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文倩
人心里有所感,想要表達出來,這是一種本能,而這種本能在最初——孩童——的時候是沒有什么限制的。想哭了,就張開大嘴哇哇哭,高興了,就喜上眉梢,手舞足蹈。后來大了,周圍就有人告訴你,不能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要收斂一些,節(jié)制一點兒,委婉含蓄一點兒。這就是教化,也是人進入社會后不得不做的妥協(xié)。對于歌謠而言,似乎也存在這樣的軌跡。而早期歌謠,特別是民歌,大都率性得很,情感有時忽然涌出來,想大叫一聲或大哭一場或大跳一陣,一瀉無余。梁啟超給這類抒情的方式起了個名兒,叫做“奔迸的表情法”,古代有幾首歌謠就特別典型。
比如漢樂府《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這大概是位心直口快的北方姑娘,對愛戀的男子一往情深,表白的誓詞特別熱烈?!吧闲啊笔侵柑鞛槭?,猶言“天??!”,向老天爺發(fā)誓永遠愛他,舉出五件非常之事作為設誓的前提?!吧綗o陵,江水為竭”是說天地間永恒之物巨變;“冬雷震震,夏雨雪”是說天地規(guī)律逆轉(zhuǎn);“天地合”是說整個宇宙毀滅。只有發(fā)生了上面的情況,“乃敢與君絕”。姑娘愛得白熱化,情感奔迸而出,一氣趕落,不見堆垛,字字千鈞,有很強的震撼力。
和它相仿的還有敦煌曲子詞中的《菩薩蠻》:“枕前發(fā)盡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爛。水面上秤錘浮,直待黃河徹底枯。白日參辰現(xiàn),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見日頭。”后人研究這些詩,常常說后者是對前者的模仿,或者說這兩首歌謠藝術構(gòu)思完全相同,這些說法雖也不算太錯,但總是有那么點兒隔膜。原因就是詩評家掌握了一些方法和理論,總有些“預設”,覺得這倆姑娘心里有了愛,還要琢磨琢磨用什么方式表達。其實,這些歌謠就是活潑的情感迸射而出,反倒是樸素的。若先想著方法,倒像是走路想著先邁左腳還是右腳,很可能就自己把自己絆倒了。明代有一首《分離》更是如此,大白話似的斬釘截鐵:“要分離,除非是天做了地;要分離,除非是東做了西;要分離,除非是官做了吏。你要分時分不得我,我要離時離不得你,就死在黃泉也,做不得分離鬼。”不過,比較上面兩首,多少溫吞了些。
古樂府里還有一首《箜篌引》,不知何人所作。據(jù)說是有一個狂夫,大冬天早上非要跑到河邊“被發(fā)亂流而渡”,他妻子追過來攔他沒攔住,竟然溺死了。這位妻子遂做了一首“引”: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將奈公何。
大意是:不讓你渡河,你偏要渡河。渡河而死,我能把你怎么辦呢。這首歌謠是“長歌當哭”,又悲痛,又無奈。
上面這些歌謠,情感都強烈飽滿,必須迸射而出,含蓄蘊藉是一點用不著的。那種淋漓盡致,生氣勃勃,是放浪的心靈,激越的言說,有一種原始之美,與大自然其他生命一樣,富有質(zhì)感。
這些詩都不知作者,人們傳唱保存,就是因為里面充沛的生命力像磁石一樣吸引人。早期也有些歌謠是有作者的,但當時原不是為了作詩,只是情感的昂揚勃發(fā),所以也有“奔迸”的沖擊力。比如荊軻刺秦前,他的朋友高漸離擊筑,荊軻慷慨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只這兩句,毫不扭捏,可君子死知己,慷慨赴國難的萬斛情感,都和盤托出了。
此外還有兩首: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ā队葙飧琛罚?/p>
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ā洞箫L歌》)
前者是項羽在垓下臨死時唱給他的愛妾虞姬的,英雄末路,無限感傷。后一首是漢高祖做了皇帝后回到故鄉(xiāng),面對熟悉的父老鄉(xiāng)親,也毫不掩飾自己的志得意滿和勃勃雄心。
后來這樣的詩越來越少了,一是教化的力量要求感情越來越節(jié)制,人們也慢慢變得更欣賞含蓄蘊藉,欣賞中和之美,二是后來文人詩有很多格律束縛,鐐銬多了,就不能自由地歌之詠之,舞之蹈之。
不過,優(yōu)秀的詩人大都能帶著鐐銬跳舞,而且跳得不賴。比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比藗兂SX得詩歌寫哀傷、憤恨、憂愁、喜悅、愛戀,都相對容易,可逢到寫滿心歡喜,卻不容易。這首卻在聲律的束縛下,表達得淋漓盡致。詩中手舞足蹈的情形,在文人詩里很少見,禁不住讓人多讀兩遍。大概只有李白的《將進酒》、蘇東坡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江城子·密州出獵》可有一比。
這些詩,無論是有作者的,還是無名氏的,都是真正有生命的詩歌。情感集聚了,滿了,白熱化了,就奔迸出來,毫不隱瞞,也看不到修飾,好像打鐵花,“嘩”的一瓢,鐵水潑在墻上,迸濺出來,夜幕中,絢爛奪目,落在地上,冷卻了,就結(jié)成文字。情感是怎樣的,文字就是怎樣的,詩句和生命是迸合為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