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陽
(安徽省霍邱縣文化館,安徽 霍邱 237400)
花鼓燈是以歌舞為主的傳統(tǒng)民間藝術,被譽為“東方芭蕾”,在以蚌埠為中心的皖北地區(qū)流傳最為廣泛,有“淮畔幽蘭”的美譽?;ü臒舻奈璧刚Z匯明快豐富、步法與姿態(tài)變化萬千,男性角色統(tǒng)稱“鼓架子”,女性角色統(tǒng)稱“蘭花”,表演風格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是中華民族有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間舞蹈之一。2006年,花鼓燈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花鼓燈源于何時,史無確考。一個美麗的傳說是:大禹帶領先民治水,采用“決口疏河”的辦法根除了水患,深為人們尊敬和懷念。于是在山上蓋了禹王廟,編創(chuàng)了樂舞《大夏》以頌其功,在每年的農歷3月28日同趕禹王廟會,打起鑼鼓,跳起舞蹈,從此便有了花鼓燈。傳說也罷,淮河兩岸是樂舞之鄉(xiāng)卻是不假。據專家考證,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南方音樂——“南音”就發(fā)祥于此;《詩經》中的《周南》、《臺南》是當時這里的“流行歌曲”。由唐而宋,史家終有所書?!盎ü臒簟敝撕笕怂?,這一歌舞的主要樂器為花鼓,故名。
花鼓燈是以舞蹈為主要構成部分的綜合性藝術形式,它有舞、有歌、有鑼鼓等打擊樂演奏、有情節(jié)簡單的小戲?;ü臒艚巧倍?,分工細致,主要演員有“臘花”和“鼓架子”。女角色一般統(tǒng)稱“臘花”;男角色一般統(tǒng)稱“鼓架子”?;ü臒舭嘧拥乃囆g人員構成一般有鑼鼓隊、演員、燈頭、燈混子?;ü臒舻难莩龇植肌伴_場”、“上盤鼓”、“中盤鼓”、“地盤鼓”、對唱、后場小戲等幾個部分。舞蹈是花鼓燈的主要構成部分,舞蹈中包括“大花場”、“小花場”、“盤鼓”。歌唱部分統(tǒng)稱燈歌,多在“大花場”、“小花場”中間由“鼓架子”和“臘花”對唱或獨唱,可長可短,即興性強。鑼鼓是花鼓燈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包括場面鑼鼓和燈場鑼鼓,具有情緒熱烈奔放,節(jié)奏形式多變,明快緊湊,感染力強等特點。
歌舞升平慶盛世,往事悠悠涌心田?;ü臒糇鳛閯趧尤嗣駝?chuàng)造的藝術,源遠流長。但其獲得新的生命,并茁壯成長,卻是得益于共和國的陽光雨露。五十年代,花鼓燈應邀晉京,在令人神往的中南海懷仁堂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演出;六十年代,蚌埠市歌舞團創(chuàng)作的花鼓燈劇《摸花轎》,被西安電影制片廠搬上銀幕;七十年代,蚌埠市文化局創(chuàng)作的花鼓燈歌舞劇《玩燈人的婚禮》,晉京參加國慶三十周年獻禮演出;一九八六年,在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大賽中,懷遠縣常墳區(qū)農民演出的《花鼓燈鑼鼓》奪得了大獎;一九八八年,在全國廣場民間舞蹈演出中,懷遠縣農民代表隊演出的《歡騰的鼓鄉(xiāng)》轟動昆明,在群芳斗艷中為人傾倒;一九八九年,懷遠縣圣泉花鼓燈藝術團應邀晉京,參加第二屆中國藝術節(jié)和建國四十周年慶典活動,《歡騰的鼓鄉(xiāng)》在多場演出中作壓臺節(jié)目,譽滿京城。花鼓燈的輝煌經歷,遠非只言片語所能概括,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她不但在淮河流域令人迷戀,在江淮大地也為人熟知,在神州中華倍受推崇,就是在異國他邦也享有盛譽。凡此云云,或許有助于你理解名人學者何以如此青睞花鼓燈這顆璀璨的藝術明珠:周恩來總理稱她為“東方芭蕾”;中外文藝界譽她為“河畔幽蘭”;舞蹈界奉她為“民族舞蹈的國寶”;評論界贊她為“漢族舞蹈的典型代表”;花鼓燈這樣廣受歡迎,主要因為她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強烈的鄉(xiāng)土特征和鮮明的社會和歷史特點。
