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 柯淑君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浦南醫(yī)院放射科 200125)
結節(jié)病是一種原因不明的系統(tǒng)性變態(tài)反應病,病理上為非干酪樣壞死性肉芽腫的形成,其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總死亡率在1%~5%之間[1]。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7年12月間于兩家上海醫(yī)院就診,結合穿刺活檢病理或者手術病理明確診斷為結節(jié)病患者的臨床和影像學資料,根據是否服用激素治療分為治療組和非治療組。納入標準:所有患者首次就診時均行胸部CT檢查并記錄了當時的臨床癥狀和體征;診斷前未經任何治療;治療組患者在確診1個月內開始接受激素治療,治療方案如下:口服強的松,初始劑量20~40mg/日,使用足4周后,開始規(guī)律性減用激素,為每2周減服5mg;隨訪時間至少間隔6個月(治療和非治療的間隔時間相同);均有2次以上胸部CT檢查結果。排除標準:肺纖維化患者;既往有肺結核病史的患者;依從性差,服藥不規(guī)律患者。共有51例患者納入本研究,其中男性 23例(45.1%),平均年齡為 45±9.26歲,女性 28例(54.9%),平均年齡為39.2±12.61歲。
1.2 胸部CT檢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胸部多層螺旋CT掃描機掃描,CT掃描機的機型包括TOSIBA Acquilion 16排螺旋CT、GE LightSpeed VCT 64排螺旋CT及Philip ICT 256層螺旋CT,掃描范圍自肺尖至腎上級,掃描劑量為全肺常規(guī)曝光劑量,患者采取仰臥位,于屏氣末掃描。掃描參數∶電壓120 Kv,電流200 mAs,重建層厚為5 mm。增強掃描使用非離子型碘造影劑70~90 ml,從肘靜脈注射,注射速率為5 ml/s。將1 mm或者0.625 mm的薄層圖像傳至后處理工作站(飛利浦星云工作站)進行相關數據的統(tǒng)計和分析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數據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先對計量資料進行正態(tài)性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資料以s表示。治療組和非治療組的預后情況,采用兩獨立樣本等級比較的Wilcoxon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6個月后復查患者胸部CT,在治療組中(n=27),20例(74.1%)出現CT影像學上的好轉,6例(22.2%)保持穩(wěn)定,1例(3.7%)在1個月后出現癥狀加重,同時復查胸部CT提示肺內病灶較初次診斷時進展,該例病情進展的患者在經過調整治療方案(加大激素用量后),病情出現好轉;在非治療組(n=24),11例(45.8%)出現好轉,8例(33.4%)保持穩(wěn)定,5例(20.8%)病情出現進展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26)。
相關文獻報道,歐洲的發(fā)病率最高,我國相對較少,但近年來有增加的趨勢[2]。結節(jié)病作為一種全身多器官受累的系統(tǒng)性疾病,根據胸部結節(jié)病的流行病學研究,該疾病好發(fā)年齡在20~50歲,女性發(fā)病率高于男性,本研究中女性患者28例(54.9%),平均年齡為39.2±12.61歲,男性患者23例(45.1%),平均年齡為45±9.26歲,與上述研究基本一致[1,3]。
本研究的局限性:樣本量較少,隨訪時間偏短,未對遠期療效進行隨訪。
綜上所述,結節(jié)病的影像學表現多樣,雙側肺門淋巴結對稱性增大是其特征性表現,胸部CT對結節(jié)病的診斷、隨訪及預后評估等方面均有重大價值。激素治療對改善結節(jié)病的預后有一定作用,激素仍然是活動性結節(jié)病的首先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