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麗
懷念老上海的風情,是不可以遺漏弄堂的。
閑來無事時,你可以在上海逛逛弄堂,感受一下屬于上海的美與風情。上海的弄堂形形種種,石庫門里弄是上海弄堂里最氣派的一種,有著深宅大院的遺韻,將森嚴壁壘沉淀在一扇門一堵墻上。進去后,院子是淺的,客堂也是淺的,三兩步便走過去,一道木樓梯在頭頂,直抵樓上的閨閣,二樓臨了街,窗戶自然流露出了風情。
在上海城市街道燈光輝煌時,弄堂里通常只在拐角上有一盞燈,帶著最尋常的鐵罩,罩上生著銹,蒙著灰塵,燈光是昏昏黃黃的。
在弄堂口,首先看到公用電話亭,每個弄堂口都有,這是舊式里弄的一道風景。孩子們在弄堂里盡情穿梭玩跑,打彈子,拍洋片,玩煙盒,做彈弓,斗蛐蛐等,玩得不知回家吃飯,氣得大人罵道“小赤佬皮瑟啦”,意思是調皮死了。
一到夏天,大家都把燒好的飯菜端出來,在大門口過道放一個小臺子吃夜飯。這是弄堂最溫馨最熱鬧的時刻,可以看到每戶人家吃點啥,也是女人家交流廚藝的時刻,小孩子會端著飯碗邊吃邊來到鄰家,阿姨會熱情地把美味小菜挑揀一些夾到他的碗里。吃完晚飯,弄堂開始漸漸多出許多人來,尤其是夏天,隨處可見穿著睡衣的女人,或是挺著啤酒肚的男人。弄堂里的生活是溫情的。
大部分里弄都比較狹窄,一幢緊貼一幢,一家緊挨一家。幽暗的木窗里不時地橫出幾根晾衣竿,衣竿上掛滿各種顏色的衣服,仿佛空中掛滿了彩旗。在這里,你會聽得到本邦話、寧波話、蘇州話、廣東話、洋徑浜話、蘇北話,還有北方話,時間長了,潛移默化,全演變成了上海話。
你在大馬路上見到的那些身著旗袍、款款而行的小姐或太太,她們落落大方、溫文爾雅,但說不定她們剛剛還在客堂間為一些小事吵嘴。里弄走出的老上海女人,依然妝扮得山清水秀;而里弄走出的老上海男人,更是個個頭勢不凡,皮鞋锃亮。這就是上海人的腔調,也是上海的精細與典雅。
很懷念上海老弄堂獨有的那種特別風情。王安憶在《長恨歌》里是這樣描寫上海弄堂的:站在一個制高點俯瞰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壯觀的景象。它是這個城市的背景一樣的東西。街道和樓房凸顯在它之上,是一些點和線,而它則是中國畫的那類筆觸,是將空白填滿的。當天黑下來,燈光亮起來的時分,這些點和線是有光的,在那光后面,大片大片的黑暗,便是上海的弄堂了。
上海的弄堂很老,斑斑駁駁的墻上爬滿爬山虎,墻根處有著綠色的青苔……散發(fā)出一種古老的氣息。在黃梅天,在陰雨綿綿的弄堂里,充斥著一種潮濕的味道。
一首《夜上?!返睦细鑲鱽?,綿綿的歌聲,催起人們對往事的回憶,在月圓時的弄堂夜,你會看到滿頭白發(fā)的老婆婆,懷里摟著小孫女,唱道:月亮堂堂,兩只花狗翻弄堂,一翻翻到外婆家,外婆留我喝碗茶,茶水呀,茶水給人喝……
老上海的弄堂,就像長年的米酒,日子越久,越發(fā)香醇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