隨著交通的發(fā)達,地域性的純粹的東西越來越少。在調查的過程中所看到的花鼓燈,從形式到內容、從頭飾到服裝,以及動作體系都已不是花鼓燈原本所具有的鮮明的風格特點。風格的淡化與動作體系的同化使人感到花鼓燈原生態(tài)資源正逐漸被侵蝕,花鼓燈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正在遭到嚴重破壞。許多年輕人由于生活在現代社會,比較注重對時尚的追求,也在不斷地丟失自身的傳統(tǒng)與本質。著名舞蹈理論家馮雙白博士曾尖銳地指出:“趨同消滅了文化的差異,意味著傳統(tǒng)的消失,意味著民族文化的消失。借鑒與發(fā)展是需要的,但必須是在保持自我生態(tài)風格特征的基礎上,否則,就不會是花鼓燈,而變成一個其他品種的藝術形式了。沒有民族傳統(tǒng),就沒有根本,失去了根本就無從談及發(fā)展。我們應當科學地吸收、融合外來文化,以適應當代社會發(fā)展的需求。
新一代的花鼓燈藝人的藝術水平普遍下降,導致了花鼓燈的舞蹈本體內部生態(tài)基因的萎縮。調查發(fā)現,花鼓燈的表演方式雖然存在,但據老藝人們講,現今的花鼓燈已經是一個空殼了。許多的花鼓燈班的藝人平時都在外打工,只有在春節(jié)期間才臨時湊在一起,由于沒有時間的練習,有些花鼓燈的動作和技巧無法完成:雖然從表面上看也很熱鬧,但在動作的技巧和質量上的偷工減料,使花鼓燈的審美標準和觀賞性大大降低。過去半職業(yè)性的花鼓燈班較多,相互間的競爭十分厲害,一些高超的技藝往往使花鼓燈班的名聲遠揚。在花鼓燈的動作中有許多的高難技巧的動作,如:斜塔、野雞溜子、大拐彎以及上盤鼓、地盤鼓等都是檢驗一個花鼓燈班技藝是否純正和高超的標準。如今,在40歲以下年齡段人群中,沒有一個人能潛下身來學習花鼓燈,更別說繼承花鼓燈老藝人的優(yōu)秀基因了。現存的花鼓燈班子雖然還能跳花鼓燈,但一些稍有難度的花鼓燈動作和技巧已經無法完成,風格千篇一律,沒有個性化特點,僅僅表面上看著熱熱鬧鬧罷了。個別的雖然號稱是花鼓燈傳人,但由于根基不深,受外來文化影響大、迎合時尚追求,跳的花鼓燈沒有了“原汁原味”,風格特色也都淡化或被同化。隨著現代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風俗習慣的淡化和藝術水平的下降,花鼓燈藝術的內在生態(tài)基因正在弱化,失去了昔日的燦爛與輝煌。
經過歷代民間藝人智慧的積累,“花鼓燈”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逐步形成了各個不同的角色與行當,這些角色、行當在演出中除了擔負著各自不同的任務,并且還逐步形成了一些傳統(tǒng)的節(jié)目、對形,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歌舞和完整的藝術形式。
花鼓燈是從敬神文化到娛人文化的一種轉變,花鼓燈作為娛人文化,其社會價值發(fā)生了質的變化,花鼓燈角色也展示了人物的個性和技巧。1953年著名舞蹈藝術家戴愛蓮在治淮工地發(fā)現淮河人民獨有的一種民間舞蹈,她覺得此舞熱烈奔放、鏗鏘有力,并大力推介,這是淮河文化花鼓燈得以發(fā)揚的一個時代里程碑。在談到商業(yè)性文化功能時,專家們認為近些年花鼓燈走向了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之路;藝術服務于經濟,花鼓燈出現反原生態(tài)發(fā)展之路。
花鼓燈的靈活性、共享性、共榮性、原生性四個方面反應了花鼓燈當代價值功能。花鼓燈藝術的靈活性是花鼓燈表演形式靈活,可以是田間、地頭、房前、屋后,隨處可以圍圈而觀;花鼓燈的共享性是花鼓燈是民間廣場舞的藝術典范,其展演的場域開放性和共享性的特點十分突出;而花鼓燈的共榮性功能,陳教授的觀點是:花鼓燈自娛又娛人;花鼓燈的現代價值功能的原生性功能體現在花鼓燈要在農耕文化語境下自然傳承,花鼓燈根植民間、發(fā)展民間,其發(fā)展傳承要在原生態(tài)的基礎上保留根的痕跡。
總之,花鼓燈傳承離不開德才兼?zhèn)涞娜瞬牛芭囵B(yǎng)新人一定要讓他們把崇德尚藝作為一生的功課,學習花鼓燈要熟練掌握技能,加強知識儲備,探索其發(fā)展規(guī)律,彰顯花鼓燈藝術的純潔性、獨特性和藝術風格。提煉花鼓燈的動作形態(tài),將花鼓燈的韻律與精華進行舞臺化加工與處理,從細處反映當下淮河兩岸人民的生活情趣,是一條有效的創(chuàng)作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