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倩穎
(華北電力大學,北京 102206)
《齊物論》之齊物,從廣義上講,包括齊萬物、齊物我、齊生死與齊“物論”四個方面,而從狹義上看,則為齊同萬物。本文從狹義上論“齊物”??v覽《莊子》內(nèi)七篇,“齊物”之思想與“道”、“心齋”、“坐忘”、“成心”、“是非”、“逍遙”、“物化”等概念均有密切的聯(lián)系。一切由“道”出發(fā),人由“道”觀天下,通過“心齋”、“坐忘”的方法,消除自身的“成心”,不執(zhí)于“是非”,從而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使自身的精神世界得到解放,歸于逍遙自在。本文即主要論述人從“吾喪我”至“與萬物為一”的“齊物”過程,以明示之。
《齊物論》的第一章,劈頭便提示“吾喪我”的境界,由“吾喪我”言及三籟,直至第七章寫莊周夢蝶至物化而終。“吾喪我”的境界不僅與《齊物論》的上篇《逍遙游》中“至人”的概念有關,且在《齊物論》篇內(nèi)也逐漸顯現(xiàn)了它與后文中的“是非”、“成心”、“物化”等概念的關系。這其中,“吾”究竟是何意?代表了“我”的哪一個層面?“我”又是何意?代表了什么?“喪”該如何解釋?“吾喪我”是如何發(fā)生與實現(xiàn)的?都是我們要弄明白的問題。不然,就難以準確理解“吾喪我”的意義,理清它與其他概念的關系,也就很難理順“齊物”之論的思路了。
言及“吾喪我”,陳鼓應先生認為它是“我摒棄我見”之意?!皢饰摇敝拔摇奔礊槠珗?zhí)的我?!拔帷眲t指真我。“吾喪我”則是由真我摒棄偏執(zhí)的我從而達到忘我、臻于萬物一體的境界[1]。就此看來陳先生的“吾喪我”中的“吾”與“我”均是精神層面的,與形體無關,而“喪”意為摒棄?!拔釂饰摇奔础拔肄饤壛似珗?zhí)的我”。這其中,“我”與“偏執(zhí)”的內(nèi)涵都較為模糊。
陳靜先生對此認為,“吾”是指真正的我,與后文中的“真君”、“真宰”意同,與《逍遙游》中“無己”的“至人”秉性相通。而“我”則包括形態(tài)上受外物糾纏的“我”與情態(tài)上作為社會對象性關系中的角色的“我”[2]?!拔釂饰摇奔礊椤拔釓奈抑谐摮鰜怼?,“吾”超脫出“我”的角度,從“吾”的角度看問題。“吾喪我”之后,吾就能超脫出物我與人我的對象性關系,既不受肉體與生活需要的拖累,也不會被社會關系束縛,達到自在逍遙的境界。
羅安憲先生的觀點則不同于前兩位先生。他認為“吾”是帶有客觀性色彩的一般意義上的我,并非真我,而“我”則是帶有個性色彩的具體的、情意的我,也并非指形體的、偏執(zhí)的我。至于“喪”則是“丟棄”之意,“吾丟棄我”,因此吾可以以“齊物”的胸襟看待一切、對待一切,丟棄一切使我勞頓、疲役的作為[3]。進一步說,其中的“吾喪我”是要“喪”處于困窘與不安中的悲苦的、“疲役”的、“芒”而不明的“俗我”。在這種情形下,“吾喪我”以后,“吾”才可以摒棄“成心”、可以“葆光”,“吾”才是“明”的。
《逍遙游》中將大樹“樹之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使人可以自由地“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在我看來,“吾喪我”之境,也是與此樹所樹之地相類的一種精神之境,是真我超脫于私我以后得以自由遨游的精神境界。是以,“吾喪我”中的“吾”與“我”均是精神上的存在。其中,“吾”是指客觀的、一般意義上的我,是指我真正的、不帶有“私”的色彩的心,是超越“我”的,精神上不受外界束縛的,真我的存在?!洱R物論》第一章南郭子綦篇后有“三籟”之例,這其中的“天籟”便是類似于“吾”的一個概念?!疤旎[”是“咸其自取”的萬物自鳴之聲,“吾”則是一個人真正的內(nèi)心。與此相對,“我”則是具有“私”的色彩的,是受社會環(huán)境與自然環(huán)境制約的具體的“我”?!拔摇睍芡饨缬绊?,有自己認識的局限,對事物有是非、好壞的判斷,有“個人”的立場。其第三章有“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是則知之”之語,可見“我”的“成心”是因我的立場,具體的我的情形導致的?!拔釂饰摇保瑒t吾可以超脫于我,吾因此得以逍遙,發(fā)出自己的天籟之聲、聽到萬物的天籟之聲。
