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朱琴紅
游戲材料是進行建構游戲的物質條件。筆者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建構材料不是越多越好,教師應根據(jù)幼兒的建構需求,進行有目的、有層次的投放。
觀察記錄:玩具汽車的投入
材料背景:中班主題活動“快快慢慢”正在開展中,幼兒們帶來了各種各樣的汽車玩具,教師將這些汽車以“汽車展覽館”的形式在班級的某一個角落進行了環(huán)境呈現(xiàn)。
游戲記錄:區(qū)域游戲時間,超超拿了兩輛玩具汽車到建構區(qū),將它們并排放在一起,然后在積木框里尋找細長條的積木,他開始連接擺放積木并將玩具汽車圍在中間。超超說:“好了,停車場完成?!边@時,雯雯也拿了一輛汽車過來:“我來停車嘍,我的汽車沒法進去呀?!庇谑?,超超拿掉了一根細長條形積木,選用兩根圓柱積木和一塊三角形積木,架空搭成了“入口”。雯雯的汽車就順利地從“入口”進入了。
游戲分析:從上述觀察可以判斷,幼兒們對汽車有濃厚的興趣,建構區(qū)因為有了汽車的介入,建構作品豐富了,還產(chǎn)生了新的游戲內容和游戲情節(jié)——停車場。
材料調整:教師將“汽車展覽館”搬到了建構區(qū),將所有汽車玩具放進籃筐中。同時,隨著幼兒建構需求的提升,教師又逐步投放了師幼共同制作的大樹、小花、小動物和一些紙盒、隔板等輔助材料。
后續(xù)情況:在接下來的幾次建構游戲中,幼兒運用這些輔助材料,搭建出了不同的大型停車場及各式的天橋、立交橋。運用多種組合技能進行建構游戲,使幼兒的建構能力突飛猛進。
以上案例驗證了皮亞杰提出的“兒童的智慧源于材料”的理論。筆者建議,教師在投放結構材料時,不僅要考慮某一年齡段幼兒的共同特點,也要關注個別幼兒的不同游戲需求,在觀察的基礎上及時添加合適的輔助材料以激發(fā)其建構興趣,提高幼兒的建構成就感并獲得象征游戲的滿足感。
尊重幼兒在建構過程中的行為,傾聽幼兒的想法,創(chuàng)設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能讓幼兒的建構行為發(fā)生質的變化。
觀察記錄:“老師,我可以去玩那個嗎?”
游戲記錄:某中班幼兒建構游戲擬定的主題是“馬路”,游戲剛開始就聽到幼兒在喊:“教師,他們在打積木!”原來三個男孩正用水管積木搭成的寶劍在“比武”??吹嚼蠋焷砹耍麄冓s緊把 “劍”藏在身后,一個男孩說:“老師,不要拆掉寶劍好嗎?”老師沒有應答,接著他們一邊不停地轉頭張望“寶劍”,一邊搭汽車。
游戲反思:其實,我們提供建構主題,主要是想讓幼兒在一定情境內有興趣地進行建構,能在主題建構中發(fā)展建構能力。
游戲調整:在建構區(qū)為幼兒們提供一個小角落,當幼兒對主題游戲不感興趣的時候,就可以在這個小角落里自由建構。
后續(xù)情況:這個小角落讓幼兒們長久保持了建構熱情。我們給幼兒們創(chuàng)設有效的心理環(huán)境時,要注意采取一些措施,以保證給所有幼兒提供平等參與建構游戲的機會。
觀察記錄: “老師,我也想把我的房子放上去?!?/p>
游戲記錄:某中班建構游戲接近尾聲,教師選擇其中兩名幼兒搭建的房子給幼兒一起欣賞,然后放在了鋼琴上,接著宣布游戲結束。有的幼兒說:“老師,我也想把我搭的房子放到鋼琴上?!苯處熣f:“等你下次搭得更好時再放?!庇變恒筲蟮仉x開,萬分不舍地把自己的“房子”拆了。
游戲分析:該幼兒內心很想保留自己的搭建作品,可愿望沒有得到滿足,因而感到萬分失望和沮喪,這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幼兒的建構積極性。
環(huán)境調整:我們除了對幼兒一些好的建構作品以拍照的形式進行保存外,還對班級的各種柜面、窗臺進行合理分割,為每個幼兒創(chuàng)設了一個“建構作品展示區(qū)”。
后續(xù)情況:“展示區(qū)”既是幼兒建構作品的展示區(qū),又成為未完成作品的放置區(qū),滿足了孩子們對成功的渴望,同時又起到了促進幼兒相互學習的作用。除此以外,我們還創(chuàng)設了“建構沙盤”,擴大了班級建構區(qū)的空間,便于對幼兒的作品進行保留。
幼兒園在公共區(qū)也為幼兒創(chuàng)設了多種形式的“作品展示”空間,如:大廳建構展示區(qū)、公共建構展示架、親子建構展示區(qū)等,這些建構作品展示區(qū)不僅提高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增加了同伴間相互學習的機會,還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
幼兒心中的“建構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想讓幼兒盡情地表現(xiàn)想象中的建構世界,必然要有一個能支持他們自主游戲、自由創(chuàng)造的環(huán)境。因此,我們應該觀察幼兒在建構游戲中的游戲行為,分析他們的所喜所需,滿足他們的游戲需要,創(chuàng)設一個可以物盡其用、讓幼兒與環(huán)境可以充分互動的環(huán)境,從而推動他們建構游戲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