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壯 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要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或廢舊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藝品等來美化自己的生活或開展其他活動?!彼?,教師要選擇適合幼兒操作的材料,提供幼兒貼近現實生活、勤儉節(jié)約、艱苦磨煉的機會,使生活中的自然物品及廢舊物品成為幼兒美術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再利用資源。
孩子認識周圍事物大多依靠直接感知,只有讓幼兒直接參與收集,才能激發(fā)他們創(chuàng)作的靈感。大自然中的樹葉、樹枝、石塊等,這些隨手可得的材料是幼兒既熟悉又新奇的,它們貼近幼兒的生活,易于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作熱情與創(chuàng)作欲望。于是,我們鼓勵幼兒和家長通過不同途徑來收集自然材料,讓幼兒成為自然材料收集的主角。
我們運用不同的表征形式,根據自然材料的顏色、形狀等特點,進行“因材施藝”“因意施材”的藝術構思、創(chuàng)作。
如:在樹葉拓印活動中,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從材料的使用情況來看,幼兒對所有的操作材料都是第一次使用,他們充滿了好奇與新鮮感。本次的拓印畫主要目標是讓幼兒掌握拓印的技巧,再進行借形想象添畫與組合。所以要調動幼兒的已有經驗——方方、圓圓的拓印模形你能想象成什么?如何把樹葉進行組合拓???因此在活動前,教師應讓幼兒事先欣賞優(yōu)秀的作品以及調動幼兒的想象力,使他們能借助事物的形狀進行想象。幼兒對單個物體的拓印技巧越來越熟練以后,從他們的畫畫作品中可以看出畫面開始具有單調性了,因為幼兒主要以一個中心物體在添畫。因此,在區(qū)域實施中教師可以讓幼兒收集各種各樣的樹葉,讓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盡情地探索樹葉的奧秘。
豐富多彩的材料是提高幼兒活動興趣,調動幼兒主動性積極性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師利用廢舊物品作為活動材料,不僅讓幼兒在動手操作中獲得能力提升,更能讓創(chuàng)新迸發(fā)于幼兒的興趣之中,成為幼兒自由發(fā)展的助力器。
1.物品改造,制作紙板裝飾品。教師在引導幼兒使用材料創(chuàng)作前,先要讓幼兒熟悉材料的基本特性,摸摸、撕撕、粘貼一下,因為幼兒在了解了紙板的硬度、顏色等特點后,會很容易進行創(chuàng)作。例如:紙板是由很多層壓縮制成的,幼兒在嘗試撕的動作時,驚奇地發(fā)現紙板里層有瓦楞紙的效果,他們興奮極了,我準備一些彩色毛線,他們就能在這些圓形的紙板上穿出好看的線條和字母,還是大家的力量大啊。
2.“撕、揉、團”,提出造型要求。在“小小造型師”活動中,我們引導幼兒利用廢舊的報紙通過撕、揉、團制作發(fā)型,以激發(fā)幼兒對這種表現手法的好奇心,從而產生較強的學習興趣。教師將紙進行重新塑造,變成類似直發(fā)、卷發(fā)、發(fā)髻等造型,并讓幼兒直接在同伴的頭上進行發(fā)型設計,能更大程度地調動幼兒活動的積極性,讓幼兒通過美術活動的形式,來展現生活中的美。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讓幼兒喜歡繪畫,一定要提高幼兒對美的事物的感受力和審美能力,這是激發(fā)幼兒繪畫興趣的前提。因此教室內外的環(huán)境布置裝飾,特別是四周墻壁的裝飾都應注意,畫面內容一定要生動,色彩一定要鮮艷協調,具有童趣?;顒訁^(qū)作品的美術角,應作為幼兒寫寫畫畫的自由發(fā)揮的平臺,讓他們可以隨時到那里作畫。幼兒隨時隨地就會觀察生活中的美、欣賞美,這樣可以進一步提高幼兒對繪畫的興趣。
在教學活動中我們不難發(fā)現,幼兒繪畫最大的興趣點并不是自己畫得多么好,而是尋求與他人的與眾不同,用孩子的話呈現:“我有……你沒有……”因此,在指導幼兒繪畫的過程中,教師可積極采取舉一反三的練習法。如:在拓印活動中,以樹葉形狀為基礎,任意添畫各種小動物,運用各種線條、圖形進行裝飾。在激活幼兒想象力的同時,挖掘幼兒的繪畫潛能。
一成不變的繪畫形式和材料,會使幼兒感到整個過程索然無味。巧妙整合多種繪畫材料進行美術活動,引領幼兒嘗試新的繪畫材料,更能激發(fā)他們的探索欲望,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如:教師教大班幼兒將黑色水墨、水粉顏料作為顏色主旋律,與蔬菜根莖作為繪畫工具畫法相融合,畫出來的作品畫面感良好,在潛移默化中滋潤著幼兒的心靈世界,能提高他們的藝術感覺及綜合藝術素養(yǎng)。
就這樣,在運用自然材料開展美術活動的過程中,我們每一個參與的人不僅體驗到創(chuàng)作的成功與快樂,學會了觀察生活、發(fā)現生活、美化生活,同時我們的心靈也得到了美化。美在自然中綻放,美在心靈中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