《逍遙游》篇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笨芍寥藷o有“私己”,處于“喪我”之后的狀態(tài)??梢婂羞b之境、“齊物”之法,確是始于“吾喪我”,成于超脫之后。
在《齊物論》中,“莫若以明”不僅是應對“是非”的方法,更是使人超出“是非”而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路徑。該概念在《齊物論》中一共出現(xiàn)了兩次。一是由“道惡乎隱而有真?zhèn)巍币痪溟_始,到“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二則是由“物無非彼,物無非是”一句開始,到“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而類似的表達還有莊子批評惠子時說的:“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圖也。為是不用而寓諸庸,此之謂以明”等?!澳粢悦鳌敝幸浴耙悦鳌倍肿顬橹匾?,而“以明”一法具體是如何運作的?“以明”又是如何實現(xiàn)的?各派學者觀點不一。
吳根友先生根據(jù)林希逸、方以智、王先謙等學者的解釋對“莫若以明”做出合解認為,所謂“莫若以明”,是從道和天的角度來看“物”之是非、可與不可。即“莫若以明”是一種內(nèi)化的以“道”看問題的方法,從道的整全性角度重新審視物的諸種物性,從而以物自身所具有的所是、所可來對待物,并在對物性的全面考察中來發(fā)掘人的能在[4]。
而陳赟先生則認為,“莫若以明”中的“明”是跳出自身的觀看與返歸自身的觀看,是離開《荀子·榮辱篇》所說的“必自己為是而以人為非也”的“自以為是”,要既知道“彼”的是,也明白自己的非。由此明其所昧、明其所蔽,達到一種“清明”的、“為是不用而寓諸庸”的狀態(tài)[5]。
對于“莫若以明”,劉坤生先生贊成成玄英先生的觀點。他認為“此”與“彼”持是非兩立的觀點,但并非是真理與謬誤的對立(所持之是非,非是非也),僅是雙方的歧見而已;另一方面,雙方的理論卻都有合理的地方(彼是之所明),能承認這一點,擇取雙方合理之處(互取以相證),就是“明”[6]。
三位先生對于“莫若以明”的解釋都有相近的地方,即“以明”是與“是非”、“成心”之蔽聯(lián)系的,而三位先生對“以明”的具體解釋又不盡相同。吳先生明確地指出“以明”是人以“道”觀萬物的一種方法,是對待物之物性應持的一種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而陳先生則是更多地借助“吾喪我”的概念來解釋它:“以明”是我本身在通達、自我消解以后達到的一種“清明”的狀態(tài),是在認識到自己的局限與知的邊界以后的“無知之知”。劉先生則主要就文本“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解之,認為“以明”主要是指對“是非”雙方“是非”的否定、承認雙方都有合理之處以及兼取雙方合理之處的方法。
綜合以上三位先生的觀點,我認為“莫若以明”是真我脫離出私我后,以真我從“道”的角度出發(fā)觀察萬物的一種認識方法。具體的、認識有限的“我”觀察萬物會受到自身“是非”、“成心”的局限,唯有超脫于私己的真我,方可超越這些局限,聽到萬物“自取”的天籟之聲,才可從內(nèi)化的“道”的角度觀察萬物?!暗馈笔亲匀欢坏?,從“道”的角度觀察萬物即為從整全的角度觀察萬物。由此可見事物在不同的角度中的體現(xiàn)是不同的,不同的人從他們自身的角度出發(fā)得出的“所非”、“所是”難免會有一定的局限性,同一時空中認識水平不同的人有無數(shù)的“是非”,不同時空中具有相近認識水平的人由于自身學識、環(huán)境、認識世界的手段不同又有無數(shù)的“是非”,“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而采取不論“是非”,以真我開放、包容之心,從“道”的角度理解、分析萬物的認識方法,才是“以明”的認識方法。視萬物“以明”,方可見萬物齊一。
