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芬
(石家莊市藝術學校,河北 石家莊 050000)
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過程中,很多教師已轉變或正在轉變觀念,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已意識到要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素養(yǎng),以學生為主體,發(fā)揮其主體作用。但是學生已習慣了教師教什么,我就學什么,教師讓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的教育方式,學生處于被動地位,造成學生被動學習和不會學習。因此,許多教師常常有這樣的感慨:我端給學生一盆火,回報的卻是一塊冰!教師在課堂上喋喋不休的講解,學生無精打采的記錄,造成“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的尷尬境地。由此看來,教學必須進行有效的改革,教師一定要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重新認識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更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把以教為中心,逐漸轉移到以學為中心,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自主學習是與傳統(tǒng)的接受學習、被動學習相對應的一種現(xiàn)代化學習方式。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獨立的分析、探究、質疑、合作等方法來實現(xiàn)學習目標。在歷史教學中我嘗試用激發(fā)學生學習求知欲望和興趣,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成為主體獲得新知。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與思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愛因斯坦也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而有效的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必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發(fā)揮學生自我學習主體的作用,成為學習的主人。質疑---究疑---解疑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在解疑的過程中,享受獲得知識、提升思維的成就感。歷史課堂學習的知識內容久遠,冗雜,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大多學生通過老師的傳授,用死記硬背的方式獲得知識,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沒有形成自己的歷史思維能力,不能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感覺學習起來很乏味,枯燥無趣。因此,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自主的去通過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逐漸培養(yǎng)自己的能力。我在歷史必修一“外交關系的突破”這節(jié)課第一目“中國重返聯(lián)合國”的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先預習內容,通過導學案梳理知識拓展思維。為什么中國是“重返”聯(lián)合國,而不是進入或者加入聯(lián)合國?中國在重返聯(lián)合國之前是什么力量阻擋中國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有那些條件促使中國重返聯(lián)合國?等等問題被學生發(fā)掘出來,激發(fā)學生求知的欲望,結合學過的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等方面的成就,分析探究問題,形成解決問題的思路,獲得新知。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對已經學過的知識復習梳理,通過分析思考,對歷史知識重新整合,把分散小塊的知識形成有聯(lián)系的知識脈絡,同時拓展了自己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
合作學習是相對于“個體學習”的組織形式。學生在學習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典型的形式主要有分組討論,組內交流分享,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用靈活的方式圍繞共同學習的內容和材料展開互動交流合作。但是,合作不是簡單的把桌子合并起來,幾個同學湊在一堆隨隨便便的說上幾句就可以了。我認為有效的合作學習是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按學習能力和學習基礎進行分組交流探究,小組內上,中、下各層次的學生都有,從而小組之間具有可比性、進行有效競爭提高學習效果。合作學習的基礎是分工,分工的基礎就是獨立閱讀、獨立思考,有自己的見解然后再去合作。教師要擔當導演的角色(主導地位),合理置疑、激思、點撥?;蛲妒d瀾、或錦上添花。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歸納、發(fā)言。合作的方式要靈活實用,可以同桌、前后桌等進行交流探究,相互學習,相互啟發(fā),相互欣賞從而達到獲得知識,讓學生在自己的辛苦耕耘勞作中獲得知識和情感體驗。例如在學習中美關系改善的內容時,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小組討論,“為什么中美關系在七十年代關系改善?”“中美關系以前如何,主要有哪幾個階段?”“中美關系改善后對中國,對世界有哪些影響?”“國家外交的出發(fā)點又是什么?”……等等,小組內學生學習氛圍濃厚,或凝神沉思傾聽,或講解陳述,或翻書書寫,幾乎每一個同學都在參與合作學習的過程,不僅學習了新的知識,而且對學過的知識重新溫故,用新的歷史角度對知識進行歸納整理,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最后得出結論“國家利益高于一切”,使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得到提升,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
中學歷史學習過程中,因內容繁雜瑣碎,不易掌握。對某些學生來說比較枯燥無味,如同嚼蠟,缺少現(xiàn)實感;死記硬背歷史知識,壓抑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創(chuàng)新精神,禁錮了學生的思維,缺乏獨立思考。因此我在教學中從灌輸現(xiàn)成知識轉變?yōu)閷W生共同探究問題,變學生的“接受式學習”為“探究式學習”,給機械、呆板的課堂教學增添了鮮活的氣息。例如在學習高中歷史必修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章節(jié)時,讓學生大膽想象自己就是漢武帝,就是董仲舒,把自己置身于歷史情境中去探究思考。首先圍繞一個問題思考“漢武帝為什么能接受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的建議?”然后結合教材和所學知識進行探究,設置問題要有開放性,讓學生有思考的空間,能在討論、辯論或爭論中探究問題的答案。探究式學習也是“問題導向式”學習,其重要性主要體現(xiàn)在它對學生合適與否,而不在于是否一定是由學生探究得來的。
興趣和需求是學習的動力。教師采用靈活、實用、有效的方式方法,激發(fā)學生求知樂學的興趣,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