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通常指的是教師通過自身學習,提高教育教學認識,促使專業(yè)技能、情意、精神不斷發(fā)展和完善的過程。這一概念不但強調教師教學技能的提升,還凸顯了教師在理念、能力、情意、信仰等多個層面的發(fā)展;在關注教師自身發(fā)展的同時,也注重外部條件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支持和促進。那么,除了校本研修、導師引領、沙龍互助、集中培訓、總結發(fā)表等顯性學習方式,是否有依靠直覺、領悟等方式的內隱式學習呢?如果有的話,這種內隱式學習又是如何對學習主體施加影響的呢?2018年11月,筆者所在學校組織教師赴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與海南州中學與海南州貴德中學開展跨區(qū)域助學交流活動,作為參與者,筆者在此過程中對教師的內隱式學習形成了一些粗淺認識。
海南州貴德中學與海南州中學都是當?shù)孛?。初到貴德中學,不掌握學情,不了解課堂授課狀況,我校參加助學交流活動的教師都感到心里沒底。但登上講臺,和學生們眼神交流的一剎那,在千里之外的陌生地,我找到了熟悉的教學環(huán)境。投入認真的自主先學,激烈較真的同伴討論,精彩紛呈的展示交流,讓我似乎回到自己的學校,甚至來到理想的語文課堂。
這堂課的內容是文言斷句復習。如果是在本校上課,我很可能簡單巡視一下學生學習情況就進行展示交流。但由于對學生情況缺乏必要了解,我必須更多關注學生學習進程中的神情動作、任務完成度、交流過程中對實質性問題的討論深度等。如在一個斷句例題討論環(huán)節(jié),有小組雖然通過討論得出了答案,卻說不清楚原因。這時我及時對這個小組進行了引導。在課堂展示交流環(huán)節(jié),當這個小組的學生就斷句結果侃侃而談時,我在他們神采飛揚的表達中,看到學習的快樂和自信。評課中,當?shù)乩蠋煂ξ野颜n堂話語權交給學生表示贊賞,也反思了自身滿堂灌的課堂流程的弊端。我深知,光有話語權的“交還”是不夠的,如果沒有對學生學程的密切關注和有效指導,教學恐怕會在熱鬧喧囂中走向低效。
杜甫說“轉益多師是汝師”,強調“兼聽則明”之效。在青海這個陌生環(huán)境中,我們以學生為師,以同行為師。在先前大量課堂改革實踐與思考的基礎上,遇到類似情景,便自主調用已有經驗來解決問題和準確決策,并在教學環(huán)境中強化課改的自主本能反應。這就像教育專家向你宣講課堂教學的深度問題,你可能不以為然;但面對真實投入的學生和認真好學的聽課老師,你就本能意識到它的重要價值,并于今后以此促進教學日臻完美。這種內隱式學習便是將前期知識、技能儲存于潛意識領域中,在特定情景下自動激活,自主發(fā)揮作用,并很可能強化了先前自己忽視的某些要素,在“育生”“育師”中反哺自身的專業(yè)成長。
這次教學活動主要針對的是高三復習。在同課異構時,當?shù)睾D现葜袑W和貴德中學兩所學校的教師,都將文言斷句復習課的目標定位在應試技能、技巧的講解和訓練上。我在先期備課時也關注到這一層面,即高三復習“術”的方面。例如,注意例題設計的選擇性。因為關于高三文言斷句的方法,至少有十多種,但在40分鐘的課堂上,讓一個陌生教師為學生講授如此多的方法,既不現(xiàn)實,也無必要。所以,我從近五年全國卷高考試題中梳理出常見的四種斷句方法,讓學生從了解到歸納,再到應用。另外,選題時,我還充分考慮試題的層次性,從常見典型例題到各省斷句題,再到同步模擬題,最后到高考真題,指導學生進行方法歸納。
我覺得這些還是不夠的。正如著名翻譯家林少華所說:“中文是中國人永恒的精神家園:小橋流水、平湖歸帆、杏花春雨、秋月霜天、渡頭落日、墟里孤煙以至灞橋楊柳、易水風寒……也就是說,中文更關乎心靈和審美,關乎天人之間的信息通道,關乎感性、悟性、天性、靈性——這些微妙元素一旦錯過最佳萌芽期和發(fā)育期,很可能抱憾終生?!奔词故歉呷Z文復習課,在“育分”的同時更要強調“育人”,在應試技能、技巧的講解中,滲透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更多關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理想和興趣,實現(xiàn)以術致道的融合升華。
我在這堂課例題語材的選擇上,注重了文化的浸潤,包括管寧“割席斷交”的節(jié)操,孟子、管子的建樹,“丁憂”與官職名稱等文化常識等;在斷句朗讀中,在語感鞏固中,讓學生體悟音韻節(jié)奏所體現(xiàn)的文言魅力,達成語言建設與審美提升;在指導學生歸納斷句方法中,著力促成學生舉一反三的思維發(fā)展。這樣的安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別在多民族聚居的海南州,我從學生、老師們的神情中,讀到了文化的認同與自豪,以及教育觀念的更新與確認。
我們自身也在周圍環(huán)境感染下發(fā)生了反應。我們結合個體體驗和生活閱歷,對教學內容進行了漸進式的咀嚼、消化和吸收,在豐富學生人文生成、積淀的過程中,潤物無聲地實現(xiàn)了自身情感的豐富、人格的完善和人文精神的提升,并利用自己的知識、直覺和放射性的思維方式,用遷移性探索的策略來開辟新的思維空間。這種不僅僅停留在有意識學習過程,同時還習得態(tài)度、情感、理想和興趣的“依伴學習”,也是教師專業(yè)成長內隱式學習的生動體現(xiàn)。
跨區(qū)域助學活動期間以及回來后的很長一段時間,我們一行所有人都在與同行者展開對話,在激辯、碰撞中實現(xiàn)深度學習。從開始的“課堂改革真有必要”“我們學校課堂改革行進五年,自身改變真大”“助學式課堂不能走回頭路”這樣的直觀感受,到“助學式課堂的變與不變”“在與自己的同課異構中提升自身內生力”“在備課中著力打造與學生的共情點”“走出教師成長的舒適區(qū)”等深入話題,在內省學習中,教師進行群體式、個體式的反省、體悟、積淀、涵育,實現(xiàn)了從內隱學習到外顯效果、生成共識、升華觀念的良性循環(huán)。正如美國作家弗格森所言:“我們每個人都守著一扇只能從內開啟的改變之門?!倍诵屑坝纱艘l(fā)的一系列思考,促使我們滿懷激情地開啟向內的改變之門,在縱深推進課改思想認識的基礎上,達成由內而外的自身職業(yè)及專業(yè)重構。
教師職業(yè)不僅要具有“育人”職能,也應具有高度的“育己”精神。青海助學,在且行且思中,我深刻意識到教師內隱式學習的自主、靈活、深入和高效。利伯曼指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概念是將教師看作一個‘反省的實踐者’,一個能夠對自己的價值和與他人的協(xié)調的實踐關系不斷進行反思和評價的人?!币蚨淖儌鹘y(tǒng)教師培訓內容生硬、形式單一的現(xiàn)狀,關注我們教師作為“成人學習者”的特點,注重我們的專業(yè)成長中的內隱式學習,這應當是今后一項可以深入細致開展的有意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