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藝
為了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信息化技術的運用成為幼兒園優(yōu)化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綱要》中也明確指出:幼兒園應以游戲為主,教學活動應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與生活、游戲之中。信息化技術中的影像、聲音、動畫等方法的運用,更加體現(xiàn)了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特點,同時在實際運用過程中,能夠很好地把老師的教、幼兒的學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最優(yōu)組合,真正有效地促進幼兒園的發(fā)展,從而讓幼兒園的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息技術的運用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春風也悄然而至,從幼兒園的辦園理念到幼兒園的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從教學課件的設計到幼兒的活動,幼兒園中處處體現(xiàn)出信息化的身影。在實踐運用的過程中,我也感受了信息化技術帶來的變化和進步。下面是我在運用過程中的幾點想法。
《指南》中指出,3—6 兒童的思維具有形象性,所以對于抽象的現(xiàn)象和概念往往不易理解,可利用圖書、音像等材料對幼兒進行教育?,F(xiàn)在幼兒園基本上都配有一體機,在運用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式也從靜變成了動,在教學過程中將抽象的教具制作成圖、文、聲、像等并茂的課件,形象、生動、鮮明地把教學內容,多層次、多角度地表現(xiàn)出來,使教學內容變得可視、可聽,讓幼兒從中得到較多的感性知識,直觀地去理解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變化,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例如: 在音樂欣賞活動《啤酒桶波爾卡》中,如果按照舊的教學模式,先聽音樂,老師再通過語言把自己對音樂的理解講解給幼兒聽,這樣,由于孩子沒有一定的音樂知識,很難對這段音樂產(chǎn)生共鳴,更談不上欣賞音樂了。但是如果把這段音樂制作成一段動畫視頻,讓幼兒在視覺的沖擊下再來感受音樂的變化時,效果就非常明顯。在A段時,當多媒體課件的畫面上出現(xiàn)了美麗的大森林,啤酒桶慢慢地長出了手和腳,長出的手和腳又慢慢地開始變化時,幼兒從動畫中感受到了音樂的魅力,也理解了這段音樂的內涵。在B 段時,小動物們一個個盛裝出行,并且伴著符合小動物特征的音樂:小老鼠聞到酒味跑出來,音樂就變得很輕快;仙女跳舞出現(xiàn)時,音樂又變得非常跳躍。在這種氣氛的感染下,再通過老師組織的角色游戲,讓幼兒進一步加深了對音樂的欣賞理解。這種化靜為動、化虛為實的教學模式大大地優(yōu)化了教學過程,充分調動了幼兒多種感官的協(xié)調作用,使幼兒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來,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什么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一定要合理、靈活地運用多媒體,充分發(fā)揮信息化教學的優(yōu)勢,讓信息化教學資源在我們的教學中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但是,也不可以毫無保留地摒棄一些值得發(fā)揚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例如: 在幼兒學習點數(shù)時,如果以多媒體形式展現(xiàn)教學內容,孩子就會有無所適從的感覺,因為孩子夠不著也摸不著,如果換成提供實物教具,孩子更能親身體驗、實踐操作,更有利于獲得知識,遠比運用信息技術更合適。所以,教師在使用信息化技術一定要“審時度勢”,有的放矢,多媒體課件的運用只是個教育教學過程的輔助手段,而不是活動過程的全部,課件的運用必須要得當、要適度。
《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應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信息技術的運用提高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滿足了幼兒自主學習的需求,而且培養(yǎng)了幼兒動手操作能力,例如:在科學活動《動物找影子》中,老師展示了很多動物和它們的影子,幼兒利用多媒體課件中的聚焦、布幕、連線、克隆等方法幫助小動物們找到自己的影子,最后點擊視頻自己來檢驗結果。還有在認識圖形活動中,幼兒可以自由繪畫圖形,自由拖拽組合圖形,通過一系列的操作,幼兒的直接感知、親身體驗都得到了發(fā)展。
在平時教學活動中,靈活運用多媒體這個教育資源,可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但是切忌把信息化教學過程變成老師放,孩子看,或者是把教學活動變成了觀看錄像課。例如:社會活動《包粽子》,老師如果把包粽子的材料和方法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幼兒只是欣賞觀看,無法真正幫助幼兒獲得知識體驗,還不如提供包粽子的食材,讓幼兒帶著問題去思考、動手操作、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在實踐中,幼兒不僅學會了包粽子,而且還促進了動手能力的發(fā)展。所以在信息化運用過程中,老師一定要把孩子當成主體來設計活動,以孩子發(fā)展為主,激發(fā)幼兒學習的興趣,調動其創(chuàng)造性、自主性、能動性,不能剝奪孩子應該有的權利和發(fā)展。
《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密切合作,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隨著工作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大部分家長幾乎沒有時間接送孩子,基本上由老人接送。有的老人們文化水平較低,看不懂幼兒園宣傳欄內容,無法及時詳細地轉達老師、幼兒園的相關信息,家園溝通效果可想而知。但是作為父母,又很想了解知道孩子的發(fā)展情況,與老師共同探討孩子的教育問題,該怎么辦?幼兒園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建立家園共育的信息平臺來促進家園工作,因為網(wǎng)絡信息技術具有快捷、方便、不受時空限制等特點。例如:刷卡機的使用,家長憑接送卡入園、接園,不僅保證了孩子安全,也讓家長放心幼兒的在園生活。幼兒園搞活動,老師會通過校信通形式及時告知家長,讓家長提前做準備,從而更好地開展各項工作。幼兒園也可以制定公眾號,班級可以建立微信圈,教師把幼兒在園的學習活動、生活活動、出游活動等主要內容,用圖片和視頻的方式記錄下來,及時上傳,讓家長們及時了解孩子們的學習內容,看到自己孩子真實的生活、學習狀態(tài),又能感受到幼兒教師辛苦的工作,協(xié)助支持幼兒園繼續(xù)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就更加高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