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儀征市第三中學 李天珍
一直以來,計算能力便是影響初中生數學成績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在當前初中數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部分老師尚未認識到運算的重要性,從而導致在日常的測驗、考試過程中很容易出現計算失誤的現象,嚴重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制約初中學生數學運算能力的提升。因此,在當前初中數學課程的實際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合理的策略,注重學生運算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初中學生的數學水平,增強初中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為了切實促進學生掌握運算法則及本質,首先需令其掌握數學的概念 ,如此方能讓學生對數學算理的理解更加充分,繼而可更好地掌握運算這一數學基礎知識。不僅如此,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運算能力,還將有助于促進學生解題技巧的提升。當然,鑒于數學的相關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而常使學生感到理解困難,對此,教師因務必對學生當下的數學認知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把握,并結合相應的教學內容來合力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如此方能在幫助學生完成對數學概念的合理構建的同時合理把握教學節(jié)奏。
如針對“絕對值”的相關內容教學,針對絕對值的定義,現行的初中教材中如此解釋:數軸上某點與原點之間的距離,|a|代表了數a的絕對值,若a≥0,則|a|=a;若a<0,則|a|=-a。關于此定義解釋,學生因此前并未接觸過與之相關的任何知識,故在理解“-a”所代表的含義時,可能會對此產生理解上的偏差,以致成為日后測驗的易錯點,對此,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便應加強對此知識點的解釋,以促使學生準確把握此概念,進而避免其在日后的學習過程中犯錯。
學生的解題過程最常見的錯誤類型便是方法錯用,而導致其錯用解題方法的原因大多是未能準確理解題意,以致無法確定解題方法的正確性。對此,為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況,教師的教學過程需務必加強對學生數學思想及方法的培養(yǎng)。此外,在教育部于2011年所頒布的《義務教育教學課程標準中》亦明確強調,初中數學的教學要求已由原本的“雙基”更改為“四基”,而在“四基”的培養(yǎng)目標中,數學的思想與技巧便是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對此,為切實滿足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亦需積極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及思想。
例如,針對“分式值等于零的條件”這一問題的探討過程,教師可首先指引學生開展課堂練習與錯誤練習,當教師發(fā)現學生在探討問題過程中并未考慮分母不能等于零的情況時,則需及時加以引導,并指導學生思考分母等于零的情況,如此教學方式既能讓學生意識到自身的思維漏洞,亦避免了打擊學生的學習自信,從而可確保理想的教學效果。
縱觀學生的解題過程,我們不難發(fā)現這樣一種普遍現象,即題目看似較為簡單,但因運算過程相對較為復雜,故容易導致學生解題出錯。而針對學生運算出錯,教師雖在每次考試后均對此方面問題較為重視,但在隨后的測驗中,學生依舊避免不了此方面的錯誤,而導致以上現象的主因無疑與學生本身的運算能力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lián)。對此,教師應務必加強對學生運算能力的培養(yǎng),并積極采取有效的培養(yǎng)方法。如采取“化整為零”的方式來讓學生對題目中所含知識點進行分類,繼而以分點的分布來分開解決問題,如此有助于深化學生的學習印象,又能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有效提升。
學生之所以會在計算方面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多是由于其平日未能養(yǎng)成良好的計算習慣,如書寫不工整、不規(guī)范以及解答問題后不驗算等,如此將容易導致計算錯誤的發(fā)生。對此,要想切實提升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則教師的當下之務便是要加強對學生良好計算習慣的培養(yǎng)。如針對“有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相關內容教學,教師可首先要學生獨立完成練習題,并在學生完成后進行集體評述。如針對計算題“7.28-1.5×2.4+2.73”,因題目本身較為簡單,故部分學生可能將計算過程省略而直接得出6.4這一結果。基于此,教師可要求他們首先仔細檢查計算結果,并寫出計算過程。此時,部分學生雖寫出了(7.28+2.73)-1.5×2.4的簡化算式,但卻在計算7.28+2.73時出現了錯誤,隨后,教師又讓他們對算式進行觀察,找到算式所具有的特點,思考更加合適的計算方法,接著展開脫式計算,讓學生規(guī)范地書寫符號和數字。
總之,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沒有任何捷徑,因此,在初中數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數學老師在培養(yǎng)學生數學運算能力的時候,應該指導學生進行反復練習,通過準確把握練習的時間和數學運算練習的題量,從而有效增強初中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真正達到提升初中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