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蓉蓉
在我國幾千年繪畫的歷史長河中,山水畫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比重。一開始所謂的山水畫只是作為人物畫中的背景,或者是以陪襯的形式出現的。
唐朝是我國山水畫蓬勃興起的時期。這一時期的畫壇巨星級畫家主要有李思訓、李昭道、王維、畢宏等人,其中尤以李思訓、李昭道(又稱大小李將軍,是唐朝青山綠水畫的驕傲),和王維堪稱個中翹楚。
但在唐朝,青綠與水墨齊舉,寫實與寫意兼具,其寫意與水墨一路,當首推王維為個中巨擘,是一個時代水墨開創(chuàng)者的大師和杰出代表,以水墨為主,倡導“畫中有詩,詩中有畫”成為后世文人畫的鼻祖。王維,字摩潔,原籍祁(山西祁縣),唐玄宗開元年間進士,官至尚書右丞,人稱“王右丞”,擅畫山水和人物,并且所畫的畫充滿著出塵的詩意,是位詩畫兼具的詩人畫家。蘇東坡評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董其昌尊他為“南宗”與“文人畫”。
對于一幅傳統(tǒng)的中國畫來說,把詩、書、畫、結合起來,才更為完整。詩、書、畫結合可以把幾種藝術融為一體,相互輝映,既能豐富畫面內容,又能擴大畫面境界,給人以更多的審美享受。這在西洋繪畫中是沒有的,是中國畫的又一特點。
在宋代以前,畫上是很少題字的,偶然有字,也只是在不顯眼的角落里,寫著作者小小的姓名;那時雖然也有題畫詩的,卻不是寫在畫面上的。到了唐代,才有一些詩人兼書法家的畫家,開始在自己作的畫上書一段題記或一首詩。這樣,詩、書、畫開始結合起來,中國畫歷史發(fā)展中的文人畫也開始了萌芽。
文人畫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個專有名稱,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的文人、士大夫的繪畫,以區(qū)別于民間畫工和宮廷畫師的繪畫。
書畫的結合包含有兩層意思:一是畫家本人就擅長書法,是個書法家,由于書畫同源,作畫時便自覺不自覺地以書入畫了,這既能顯示畫家的細致,又能表現書法家的飄逸;二是以書寫款或題字在畫面上,與畫面形象協(xié)調搭配。這樣書入了畫就成為了畫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構成中國畫的另一種形式美。
詩與畫的結合也是隨著書與畫的結合而出現的,也就出現了喜歡作詩或作詞的畫家,而書法又寫的不錯,這樣他就把他的詩書到他的畫上了。
繪畫史一般把王維看成是詩畫結合的創(chuàng)始者。說他是一個“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代表人物,但蘇軾也是一個詩畫結合的積極倡導者和實踐者,后人又評價蘇軾,說他“以詩為有聲畫,畫為無聲詩”,這也是一個很高的評價,看來王維和蘇軾便是詩畫結合當之無愧的典范。
詩畫作為兩門藝術,各有長處與短處,兩者結合起來,便能取長補短。畫表現的事物直觀、具體、真實、便于領略,但它要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只能選取一瞬間的靜止狀態(tài);而詩則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寫事物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發(fā)展變化,天上地下,古往今來,東西南北,自由馳騁,容量比畫大得多。把詩與畫結合起來,可以使靜止的畫面活躍起來,畫面的容量膨脹起來。因此,詩與畫的結合使二者交相生輝,更趨完美。
繪畫藝術品還具有自娛和娛人的藝術功能,山水畫可以引領人們進入林泉勝境,讓人們在山水自然美中盡情地感受大自然帶給我們的脫俗的享受,使整個身心都感受到非常愉快的滿足,獲得審美享受。無論是宋朝還是清朝,詩人們都持有山水畫可以賞心悅目的態(tài)度,并且詩人為山水畫題詩,往往將暢神愉性,悅目賞心的審美體驗寫入詩中,從而也就形成了山水畫題詩的自娛、娛人的美學特征。在歷代的山水畫題詩中都表現出了這一特征,如,宋朝的黃庭堅詩,“畫取江南好風日,慰此將老鏡中發(fā)?!庇媒仙剿拿谰?,來寬慰山谷懷鄉(xiāng)的情思,表現出山水畫娛人的藝術功能。元代倪瓚詩,“排悶不須千日酒,聊將水墨畫龍蛇?!碑嫾也挥蔑嬀葡睿灰峁P畫出《竹木圖》,就可以消除煩惱,足見繪畫藝術有自娛、娛人的藝術功能。
以上說的七大特征,都是詩畫結合的重要性的體現,每一個都是題詩后表現出詩中的意境,使人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如果一幅作品中只有畫沒有詩,也就大概不會有這種感覺吧。
詩歌是對畫的詮釋,我認為詩畫結合也是繪畫藝術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中國繪畫經歷了上千年的歷練與積累,才有了今天的這么多優(yōu)秀的作品,才產生了那么多的繪畫技巧。
總之,詩歌與繪畫是一個整體,兩者的結合能使畫面更加生動,山水畫的意境更加的濃郁。就像詩歌結合的美學特征中講的,繪畫藝術不能表現動態(tài)事物持續(xù)性動作和聲音,這些短處可以通過詩歌來補足,正如畫論中講的“畫難畫之景,以詩湊成”。特別是在山水畫中加以補之,使之更加生動、逼真、意味深長。因此,詩與畫兼不可少,兩者卻缺一不可,詩歌結合才能讓賞畫人體會到畫中真正要表達的意境,將人帶入到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