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潔 (江蘇南通市港閘區(qū)實驗小學)
比較是指采用觀察、分析等方法來辨別事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也常常運用這種思想進行字詞句的教學,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這種方法就是比較閱讀。善用比較閱讀的教學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有效掌握學習重點,快速提高閱讀能力。筆者在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對比較閱讀進行了一定的探究、歸納與總結,下面就粗淺地談談對比較閱讀的一些教學體會。
在同一語句中增減詞語前后的修飾詞對表達的準確性會產生影響。有些句子原本表達的內容比較平淡,但在添加一個字或一個詞后,內容頓時就顯得豐富。因此,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仔細品讀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里關鍵詞語的運用,比較增減詞語的準確性,從而有效激發(fā)學生語文閱讀的興趣。
如學習《曹沖稱象》時,筆者出示課文中的句子:“曹操的兒子曹沖七歲。”讓學生讀一讀,并指導學生在“七歲”前面用紅筆加上一個“才”字,隨后讓學生將這兩句話進行比較閱讀,體會兩個句子的意思在表達上有什么不同之處,接著讓學生討論為什么加上“才”字后覺得更好呢?通過朗讀體會,學生明白了課文中用“才”字的用意是為了突出曹沖的年紀小。抓住句子的關鍵詞語進行比較閱讀,有利于揣摩語句表達的深層含義,感悟句子蘊含的情感,進而提升學生對句子的理解能力。
有些課文中段落之間的內容存在著轉折關系,前后強烈的反差構成了對比,這樣的做法是為了讓文章的前后內容具有可比性,使文章讀起來更加妙趣橫生,更易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因此,教師應當指導學生用心比較,在探究中研讀文本的重點,在比較語段內容的閱讀中,了解文章情節(jié)的起伏變化,準確掌握課文的中心思想。
《風娃娃》講述的內容活潑生動、耐人尋味,課文前后交代了風娃娃的兩次截然不同的想法,第一次是它做了好事以后,非常快樂;第二次是在幫了倒忙以后難受不已。筆者引導學生通過對比朗讀來感受風娃娃的心情變化,通過語調、語速的比較閱讀,就可以輕而易舉地體會到風娃娃的感情變化,給學生帶來啟迪:幫助別人才是件讓人快樂的事。在朗讀中引發(fā)學生的思考:風娃娃以后怎樣做才會感到快樂呢?通過語段內容的比較閱讀,順利地讓學生抓住課文中鮮明的對比點,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理解得也更加透徹。
一般來說,課本中選編的內容都是精品之作,其中淺顯易懂的知識也很容易被學生接受。尤其是部編教材選用的體裁形式較多,不同體裁的文章展現出來的韻味更是多彩多樣,而同一題材也可以用不同的體裁來展示,學生在不同體裁中博采眾長、異中求同,潛移默化地感受語言文字的不同特點和不同的寫作技巧。
例如,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圍繞“大自然的秘密”編排了三篇課文,有童話和詩歌,雖然體裁不同,但體現的都是大自然中的科學知識。通過比較閱讀,發(fā)現這三篇課文中具有的共同點是動詞非常多,如《小蝌蚪找媽媽》中的“甩、迎、追、披、露、鼓、蹬、跳、蹦”,《我是什么》中的“穿、披、落、打、飄”,《植物媽媽有辦法》中的“告別、乘、掛、炸”等,這些動詞形象生動地表達出各個事物的特點,給學生帶來真實感。筆者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共同之處,利用演一演動作、讀一讀句子等方式感受這些動詞在表情達意中的巧妙,并通過讓學生用動詞說句子的方法把學到的詞語運用到日常生活中。這種“異中求同”的比較閱讀使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與自己的生活情境建立起聯(lián)系,因而在語言訓練中能快速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總之,采用比較閱讀的方法在引導學生感悟精彩語句、讀懂文本內容、遣詞造句運用等方面,都能獲得較為理想的學習效果。實踐證明:在課堂教學中引領學生進行比較閱讀,有利于學生開啟思維、積極動腦;有利于學生掌握咬文嚼字語言運用能力,有利于學生習得表情達意的寫作方法,能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