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樹永(上海建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明確要求: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從國家意識形態(tài)戰(zhàn)略高度出發(fā),從高等教育育人本質要求出發(fā),抓住課程改革的核心環(huán)節(jié),上海提出“課程思政”育人理念,要求高校既要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又要充分發(fā)揮其他所有課程的育人價值。“課程思政”與以往提出的“思政課程”并非僅是詞語順序的顛倒,兩者含義有巨大差別?!八颊n程”是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課程體系,而“課程思政”則是教學體系。既然是教學體系,教學中的所有課程都應該具有對學生的教育性,都應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在教學中形成“大思政”的教學格局。
教育的本質就是要改變人。那么既是改變人,就涉及學生個體的認同和接受問題。對于學生來說,在認同和接受之前,需要其本身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否則不容易達到目標?!罢n程思政”提出后,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在讓學生認同和接受方面并不十分理想。中央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育人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抓住了人和教育的根本和核心問題?!疤煨薪。右宰詮姴幌?;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有了德,一個人才能夠立得起來;有了德,一個人才能載物,才能夠有擔當,才能夠不被困難嚇倒,才有勇氣面對困難解決困難,才能夠行得堅實,行得遠。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傲⒌聵淙恕闭米プ×私逃暮诵暮透締栴},應該貫穿人的一生,貫穿教育的始終。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具有明確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承載著高校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任務。但不可否認的是,思政課教學過程中面臨著一系列的困境,很多學生對思政課有抵觸情緒,認為思政課是“洗腦課”,學不到什么知識,還不如將時間多花在專業(yè)課或其他課程上。學生在課堂上表現不盡如人意——提不起精神、思想走神、打瞌睡、私下聊天、玩手機、看課外書、擺弄其他東西甚至逃課,等等。再加上有些思政老師教學方法死板,采用“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學生的積極性更加得不到發(fā)揮,出現老師講的越多,學生越沒有興趣的尷尬局面。其主要原因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結構深刻變化、各種社會思潮泛起蔓延,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一定程度上被弱化,歷史虛無主義的盛行是不爭的事實。這無疑影響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正常教學,甚至成為一種無形的壓力。面對這種情況,有些老師在思政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組織形式等方面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他們更加重視教學方法、手段和技術來達到吸引學生眼球的目的,并取得了顯著成績。但由于忽視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目的和意識形態(tài)作用;教學過程中也只注重知識的傳遞,而忽視了價值引導和對錯誤理論的辨析批判,甚至為了獲得學生在評教中能給高分,放松課堂的管理,課堂氛圍娛樂化、教學內容隨意化。產生了眾多問題,這必然要求廣大教育工作者圍繞“如何對學生進行教育才能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進行認真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個系統工程,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課教育和通識課等不能相互割裂,而是要保持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的一致與協同。專業(yè)課和通識課教學是高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過程中都應發(fā)揮育人的功能。特別是專業(yè)課,具有課時量大、學習跨時長的特點,其在發(fā)揮思想教育功能上更具有優(yōu)勢。而要充分發(fā)揮專業(yè)課和通識課教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需要注意兩點。首先,要幫助專業(yè)課授課老師轉變觀念,認識到專業(yè)課和通識課除了教專業(yè)、教技術、教知識外,也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否則就達不到立德樹人的目的。其次,授課老師要真正達到育人目的,應深入了解大學生,弄清楚他們的所想、所需,用學生容易接受的語言和方式與他們進行溝通和交流,做到有的放矢。針對學生的思想特點,在課程教學中充分挖掘其應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取得在這些課程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任課老師在專業(yè)課和通識課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時應注意幾個問題:第一,要有度。