符等等。在當時,北宋王朝是急需變革的,王安石勇敢的站出來,這是我們值得學習的,但是我們需要全方位的考慮問題,從變法失敗的原因中吸取教訓,不斷的改善變革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