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小林
(重慶市綦江區(qū)委黨校,重慶 401420)
校際合作是適應時代與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的創(chuàng)新干部培養(yǎng)模式。這一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對干部培養(yǎng)理念和培養(yǎng)途徑的拓展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實踐也證明,校際合作交流實現(xiàn)了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和互補,是創(chuàng)新黨校辦學的重要模式。但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也存在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如何正視這些問題,更好地促進校際間的合作,真正提升培訓實效,值得深入探討。
(一)實現(xiàn)了資源互補。每一個干部培訓機構的資源都是相對
有限的,校際間開展交流合作,能很好地實現(xiàn)資源整合,讓廣大學員能充分享受到不同的干部培訓機構最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實現(xiàn)培訓效果的最大化。并且在校際合作的過程中,通過師資互派,實現(xiàn)了優(yōu)質師資的共享。對一些正在成長的年輕教師而言,也形成了一種無形的壓力,促使他們苦練內功,增強自身實力。
(二)促進了特色打造。每一個教育培訓機構,都不可能做到“大而精”,通過校際合作,互學互鑒,取長補短,盡量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最大限度地彰顯辦學特色,讓自身的優(yōu)勢和特色與人共享,大幅度提高辦學效益;同時,利用他校的優(yōu)勢和特色為本校服務,大大降低了教育成本。
(三)提升了學員素質。通過校際合作,極大拓寬了學員的視野,增強了學員的知識面,在學習上擴大了他們的自主選擇權,滿足了他們的興趣愛好和專特長,學員可以感受不同培訓機構的學習氛圍,教學風格、思想理念等,有利于增長知識、增長才干,提高全面素質。
(一)合作缺深度。一些干部培訓機構在推行校際合作時,往往是蜻蜓點水,流于表面,停留在形式上,對其它培訓機構的辦學特色、內涵發(fā)展知之甚少。因此,在校際合作的過程中,未能領會起精華,校際合作的實效就大打折扣。
(二)形式較呆板。一些干部培訓機構在推行校際合作時,形式比較單一,無非就是帶班到其它培訓機構聽幾堂課,或者請幾個老師去上幾堂課。載體比較缺少,形式還不夠豐富,學員在校際合作交流中的收獲還不夠豐富。
(三)意識不強烈。校際合作本身對干部培訓來說,好處多多,但一些干部培訓機構,擔心學員外出學習的安全問題,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tài)度,對校際合作持消極態(tài)度。只想做個“太平官”,將學員順利送結束就萬事大吉,校際合作的意識比較缺乏。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大大制約了校際合作的推廣,影響了干部培訓的質量。
(一)重計劃。過去的校際合作做法通常是領導層之間的溝通確定,即形成了一種領導“心里有數(shù),學員臨場發(fā)揮”的默認模式。無章可循的直接后果不僅表現(xiàn)為顛倒了黨校和學員之間的主體地位,還表現(xiàn)為事后無從查漏補缺,不便于經驗總結,就會出現(xiàn)“問題年年有,今年特別多”的困惑?;诖?,為了突出學員的主體地位,保證活動按章進行,在組織活動之前,向對方學員、相關負責領導多方征求意見,堅持計劃一體化,就活動時間、活動形式、活動主題、參與人員等方面擬定了詳細的策劃書,多次商討,論證其合理性與可操作性,最終拍板定稿。前期工作的詳細是后期工作順利開展的保證。計劃書就為整個活動定好了路線。
(二)重主題。以往的校際合作中存在主題高大上、學員不明理,或者主題多而寬,學員討論不深刻等現(xiàn)象,其結果被學員詬病為“不吐不快,吐了全亂”。根本原因正是主題不明確,導致探討學習方向分散化,定位不準,方向不明,最后只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因此,在校際合作中,必須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確定鮮明的學習主題或交流主題,這樣才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有的放矢。并且通過集中深刻的系統(tǒng)學習,學員對某一個主題的認識就會更深入,在心中的印象就會更深刻,對學員的影響和會更持久,對校際合作交流的認可度就會越高。大大避免了學員到其它培訓機構去走了一遭,只是圖“熱鬧”的心里。學完之后,一回去什么都沒印象。因此,校際合作交流中,主題必須鮮明,圍繞目標,集中火力,全方位多角度的進行系統(tǒng)闡述,才能對學員真正產生作用。
(三)重創(chuàng)新?;顒有问胶蛢热菔钦{動學員積極性和參與性的最直接的方面,也是解決實際問題最關鍵的步驟,還是評定活動取得圓滿成果的重要內容。以往校際交流成效甚微的主要原因還在于活動形式單一化,以集體參觀、聽講座和代表陳述為主,這些也不失為校際合作的基本形式。但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校際合作也應該不斷地創(chuàng)新載體,才能滿足學員的多元需求。就拿參觀交流這個環(huán)節(jié)來說,學員參觀完畢,輪到交流發(fā)言時,有的學員就推三阻四,不愿意發(fā)言交流,渾渾噩噩坐等活動結束,表現(xiàn)為“交流拉駱駝,結束騎摩托”的怪像。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可以創(chuàng)新一下形式,將合作辦學劃分為實地參觀和課堂討論兩個環(huán)節(jié),而課堂討論則是合作辦學的重點,從而實現(xiàn)了從“重觀”到“重思”的轉變。課堂討論則由總體介紹、分組討論、代表陳述和領導總結這四個部分來組成。通過對這些環(huán)節(jié)的精心組織和把控,學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了很好的發(fā)揮,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得到了很好的加強,也為我們以后進一步開展校際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且,隨著網(wǎng)絡水平的普及,校際的合作也應該推陳出新,在校際合作的基本形式之上,創(chuàng)新方式,增強校際合作新動力,提升干部培訓新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