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艷
(河北省滄州市黃驊市常郭鎮(zhèn)故縣中心校,河北 滄州 061100)
古詩詞是古人通過簡短的言語,表達生活及情感的文學方式,是中國民族語言的偉大力量。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古詩詞、培養(yǎng)詩詞意境的重要階段,近年來,古詩詞在教學學科中的分量愈來愈重。新課標要求學生對古詩詞可以理解、背誦,而對于小學生來說,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尚待增強,背誦容易,真正達到理解,需要教師直觀引導及科學教學。
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其深入的語境,使詩人可在短短的幾行字中,描繪出萬里山河、萬物百態(tài)、萬緒千思。千百年來,經典詩句被一代又一代人傳頌,其價值不但存在于語文學科之中,更在于對人生的思想啟迪。小學語文中引入古詩詞教學,一方面可以在基礎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古文語感,使中國文化得以傳承,另一方面,希望學生通過詩詞,與古人對話,知曉古代賢人的高尚情操,使中國精神得以延續(xù)。
古詩詞是古代人智慧的體現(xiàn),詩人通過含蓄方式,將情感及美好蘊藏在詩句中,將中國獨有的古韻美作以文學表達。由朗朗上口的詞句,可以體會其中的風景、情感、明志,可加深學生對文學的感悟,并且可通過詞句,構想詩人身臨的畫面,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
古人通過詩詞,以詩言心、以詩明志、以詩載道。詩歌中飽含賢人墨客們的壯志未酬、心懷天下、寧靜致遠、清廉自珍。從古詩詞中受到啟迪,學會感悟生活、感恩親朋、感念祖國,通過古詩詞中闡明的道理,明白人生意義,在學習中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及情操。
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一味注重背誦默寫的現(xiàn)象。學生僅僅通過死記硬背記住詞句,卻沒有真正理解詩句含義,長此以往,會令學生覺得古詩詞是一項枯燥的任務,失去對古代語言的學習興趣。比如《楓橋夜泊》一詩中,詩人張繼以景寄情,先用“落”、“啼”這兩個動詞,加上“霜”,這一名詞動用的方式,表述時間及氣候,后用橋、城、寺說明身處的環(huán)境。最后借著夜半的鐘聲表現(xiàn)出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愁。月、橋、水、寺、船,這些作者周圍的事物,通過四句詩詞,成為作者情緒的寄托。如果學生在學習這首詩的時候只是死記硬背,就無法體會到此景此情,更不會掌握詩中的創(chuàng)作手法。
在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都是“兜里揣著”答案,以自己的主導思想左右學生對詩句的理解。一旦學生給出的理解不同,就會被視為理解偏差、感受錯誤,致使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千篇一律,仿佛都是一個大腦思考出來的。學生沒有經過深入理解和探索,便得到了老師給出的,所謂正確的標準答案,這就使古詩詞教學失去本來應有的魅力。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古詩詞成為大量習題的作業(yè),使學生機械背誦,忽略培養(yǎng)學生的詩意語感。能夠背出及寫出正確的詩詞成為教學主題,使學生覺得古詩詞是一項任務,體會不到其中意蘊。古詩詞對學生來說,是試卷上一道一道的題目,而不是古人的智慧和思想。古詩詞是語文學科中重要的一部分,但從文化的溯源上說,古詩詞又遠遠高于學科的所在,一味注重學生成績的高低,會喪失最基本的古詩詞教學目的。
現(xiàn)代科學為教學人員提供了極大便利,教師可以利用電子課件、電子儀器,營造任何古詩詞中的情景。在課堂上,直接將學生置身于詩人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或景、或人、或情,通過學生對場景的感受,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出對情景的感懷,然后導入古詩詞,以古人的手法和學生的方式相對比,讓學生直觀體會到現(xiàn)代表述方法和古詩詞表現(xiàn)方法的不同。比如在講《題西林壁》一詩時,通過投影出群山連疊、層巒起伏、千峰嶙峋的廬山景色,讓學生通過視覺感官講述自己對廬山的認識,并寫下。然后引出“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詩句,使學生直接了悟古詩詞是如何通過最簡化的方式表現(xiàn)情景的。
古詩詞是中國精練的語言藝術,精練的文字中飽含豐沛的情感。每個人在讀詩的時候,都會被不同的詩句觸動,并且發(fā)生各自情感共鳴。往往因為對某個詞語的不同理解,就會產生對整首詩的不同感受。比如小學生都背得出“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如果將“白日”解釋為燦爛的陽光,那么整句詩自然表現(xiàn)出自然的磅礴。如果將“白日”解釋為蒼白的日光,那么詩句便有了蒼涼的感覺。而人之感、心所想,誰又能評出對錯呢?
小學古詩詞是學生了解古代文學的基礎,不斷探索先進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懂詩詞、愛詩詞,才能讓學生發(fā)現(xiàn)詩詞的美感,豐富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使中國古代文化得以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