《齊物論》篇篇末第七章借“莊周夢蝴蝶”一段,寫“物化”之旨,這“物化”的含義為何呢?它又是怎么實現(xiàn)的呢?“物化”又與開篇的“吾喪我”有何關系呢?種種問題都需我們思索。理解“物化”,對我們更全面地理解《齊物論》中的“吾喪我”、“心齋”、“以明”等概念的含義是很有幫助的。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對此“物化”,成玄英先生將其解釋為“夫新新變化,物物遷流,譬彼窮指,方茲交臂。是以周蝶覺夢,俄頃之間,後不知前,此不知彼。而何為當生慮死,妄起憂悲!故知生死往來,物理之變化也”[7]。其意為“物化”是生死之化與萬物的轉(zhuǎn)化。宋人林希逸的觀點與此相似,“物化”是指“萬物變化之理”。而明代的憨山德清先生又認為“物化”乃“萬物化而為一”之意,認為“萬物混化而為一,則了無人我是非之辯,則物論不齊而自齊也”。至現(xiàn)當代,關于“物化”之意,學者們也各有其看法,且在下文列之。
徐平先生認為“莊周夢蝶”之“物化”表現(xiàn)的是物我兩忘、萬物相融的“齊物”之境。具體說來,“物化”是一人在做到了齊物,與萬物融為一體以后,使物我之間的界限消失了,由此得以與萬物相通,互相轉(zhuǎn)化[8]。此“物化”與《齊物論》首章的“吾喪我”相對應,亦呼應了《莊子》內(nèi)七篇首篇的《逍遙游》之“逍遙”。
王向清、周蓉先生則認為,“物化”是一體流變,更生成始,即萬物以一氣之體,異形轉(zhuǎn)化而相生。彼物之化,此物之生,生死更迭,始卒相接[9]。他們借助“氣”的概念解釋“物化”,認為“物化”是一個過程。其列譬如《莊子·至樂》篇中的描寫:“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倍拔锘敝常挥畜w道之人才能達到,要體道,還需踐行“心齋”與“坐忘”之法。
蔣麗梅先生則從“化”切入,認為“物化”是“萬物變化之理”。萬物初生,變化就一直伴隨,“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秋水》)。“物化”是把個體從其具體存在的時空中抽離,萬物不再僅僅因其成為認知的對象才與個體發(fā)生關聯(lián),相反,萬物與我并不相對,我與萬物可以互為主體,彼此相通相化,“物有分,化則一也”[10]。“化”既是萬物生存的狀態(tài),也是萬物存在的方式。忘我而與天地為一。
參考古今學者們的觀點,我認為“物化”是在真我以“以明”的方法觀察萬物后覺出的“萬物變化之理”。這個“物化”并不是一個境界,而是一個存在相對靜止的狀態(tài)而恒定運動的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以“莊周夢蝶”的故事為例,在莊周是他自己、受私我控制的情況下,“莊周”與“蝴蝶”之間的界限是分明的,“周”是“周”,“蝶”是“蝶”,而當莊周的真我超脫于私我又以“以明”觀萬物以后,可見“萬物齊一”,“萬物齊一”,則可在特定情形下“物化”。莊周在夢中感受到了“物化”,“化”而為蝶,栩栩然在花間穿梭,“不只周也”,“自喻適志”。其時主客體冥合為一,“我”既是我,又是萬物,萬物與我互通為一,相通相化。是以北冥之魚可以化而為鳥,燕會化為蛤,田鼠也會化為鶉。由此可見,“物化”使萬物變化,它無所不在又無時無刻不在發(fā)生。世間的肝膽楚越,高低、貴賤等差別終會因“物化”而被消除,化而為一。
“齊物”之論,始于“吾喪我”,始于“真我”對“私我”、具體的“我”的超脫。而唯有“真我”超脫于“我”之外,“吾”才得以沖破“成心”與“是非”之束縛,達到“以明”的境界,從“道”的視角觀察萬物,從而對萬物之物性持有開放、包容的認識。而“物化”,則是在“以明”觀察事物以后可以發(fā)現(xiàn)的“萬物變化之理”。萬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之中,“喪我”之“吾”可以與萬物互為主體,彼此相通相化,是以為一,是以視萬物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