專業(yè)課、通識課教育和思政課教育并不是一類課程,專業(yè)課和通識課教育以專業(yè)和傳授通識知識為主,因而在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時要適度,否則就會偏離課程的教學方向。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時還要考慮與所授專業(yè)內容的契合程度,并非專業(yè)課和通識課的每部分內容都得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否則就會物極必反,事倍功半。第二,要循序漸進?!罢n程思政”并非是生硬的將思政教育知識嫁接到其他知識框架中去,而是將其與專業(yè)知識和通識知識融合起來,用潛移默化的方式滲透進去,二者功能合二為一,同步進行,自然而然地適時滲透,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體驗、感受、領悟、升華,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便于學生接受。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突出強調了必須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這告訴我們在培養(yǎng)人的過程中對教學內容的選擇至關重要,因為用什么樣的內容就會培養(yǎng)出什么的人。我們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國家,因而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設計上就應把課程內容提升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用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學科思維處理教材、組織教學內容,充分挖掘蘊含在相關知識中的教育因素,助力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教學評價上,要堅守思想政治底線。無論作為學校決策者,還是課程的設置者,都應有這種思想意識。
由于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部分專業(yè)課和通識課老師只注重知識和技術的傳遞,而忽視了思想教育。一方面,不少人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課和輔導員的職責,少部分人則貶低或詆毀思政教育工作,在課堂中傳播負能量,影響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的形成,忽視大學生人格和科學理想信念的引導,致使專業(yè)課和通識課的思政教育功能得不到有效發(fā)揮。另一方面,專業(yè)課和通識課教師在自身專業(yè)領域雖有深厚的知識功底,但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了解不多,在進行課堂教學過程中只注重概念、原理、操作步驟的講授,而忽視對大學生職業(yè)素養(yǎng)、道德修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所以,在網絡發(fā)達的今天,加大對教師尤其是一些年輕老師的思想教育和培訓刻不容緩。
任何課程的設置都是為了達到育人的目的。在課程的設置過程中,除了考慮專業(yè)知識、技能和通識知識等的傳遞外,還應當把一些基本做人的道德品質灌輸給學生,想辦法讓學生能夠認可和接受。因而,在進行課程設計和教案編寫的過程中,我們都應該涵蓋一些基本的做人要求。首先,教會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處境。由于受到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每個同學的處境并不同,無論是家境好的學生,還是家境不好的學生都應該正確面對這種處境,并有個平常心對待這種處境。不因自己處境好或壞而驕傲或自卑。如果真有同學因處境而出現心理問題,無論是哪類課程的老師都應介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所面臨的問題,克服傲慢、自卑等心理弊端,將高尚的品德、淵博的知識和聰明的才智作為人生進取的目標。其次,引導學生建立自強不息的品德。良好的品德是學生受益終生的寶貴財富,因而課程教學過程中任課老師應加入這部分內容,如幫助學生樹立目標意識,認清、尊重、喜愛自己的專業(yè),并能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自律、勤奮努力。所以,好的品德培養(yǎng)也應是“課程思政”內容中的重要內容。
各類課程教學應齊頭并進,以取得良好的效果。這里的協同育人既有師資隊伍協同,也有教學內容的協同。在師資隊伍的協同中,學校管理者、各行業(yè)的專家學者、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師都要用自身的敬業(yè)精神、愛國情懷、價值追求和人格魅力等去感染學生,讓學生受益,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在教學內容的協同方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需要先了解學生的專業(yè)知識背景,根據學生的不同專業(yè)、不同知識結構去講授,而不是照本宣科;而專業(yè)課和通識課教師要想把“思政教育”內容融入課程中,就先要了解學生的思想特點,圍繞他們的思想需要和語言特點安排教學內容和選擇教學方法才會有好的效果。這就需要思政課教師和專業(yè)課、通識課教師要經常交流,不斷了解學生,不斷研究教學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融入課程中。
“課程思政”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須循序漸進,可以成功試點后再進行推廣,進而全面鋪開,最終達到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的目的。
教育的目標就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知見,所以教師本身要確保具有正確的知見,內心深處能認同這些價值觀,這樣才能搞好“課程思政”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