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蔚 劉慧娜
(河南省社旗縣第一高級中學,河南 社旗 473300)
“盡可能充分地把化學教學建立在身邊化學的基礎上”是中學化學教學改革的一個共同趨勢,也是化學新課改后的一個重要理念.基于此,利用身邊化學,構建“生活化課堂”成為必然。一年來,我們課題組成員,以教材“身邊的化學”欄目為依托,主要從工農業(yè)生產、日常生活現象、社會現象、重大的社會事件和歷史素材等幾個方面,深挖“身邊化學”知識,形成化學課堂教學資源,并將這些教學資源適時恰當地與課堂有機融合,達到了較好的課堂效果。下面是本人利用“身邊化學”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的一些嘗試,歡迎同仁指正。
好的課堂導入方法,仿佛是優(yōu)美樂章的“前奏”,有較強的思維啟發(fā)性,能凝聚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此,教師可以利用身邊常見而學生又無法解釋的現象引課,從而喚起學生學習的內在需要、激發(fā)學習興趣,并讓學生愉快地接受新知識。
[案例1]:“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導入教學片段
上課鈴響后,我一手拿著自熱帖,另一只手握著一個燈光閃眼的手電筒,大踏步跨上講臺,面對同學們,燈光掃視一周,然后再把兩張自熱帖分別貼在前排兩個同學的胳膊上。前排的學生有小聲自語:大白天的,老師打個手電筒干什么?后排的學生有的站起來,大家的注意力立刻集中起來。趁著同學們還在納悶,我大聲發(fā)問:手電筒為什么會亮?自熱帖為什么會發(fā)熱?這些現象的產生都與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有關,講完課后將請同學來解釋這兩個問題,最后使本課達到非常好的效果。兩個簡單的生活中的例子一下子就扣住了學生的心弦,引起學生探究謎底的好奇心,學生就能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而且提高了他們的認知水平原來科學就在身邊。將含有豐富合乎實際的生活素材,加工成課程資源導入化學課堂,引出新知,可以使教學“活”起來、學生“動”起來、氛圍“熱”起來。
在化學教學中,常常有一些概念或者知識難點非常抽象,當不能用演示實驗來幫助學生理解且老師口頭講授也顯得蒼白無力、達不到很好的效果時,教師可利用所積累的那些容易使學生產生概念理解規(guī)律的生活背景、身邊生活事例或者與生活中某些相似的處理問題的辦法進行教學,并指導學生對新的問題情境做出描述、解釋和探究,從而可以突破重難點,降低難點抽象性。
[案例2]:教學“物質的量”這一新的物理量時,可以先讓學生理解生活中數量較大的宏觀物體的一些簡便表示方法:例如100000個雞蛋,每箱100個,可裝1000箱。10000張紙,每500張為一令,共有20令。3600只手套,每12只為一打,共有300打。用“箱”“令”“打”分別代替“個”“張”“只”等很方便的間接表示出了宏觀個體數量的多少,其中的“箱”“令”“打”這些是新的單位 ,每一箱(令、打 )是一個宏觀數量集體。再設疑:能否有新的單位簡便衡量數量巨大微觀微粒 的多少呢?模仿遷移如下:N個(12.04×10 23個)水分子(質量為36克),每NA個(6.02×10 23)為一堆兒又稱一摩爾,共2摩爾。簡單表示為:N /NA = 12.04×10 23 /6.02×10 23=2摩爾。這里的摩爾(中文就是一堆兒的意思)是一個新的物理量的單位,這一新的物理量就是“物質的量”;然后再與其它國際單位制六個基本物理量做對比,很自然明白“物質的量”這一基本物理量的含義(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再講解NA的含義)。
化學教學中不少難點難在抽象,學生無感性認識作基礎,像這類難點如果能多聯系實際,多講生產生活的實例,這類難點便會迎刃而解。聯系實際生活,模仿、類比、遷移運用生活知識是教學中突破難點的有效手段。
生活離不開化學,化學源于生活。在教學中,教師可設置一 些與生活實際有關的開放性題目,激勵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
[案例3]:在處理“物質的鑒別”問題時,可設置一個這樣的題目:鑒別食鹽和純堿兩種白色粉末的方法有哪些?試舉出三種以上的方法。學生剛開始只會從所學的酸與鹽反應想到用滴加食醋看有無氣體放出的方法來鑒別,也可能有同學想到用硝酸和硝酸銀溶液產生沉淀的方法鑒別,這是常見的思維定勢,沒有哪個同學再想出其它辦法來??吹綄W生期待的眼神,老師可以再次發(fā)問:廚房洗滌油污、蒸饅頭要用到的物質是什么呢?炒菜時必須加入那種物質?此時,學生的思維被教師撥動,他們就會活躍起來,大膽自由想象,就會想到很多鑒別方法。如:口嘗,是否有咸味;洗滌油碗,是否能去污;加入面團蒸饅頭,是否變得疏松多孔;放置在空氣中一段時間,是否容易潮解等。這些開放性的題目,不但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將化學知識運用在生活中,而且可以使學生懂得物質鑒別并不是一個很“神圣”的問題,實際就是生活中的普通問題。通過提問和討論,開闊學生的眼界,啟發(fā)學生的心智,訓練了學生思維的開放性和創(chuàng)造性。
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運用課程資源共同建構知識和人生的過程,課堂教學活動,就是師生共同體驗生活的活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參與試驗探究活動,對生活素材進行剖析,提取其中的化學知識元素,在不斷反復解釋生活現象、嘗試運用解決生活問題的過程中獲取知識,深入理解新知,提高實驗動手能力、探究能力。
[案例4]:“氯水的漂白性”的教學片段
情景創(chuàng)設:播放江蘇淮安發(fā)生液氯泄露事故的報道(麥地枯黃、油菜變白)。聯想質疑:為什么綠色麥地一片枯黃?油菜已熏得枯黃甚至變白?實驗探究:將上半部干燥下半部濕潤的綠色布條迅速插入盛有氯氣的集氣瓶中,觀察實驗現象。交流研討:為什么綠色布條干燥處不褪色而濕潤處褪色呢?小結新知:氯氣和水反應生成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另外,還可以增設課外生活化的實驗,例如選取日常生活的素材可進行“自制肥皂與肥皂的洗滌作用”、“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簡易電池”、“溫度對加酶洗衣粉的洗滌效果的影響”等實驗。通過實際操作實驗,鍛煉動手能力。在實驗過程中,學生見證了物質發(fā)生化學反應時的種種奇特現象,內心會感到興奮與好奇,緩解了化學理論的枯燥,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總之,利用“身邊化學”教學素材實施化學課堂教學,大量地引入了生活實踐素材和活動,使得理論不再枯燥,實驗不再冰冷,增添了化學課堂教學的活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想學習會學習;并能拓寬學生視野,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能夠運用化學知識來探究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化學科學素養(yǎng),調動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利用“身邊化學”教學素材實施化學課堂教學,消除了傳統化學教學只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的弊端,能夠真正實現化學課程的生活化、社會化、實用化,是新課標下實現高中化學教學的重要手段,歡迎大家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