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軍
有關藝術的展覽,在實際籌辦過程中包含著對展覽的整體資金預算、在社會中找尋能夠資助展覽籌辦的對象、對藝術作品的學術內容進行全方面的整合、分層規(guī)劃展覽的藏品、開啟對作品的保護、對展覽整體進行有效設計、積極向群眾宣傳藝術教育、對藝術展覽的安全提供充分的保障等多方面環(huán)節(jié)。
近年來,我國政府對于公共文化服務的單位也增強了投入的力度,并逐漸將藝術展覽所需的服務資金有效使用在了關鍵合理的位置上;同時,隨著文化普及工作的不斷開展和深入,公共文化設施的不斷完善,廣大社會群眾也渴望走進展廳,近距離欣賞藝術作品,感悟其所蘊含的獨特韻味,強烈的精神需求具體表現為日益增長的公共文化需求。
這些諸多因素的存在和要求,對現在的藝術展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促使展覽活動自覺或不自覺地發(fā)生著變化。展覽相關人員必須積極學習和借鑒,將國內外的優(yōu)秀藝術展覽中所具有的現代化籌劃運營管理拓展理念,有效地融入到藝術展覽過程中,并在此基礎上重點突出我國特有的思想文化和公共文化的理念,逐漸探索和建立起富有區(qū)域特點的獨特展覽文化。
例如,在對藝術展覽進行籌辦管理過程中,可以充分關注社會中的各類信息,主動聯系與企業(yè)單位建立合作關系,并且在運營過程中吸引其投入高層次的運轉資金,為藝術展覽保駕護航。如果要想藝術展覽讓更多層次的社會群眾有效了解,就應當在開展前,及時創(chuàng)新有關籌辦監(jiān)管交流的豐富手段,如嘗試與國內外名館建立合作機制、成立展覽策劃咨詢委員會、多人眾籌辦展、現場觀摩作者創(chuàng)作、邀請觀眾實踐體驗等,及時多角度為社會群眾呈現出特色內容以及創(chuàng)新型的展覽形式。
由于社會中每個人參與到藝術鑒賞活動中的目的都不同,因此展覽在籌辦過程中、在藝術作品實施展示和講解之前,對觀展者的多元化及參與目的要有一個大致的認知,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多方位的相關宣傳導覽,使觀展者在觀展前,對展覽的基礎內容有相對的了解,吸引并激發(fā)其觀展的興趣;在觀展中,延續(xù)之前的興趣點,獲得比較深刻的感觀體驗;在觀展后,意猶未盡,得到理性認識的升華。最終,使藝術展覽以期達到展覽活動預判的觀展效果。
例如,在展覽有關某地區(qū)文化藝術作品時,展覽相關人員要在社會媒介中廣而告之,用精彩的展示來引發(fā)社會群眾的觀展愿望;參觀展覽前,盡量請參觀者留下姓名電話,以便必要時做電話回訪;在安排現場解說人員時,要盡量邀請對該地區(qū)文化有深刻理解的知名人士,闡述展覽的精華要義,幫助社會群眾在參觀過程中掌握到更多的藝術文化知識,領略豐富的藝術文化內涵,使之領悟參觀展覽的積極意義。參觀結束后,可以邀請有興趣的觀眾留言,并發(fā)放展覽紀念品等。
由于社會活動的不斷發(fā)展,以及人們自身所具有的精神需要充分進步,當前有越來越多的人享受對藝術的追求,為推動藝術展覽提供了廣闊的發(fā)展空間。但社會群眾對于藝術作品以及其文化內涵的了解還不夠透徹,公共文化服務就應當以大眾所重點關注的藝術內容為主要的選材方向,能夠在有效保障人們對于作品欣賞的同時,更為深入透徹地理解藝術展覽的基本文化。
因此,在尊重社會群眾審美的前提下,相關人員應當調動多方面的展覽因素,使藝術展覽在充分關照群眾鑒賞作品能力的同時,加強展覽設計的吸引力,進而引導和深化社會群眾對藝術作品的感悟,體會參觀展覽和欣賞藝術作品的美妙快感。例如展覽主題民俗化和生活化、對展覽的整體格調作濃墨重彩的渲染;重點作品做獨立詳盡的介紹,布展空間更大等,都會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
公共文化性質的藝術展覽,就是有著面向廣大社會群眾的特點。人民群眾就是藝術文化教育的主要對象,因此其主要目的就是有效提升群眾對作品的重視程度。展覽相關人員在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過程中,應當充分考慮社會群眾對于藝術展覽和不同形式作品的態(tài)度與看法,深入研究、多方預判,著眼時代的焦點和風尚,有步驟、多層次地開發(fā)符合社會群眾基本審美需求的藝術展覽。
藝術展覽的社會功能,應該貫穿在展覽的始終。在藝術展覽統籌準備過程中,應當及時開展宣傳推廣活動;在展覽交流過程中,輔助鑒賞和品評等活動。這些能夠為社會群眾帶去的實際公眾服務內容,可以讓群眾直接感受到他們被藝術展覽重視的程度,從而產生愿意接受展覽的心理期待,使展覽活動對個體和社會產生積極影響,達到介入生活、陶冶情操、引導審美等良性效應;展覽的社會功能的拓展,直接反應出藝術展覽的整體籌劃水平。
首先,展覽的籌劃人員可以有效運用網絡功能擴大展覽的宣傳力度、在社會相關場所進行藝術欣賞的推廣、募集社會群眾參加導覽志愿者工作等,多渠道的對藝術展覽進行廣泛的地域宣傳,促進社會群眾對藝術的感知。其次,為社會群眾呈現藝術展覽時,應當充分整合展覽的具體布局、設計細節(jié)以及藝術作品的擺放規(guī)律;有效明確有關展覽的印刷品、解說藝術品與藝術家介紹的語音電子設備、及展覽內提供給欣賞人員的電子觸摸裝置等多種導覽方式,使不同層次的群眾觀之有物、聽之有悟、言之有實、感之有理,各有受益。最后,可以去各大高校內積極開展相關學術型藝術教育講座、到社區(qū)提供與展覽有關的公益服務、邀請社會中對藝術展覽感興趣的人員進行實踐體驗等活動。使藝術展覽呈現出主題明確、內容豐富、層次多元、差別受益的多方位的功能特點,滿足不同社會群眾的精神需求。
總之,作為公眾文化服務的重要承載體,藝術展覽應當遵循自身的特點,聚焦社會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不斷實踐創(chuàng)新,發(fā)揮其應有的社會作用。并且要在公共文化的整體服務體系建立中,重點提升自身所具備的閃光點并將其發(fā)揚光大,進而擴大在群眾中的積極作用,為建設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公眾文化服務體系的優(yōu)化發(fā)展做出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