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麗佳
(四川科技職業(yè)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隨著化學學科和其他技術的發(fā)展,無機化學已經成為應用化學、化工、環(huán)境、生物、食品等相關專業(yè)的一門基礎課程。有機化學是化學中的重要分支,涉及的內容龐雜且抽象,在大學有機化學教學中,學生容易出現學習困難的情況,甚至存在排斥心理,這都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在當前教育改革深入推進的過程中,對于大學有機化學教學也應該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教師要改變落后的教學模式,在實踐教學過程進行探索研究,優(yōu)化教學活動,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大學有機化學課程包含著許多繁雜的知識內容,這為教師開展教學活動制造了很大的困難,所以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一定的優(yōu)化整合,合理配置課堂內容和時間,確保學生在課堂上可以學習到豐富的、有用的知識,并且在學習中也能更加輕松。例如對于“有機物的命名”這部分內容,很多教師都是在不同章節(jié)中進行分別講授,實際上有機物的命名方式比較類似,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容易混淆, 所以應該將這部分內容單獨提出來講解,這樣學生能夠產生更為明確的認識。依據羥基結構的不同,有機化合物也有多種類型,在進行命名的時候,可以根據其含有的官能團種類進行命名,如果是單官能團,官能團是鹵素、-NO 2 、-OR的,則以烴為母體進行命名,其他的則以官能團作為母體命名。如果是多官能團化合物,需要首先確定官能團的優(yōu)先次序,確定母體和取代基,再以母體進行命名,同時將取代基的名稱放在母體名稱之前[1]。另外還要注重帶領學生總結物質的物理性質隨著結構的變化產生的變化規(guī)律,為學生們介紹最終規(guī)律結論,使其清晰明確的掌握。
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能力,這是大學有機化學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大學有機化學知識比較抽象和繁瑣,只有學生對這門課程產生興趣,產生想要了解學習的積極心理,才會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實現主動和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主要是學術體系作為教學主線,學生在面對抽象的有機化學知識時,難以產生學習興趣。為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先為學生介紹有機化學的發(fā)展史和應用現狀,使學生認識到學習這門學科知識的應用價值,從而促使學生的學習更具有目的性。有機化學與人們的實際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為了提高教學的趣味性,教師可以將生活經驗引入到教學中,借助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理解有機化學知識和原理,并且還能通過營造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保持對有機化學的探索興趣[2]。例如在教學“烯烴”相關內容時,就可以結合生活經驗,引入“吃胡蘿卜有益于視力健康”這樣一條生活中常聽到的話,實際上胡蘿卜就是典型的烯烴,通過將知識與生活經驗的結合,這樣會更有興趣學習烯烴的結構,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有機化學是一門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作為一門重要的自然學科,與中學化學教學類似,實驗教學是重要的教學部分,通過有機化學實驗教學的開展,能夠對相關理論知識進行科學驗證,引導學生從感性角度更好地了解知識,分析有機化學知識的深刻內涵,并且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經過長期實驗教學的鍛煉,還有助于引導學生形成嚴謹的學習態(tài)度[3]。教師在實驗課程安排上,應該將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良好銜接,確保學生在有機化學知識理論學習之后,就能通過動手實驗操作進行鞏固和應用,引導學生通過實驗現象對理論知識加深理解和認識,從而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對于烷烴和烯烴的鑒別,就可以指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開展動手實驗操作,可以運用酸性高錳酸鉀溶液進行檢驗,觀察高錳酸鉀褪色的快慢,這樣學生就會對這兩類有機化學物質的性質產生更全面的了解。
大學有機化學具有比較清晰明確的知識體系,有機化合物的最基本形式是烴類物質,所有有機化合物都是從烴類轉化產生的。根據有機化學這樣的特點,教師在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就應該從初級簡單的入手,層層深入開展教學。首先講解烴類內容,包括共價鍵理論、電子效應、立體異構等基本知識理論,引導學生要主要理解記憶,不要機械化死記硬背。再比如對于“電子效應對分子電子云分布的影響”這部分內容,應該首先領導學生分析電子效應,之后理解其結構特征,對于誘導效應可以融入到“馬氏規(guī)則”內容的講解中,對于比較有難度的共軛效應則可以在講解“共軛二烯烴”的時候涉及。通過這樣對基本知識進行穿插式講解,將每種有機化合物都按照“結構、性質、反應特點”的模式進行講解,學生就逐漸對有機化學知識體系產生系統(tǒng)化的全面認識,借助物質結構分析性質的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和提高,形成了特有的思維方式,學習效率顯著提升[4]。
總之,在開展大學化學教學過程中,為了實現理想的教學目標,教師需要深入開展教學改革,深入反思當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優(yōu)化,從而引導學生真正掌握知識,增長能力,并且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實現高質量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