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巍
(商丘廣播電視臺,河南 商丘 476000)
從心理學角度講,如同其他所有認識事物的活動過程一樣,整個新聞采訪活動過程必須從感覺比較簡單的心理活動開始。感覺是人們認識事物的開端,是認識的起點,是一切復雜、高級心理活動的基礎。獲取新聞線索,正是處在感覺這一心理活動階段。
所謂新聞線索,是指對新發(fā)生的事實的簡明信息或信號。新聞線索不等于新聞事實,不能用來形成新聞報道。它們比較簡單,沒有細節(jié),沒有對象的全貌和整個過程,往往只是一個片段或一個概述,它只反映了記者心目中事物的個別屬性。
獲取新聞線索在整個采訪過程中,這個位置介于明確的報告想法和面試準備之間。黨的記者要在明確自己的報道理念和采訪目的后,立即為此收集大量的線索和信息。如果被認為是記者在獲得線索后開始準備采訪計劃的決策過程,那么獲得線索就是決策的基礎。此外,獲得和掌握的線索越多,信息越多,可用的選項越多,記者活動的選擇越多,最佳決策。
明確了新聞線索的地位與作用,并不意味著新聞的線索會自己來,及時的去感知和捕捉它,也要通過一定的渠道。根據實驗證明,人們若要產生感覺,得靠刺激物的一定量的強度。因為感覺是客觀事物的個體屬性的反映,而客觀事物直接作用于人腦的感覺器官,那么,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記者應該提高眼睛,耳朵,鼻子,舌頭和身體的感覺器官對周圍刺激的感覺能力。不斷擴大和豐富新聞線索的獲取。作為刺激物的新聞線索,其獲取渠道通常有:
這是因為人們對當前的政治形勢、經濟、文化等重大形勢和生活問題、政策趨勢和新任務等方面進行了概括和預測。這些報道的重要、可靠依據。
在大多數會議中,與會者聚在一起討論各種情況、問題、建議等;所謂的簡報,一般也是對基本單位工作的簡單書面報告。會議和簡報會包含大量重要和有價值的新聞線索,記者只要注意就能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例如《農民代表給委員長提建議》、《不能讓農民負擔反彈》等全國好新聞,其線索皆出于此。
記者的眼睛和耳朵應該不同于普通人。無論他們去哪里,接觸到什么,他們都必須認真地看一看,從“是否能從新聞中脫身”的角度來聽新聞。無動于衷,漠然置之,他們都與記者失去了聯(lián)系,因為他們會大大削弱自己的能力。
記者日常所接觸的有些材料,常??瓷先バ《闼?,暫時派不上用場,但如果把它們悉心存放和積累起來,并密切注意事物的發(fā)展,隨著周圍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說不定到了某個時候,便能觸及記者產生感覺,從這些積累的材料中獲取新聞線索。
相比較而言,這是獲取新聞線索的一個最大和永不枯竭的源泉。不管怎么說,一個記者獲得生活的機會總是有限的,而觀眾、朋友和親戚則分散在社會的各個角落,直接參與社會生活,如果記者與他們關系密切,那么,觸角就多了,所以,你感覺新聞的機會越大,你就會感覺越好。因此,記者不僅要寫稿件,還要寫社會活動的代價。
因為新聞線索不容易獲得,感覺不是感知,所以它們不能代替整個事物。因此,新聞線索要正確處理,充分利用。具體應注意:
顧名思義,新聞線索只是線索,它只是新聞事實的簡明信息和信號,絕對不是新聞事實本身。它可以起到鼓勵記者發(fā)芽的欲望,但無論是“藤”上還是“瓜”,都必須通過面試來證實。記者可能摸過一個“好瓜”,但他們可能做不到。并沒有摸到如愿的“瓜”。因為作為新聞事實的新聞線索,簡潔的信息和信號,有時只是表象和幻象,或者因為記者的采訪很晚,原始信息、新聞線索的外觀和幻象,或者由于記者的采訪較晚,原來的信息和信號的新聞線索被“損壞”,因此被記者的采訪實踐否認。因此,新聞線索只能是引導或引導記者采訪,這可以激發(fā)記者關注,興趣和面試活動的需要。記者可以也應該去做同樣的事情。
有些記者一有新聞線索就急于尋找“大甜瓜”。此種愿望固然是好的,然而,新聞事實的產生和發(fā)展有其自身的過程和規(guī)律。如果記者不尊重這一法律,他們就不能等待這一過程。當黨的新聞事實還處于不成熟和不完整的階段時,他們要么拔出幼苗來鼓勵他們,要么用某種“誘導生命的技術”自欺欺人,把新聞線索作為新聞事實的報道區(qū)域。那么,致力于人們只能是“生瓜”甚至是“假瓜”。在這方面有許多經驗值得學習。
有些新聞線索,即使只是事實的某個片斷或概貌,但根據遺忘的經驗可以看出,只要稍加上一個面試,你可以找到一個“大甜瓜”,然而,新聞法告訴我們,即使是有價值的“大瓜”和“好瓜”也不會以隨機價格售罄,所以有必要注意時間,也就是說,一般來說,一些新聞報道必須要注意“火”,我們必須緊密配合情況,必須符合人們的需要。
在某個時候,許多新聞線索同時到手,這固然是好事,但若處理不當,不顧自己的精力、能力限制,不擅長區(qū)分新聞線索的優(yōu)先次序,同時撒網,手拉手,結果很可能是失去彼此,這是因為人類的注意力和精力是有限的,當戰(zhàn)士們面對幾條新聞線索時,記者必須根據他們的成熟和困難適當地處理這些線索?;蛘?,在編寫動態(tài)新聞后,很容易上手,或接近或遠,或寫非動態(tài)新聞。否則,它們可能都是蜻蜓點水。他們所得到的只是關于新聞的模糊知識。
總而言之,記者在明確報道思想的基礎上,應當視野開闊,廣泛獲取新聞線索,然后正確處理,認真求實。美國記者Maierwen?曼齊爾曾指出:“來源是記者生命的血液。作為一名記者,我們不應該把頭放在別人頭上,不應該滿足于‘派記者’,而應該把生活和活動作為來源,不斷地從他們那里獲得新聞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