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春
新課改已實施多年,但課堂教學中一味講解、機械訓練的現象仍然比較常見,更為重要的是學生的學習缺乏主動性,學習活動缺乏思維力,往往老師讓干什么就干什么,被動地接受使得學生學習興趣不能長時間保持。這樣的課堂,如何談得上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在當下的小學科學課堂,還存在很多這樣的現象:大多數老師都比較重視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精心設計,但各個環(huán)節(jié)之間總顯得割裂或是感覺不是很順暢,有的時候干脆就是簡單的“接下來我們怎樣怎樣”;學生在課堂中的思路并不能很連貫,思維缺乏連貫性,對于實驗材料、動手操作很感興趣,對于實驗設計、現象分析等之外的思維過程卻缺乏主動探究、積極思考的興趣和能力。更加讓人擔憂的是,教師往往重視了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究其原因,很多教師鉆研教材還不到位,并沒有真正理解教材的編排體系,更沒能真正站在孩子的視野,從思維的角度,以整體性的眼光來設計我們的教學,更多地關注了知識,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思維。
課堂教學真正走進學生心田才能達到有效高效的目標。如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長久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呢?這幾年來,我努力嘗試多種途徑,追求我心目中的理想的課堂:情智課堂。
情智課堂是我近幾年來研究努力的一個方向,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將“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作為方向,執(zhí)教者有目的地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緒的、具體的場景,整堂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形成一個完整的情境,學生在情境中主動思考,積極探究,自我表達,教學的過程就是學生親身經歷的過程。同時,課堂教學更加重視學生的智力活動,教師更加重視學生的思維過程、課前的前概念、課中的思維過程的顯現,相異思維的解決,課后的反思與跟進,成為教師要努力去關注的重要方面。
情智課堂應當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第一是整體性。教師要學會轉變視野,要站在學生的視角,整體性地研讀教材,吃透教材的編排體系,尤其是要真正理解各教學內容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各個內容之間應當是有機統(tǒng)一、緊密聯(lián)系的。教者更要努力站在學生的的角度,依據學生的學習思維習慣,根據教學內容的內在的邏輯關系精心設計問題,為整堂課的教學創(chuàng)設問題的情境,教學的過程就是學生習得的過程,學習過程就是經歷一個情境的過程,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生主動地探究,發(fā)現,思考,與文本對話,與他人交流,主動進行知識的意義建構。
其次是思維力。情智課堂,更加關注學生的思維力的提高,課堂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更加強調學生思維的過程,重視學生的猜想與設計,重視學生獨立的建構與反思,要努力實現內在的思想的可視化設計。
我想,以整體性的眼光來設計教學過程,以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以情智課堂的設計帶動教師的教學觀念的改變,從而引發(fā)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才能真正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進而真正提高教學效率。
那么,如何構建情智課堂呢?針對科學課堂的實際問題,我嘗試以問題串設計來建構情智科學課堂,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問題情境能營造一種懸而未決、又力圖解決的認知沖突狀態(tài)。設計好一個問題串,讓它貫穿全課的始終,問題解決的過程就是學生的學習過程,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一個高速運轉的階段,才能激起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
問題串的設計首先必須從認真解讀教材開始。新課程教材充滿動感、富有童趣,圖文并茂,既新穎又開放,給老師們提供了創(chuàng)造的空間,也給老師們帶來了挑戰(zhàn)。課改倡導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然而“創(chuàng)造與重組”應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因此在認真研讀教材,真正吃透教材的情況下,才可能提出針對、有效的問題。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而課題就是文章的“眼睛”。因此對課題的理解、質疑既可以了解學生的前概念,更是了解學生學習需求、學習心理的首要途徑,是科學教學不可忽視的環(huán)節(jié)。從課題引發(fā)學生的已有認知,是教學的基礎,而學生對于課題的疑問與困惑,會激發(fā)學生真正投入到課堂的學習中。而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也嘗試讓學生質疑,但很多老師往往質疑流于形式,或是任其自然,缺乏引導,更在提問之后,就將問題束之高閣,繼續(xù)按照教案的原有思路進行教學。我主張關注課題,引導學生充分提問,并且充分利用學生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修改、提煉成完整的問題串,從而用問題串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例如在教學《肺和呼吸》一課,出示呼吸后便問學生:關于呼吸你知道些什么?還有什么問題嗎?學生紛紛提問,接著,我引導學生篩選問題,選出想知道而且能研究的問題,“為什么要呼吸?呼出的氣體和吸入的氣體一樣嗎?人體有哪些呼吸器官?每個人的肺的交換能力一樣嗎?”這一個個問題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學習探究成了一種心理渴望,這一條問題串就是教學的情境串,更是學生學習的心理過程。
執(zhí)教者要真正理解教材所呈現的內容,即本課教材共包括哪幾部分,每部分主要講了什么內容,這些內容究竟要達到怎樣的目標。在此基礎上,執(zhí)教者更要深入剖析各個教學內容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同時,充分依據學生的學習心理,通過學生迫切想要知道的問題來串聯(lián)教材,更要嘗試通過重組教材等,環(huán)環(huán)相扣,引人入勝,達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問題,學生始終沉浸在思考和探索之中,甚至忘記了下課。我想:根據學生的學習心理,把握教材的內在聯(lián)系,對教材進行重組,是設計適宜的問題串的又一途徑。
問題串設計只是嘗試的方法之一,關注學生的相異構想來構建情智課堂是我現在嘗試實踐的另一個方向。
通過幾年的實踐,我真正體會到了構建情智科學課堂的重要性,以情智課堂的構建來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進而帶動學生學習方式改變,從而從根本上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斷提高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