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婷 賀雨濛
(太原理工大學現代科技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大學生是祖國未來事業(yè)的建設者,也是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yǎng)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一個主要方向。新時期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內容、方法、形式等諸多方面都有著新的訴求,如何在實現預定思政教育目標的同時,滿足大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需求是當前大學生思政教育領域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
在目前的高校思政教育中,其教學內容主要關注學生對思政理論的學習,圍繞學生未來的職業(yè)規(guī)劃、人生發(fā)展等方面的內容相對較少,但是,從目前來看,很多大學生關注的是未來的就業(yè)和發(fā)展。
作為新生一代的大學生,他們的成長環(huán)境與電子信息媒體有著密切的關系。傳統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經在一定層面上難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成長需要。
相比較而言,新時期大學生思政教育面臨的環(huán)境,比之前更加復雜。大學生借助發(fā)達的信息媒體可以對相關的信息進行檢索。在獲得信息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擾。這種干擾如果不加以科學的排除,很容易影響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發(fā)展。
在新時期,大學生無論是在生活環(huán)境方面,還是在社會就業(yè)環(huán)境方面都有了很多的變化。特別是,最近一段時間來出現的校園貸款問題,再一次將大學生的消費觀問題提上了議事日程。高校輔導員在日常的工作中,不僅需要關注學生自身的思想素質,還需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尤其是了解學生個性化的心理,有效的幫助其舒解心理壓力,擺正人生發(fā)展方向。
任何一個時代的發(fā)展都對整個時代的教育和文化產生了系列的影響。當前大學生所面臨的思政教育挑戰(zhàn),并不是無中生有,它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結果。
在大學生思政教育過程當中,重視理論教育,缺乏實踐培養(yǎng)的觀念偏差,也在一定層面上影響了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所以,積極扭轉教育教學觀念,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提升大學生的人文性和綜合性水平應該是今后高校思政教育開展的主要方向。
高校輔導員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應該在自己的主觀意識方面,充分地認識到新時期所帶來的諸多挑戰(zhàn),積極的做好相關方面的準備。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是一個科學系統的過程,需要工作者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不斷的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例如,當前大學生日常生活中比較關注的“抖音”等短視頻都可以成為大學生和輔導員進行有效溝通的主要媒介。只有不斷的與時俱進才能夠幫助高校輔導員有效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
在高校教育教學中,不僅是傳業(yè)授道解惑,還需要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當前,由于外在環(huán)境的變化,特別是各種網絡不良因素、不良信息的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和職業(yè)發(fā)展等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的負面引導。因此,高校輔導員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一方面,需要重視對學生思想狀態(tài)的把握;另一方面,還要借助科學的方法對大學生開展必要的心理疏導,幫助學生有效的應對在日常工作學習中可能存在的諸多問題和危機,幫助學生更好的理清未來的思路,獲得更好的發(fā)展。
在今后的大學生思政教育過程當中,高校輔導員以及相關的教育工作者,應該從源頭上進行把關,幫助大學生科學的認識新時期所出現的各種現象。無論是在理論層面,還是在具體的實踐層面,以科學的思想觀、人生觀、價值觀作為引領,幫助大學生做一名合格的、有擔當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大學生思政教育,不僅是理論方面的學習,更多的還需要將理論與實踐融合在一起。這就意味著在高校輔導員日常的工作中,需要引導大學生通過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將自己所學的思想理論融入到自己的社會實踐。在實踐中發(fā)現自身的短板和不足,從而進行針對性的提升與發(fā)展,只有不斷的從實踐出發(fā),大學生才能獲得自我成長和完善,最終達到理想的成長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