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莉
藝術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然而基于中考、高考這兩根指揮棒,幾乎所有家庭都把考試學科成績是否優(yōu)異,作為評價學生優(yōu)秀的唯一標準,藝術教育的生存空間又極其狹窄。對于藝術教育中的音樂課,尤其是初、高中的音樂課,很多學生認為它是一門放松休息的課,輕則心不在焉,重則擾亂課堂紀律的情況屢見不鮮。作為一名中學音樂教師,我經(jīng)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在傳授音樂知識的同時還特別注重有效教學方法的積累,下面我來談一談自己在這方面的具體做法,和大家一起探討。
如果不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點,那音樂課堂一定是沉悶的。俗話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師如果以游戲的方法帶領學生參與到音樂課堂中,不僅能提高他們的注意力,也能活躍課堂氛圍。但音樂教學的游戲不能只是為了娛樂,它一定要以教學需要為出發(fā)點。教師必須認真鉆研教材,才能制定適合的游戲形式。比如《速度》這一課,上課前我先和學生聊起:“今天我要給緊張學習的你們減減壓,音樂課咱們先來做個游戲。”一下子就勾起學生的好奇心。這時我把鼓拿出,告知是擊鼓傳花的游戲,學生發(fā)出一片緊張的唏噓聲。因為這個游戲意味著要站起來回答問題。我這時安慰他們:“答案都在游戲中。”隨后開始擊鼓,當鼓聲停止后,第一個學生被問道:“鼓聲有沒有變?”學生很容易就回答:“變了?!彪S后我追問:“怎么變的?”學生意識到:越來越快。在肯定學生的答案后,鼓聲再次響起……問第二個學生的問題是:“我在擊鼓的時候,速度越擊越快,請問鼓聲和鼓聲之間有沒有變?”學生會容易地回答:“變的?!庇谑俏矣肿穯枺骸霸趺醋??”學生會發(fā)現(xiàn)鼓聲之前延續(xù)時間長,后來延續(xù)時間短,即鼓聲先疏后密。鼓聲繼續(xù)響起,當鼓聲第三次停止后,第三個學生被問道:“游戲中,老師擊鼓的速度越來越快,相應的鼓聲就越來越密集,在這過程中,請問你的心情怎么樣?”學生如釋重負地答道:“心情越來越緊張?!蔽译S即總結:“可見速度的快慢直接影響著聲響效果,聲響效果又牽動著我們的情感變化。速度和情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下面就讓老師帶領同學們來研究速度,了解速度,走進速度帶給我們的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通過這個游戲,課堂無痕地進入有關速度的學習中。當然,游戲既可以作為課堂導入,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進行,還可以用于壓軸。同時,游戲的形式應多種多樣,低年級學生可以分角色表演、合作比賽、藝術展示,高年級學生的音樂游戲則應偏重思考性。具體設計需要教師從音樂課堂的實際出發(fā)選擇最為適宜的游戲方法。
制圖法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是結構脈絡圖,第二種是思維導圖。結構脈絡圖即用畫圖的方法來替代音樂段落分析時傳統(tǒng)的標字母。比如,欣賞《春之聲圓舞曲》時,在學生明確主題音樂后,我們開始全曲欣賞。當學生提示主題音樂出現(xiàn)時,我就在黑板上畫個蝴蝶,當學生發(fā)現(xiàn)其他音樂出現(xiàn)時,我則畫一根線。全曲結束,黑板上就呈現(xiàn)了一個串聯(lián)的風箏。蝴蝶多次出現(xiàn)并貫穿全曲,即主題多次出現(xiàn)并貫穿全曲,這就是變奏曲式的結構特點。學生一下子就掌握了這個知識點。這種方法在很多作品分析中都可以采用。第二種制圖方法是思維導圖。因為它具有發(fā)散思維的特質(zhì),因此學生容易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比如在總結音樂要素時,傳統(tǒng)的方法是把一個個的知識點記錄下來,而如果用制圖法中的思維導圖,就可以分枝展開所有的音樂要素,在復習課中使用這種方法,事半功倍。
視唱是音樂課堂中必須掌握的一項基礎技能。學唱歌或者學樂器,都要會視唱。盡管視唱重要,但想看到學生輕輕松松地視唱難之又難。為此我在學生中做了調(diào)查:為什么會害怕視唱?得到的回答是:書本中視唱知識點太多,顧頭不顧尾,索性放棄。為了既完成視唱的教學任務,又抓住學生的興趣,教師不妨本著逐層遞進的方法,由簡到難,循序漸進。比如《打支山歌過橫排》這個作品中有連音線、前倚音、延長記號、上波音等一大堆的技術要求。像這類復雜的視唱,我們可以結合課件,一點點把技巧加入,帶領學生一點點攻克。遞進法對于音樂教師而言工作量非常大,前期制作遞進式課件相當繁瑣;但它既能讓學生養(yǎng)成遇到復雜的學習問題時建立小目標的習慣,又培養(yǎng)了他們學習的韌勁,何樂而不為呢?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師的語言極大程度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作為音樂教師,除了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還必須注重語言藝術。提問時語言要精練,不要提一些無意義的問題,比如“曲子好聽嗎?”諸如此類。而應該結合作品問一些能帶動學生思考的問題,諸如“速度怎么樣?”“力度變了沒?”等等。這樣的語言簡潔有效。同時,介紹作品時教師不要刻板地播放錄音,最好是用抑揚頓挫的精美語言脫稿道來。比如欣賞琵琶名曲《十面埋伏》時,當全曲以琵琶的重擊聲戛然而止時,教師如果富有感情地背誦項羽的那首在烏江自刎時留下的《垓下歌》而結束這部作品,學生會從心底佩服老師的文學底蘊,從喜愛老師進而喜愛這門課。文學修養(yǎng)的積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們音樂教師多看書,多聽書(尤其是評書、評彈),奠定文化底蘊,學習娓娓道來的講課方法。
“條條大路通羅馬”,讓我們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多用心思、多用智慧來研究上好音樂課的有效方法,實實在在地為音樂課堂研究下足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