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在對外漢語不斷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跨文化交際應(yīng)運而生。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不僅有因為文化差異而造成的交際障礙,而且文化之間也會互相影響彼此交融。所以在跨文化交際中要積極培養(yǎng)自己以“情感—認知—行為”為模式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才能收獲到更好的跨文化交際效果。
關(guān)鍵詞:對外漢語 跨文化交際 文化差異 相互影響 “情感—認知—行為”模式
隨著的國際一體化日益發(fā)展,人與人之間的時間和空間距離被不斷拉近,但由于不同的國家,民族有著不同的歷史淵源,社會習俗和特定的文化背景,人與人之間仍存在著心理距離,這些因素給交際活動帶來了潛在的障礙,低效率的溝通,相互的誤解以及可能導致文化沖突。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對外漢語中的跨文化交際作為一門新興的科學應(yīng)運而生。
一.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差異
跨文化交際一般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所進行的交際行為,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跨文化語言交際,此外還有如體態(tài)語,副語言,客體語等跨文化非語言交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際的過程中,由于文化差異造成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社會規(guī)范和交際原則的不同,交流雙方很容易產(chǎn)生交際障礙。這也就形成了跨文化交際的以下特點:
第一是從母語文化“先入為主”。由于母語是本國本民族的語言,受母語環(huán)境不自覺的影響,母語文化也潛移默化的在人們的思維中形成了定勢。比如:在漢英語言中,“紅(red)”都屬于基本顏色詞。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斷加深,其具有的深刻文化內(nèi)涵或多或少得成為跨文化交際中的一個障礙。華夏民族作為世界上最早使用火的民族,鉆木取火、刀耕火種的生活加速了先民對火的認識,培養(yǎng)了他們對紅色的親近感。因此中國人崇尚紅色,有“穿紅可以避邪”之說,因此“紅”的[+喜慶的]詞義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投射在感情領(lǐng)域,便拓展出[+精神好的]之意。投射在事件領(lǐng)域,拓展出[+成功的]之意。投射在經(jīng)濟領(lǐng)域,就有了[+盈利的]之意。而“紅”具有的[+尊貴的]、[+忠義的]、[+得寵的]的詞義,與中國古代的君主專制統(tǒng)治緊密相關(guān),因為古代皇家貴族在服裝、建筑和日常用品中都喜歡用紅色,所以中國人以紅色為貴。由于“紅”具有[+得寵的]之意,人一得寵得勢,必然會被人嫉妒,因此“紅”又拓展出[+嫉妒的]之意。發(fā)展到近現(xiàn)代,“紅”成為最典型的政治色彩,其[+進步革命]的意義來源于無產(chǎn)階級革命、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受前蘇聯(lián)十月革命后政治術(shù)語的影響深重。紅色作為中國文化中的基本崇尚色,“中國紅”體現(xiàn)著中國人在精神和物質(zhì)上的追求。而在西方文化中,紅色主要指鮮血的顏色。西方人認為鮮血是人體內(nèi)的生命之液,失去鮮血就等于受傷甚至死亡,并且從用紅布斗牛的文化傳統(tǒng)中深感紅色為不祥之兆,因此從紅色聯(lián)想到暴力和危險,“red”就具有了[+激進暴力的]、[+危險的]詞義,且在基督教文化中魔鬼撒旦總以紅色出現(xiàn),所以“red”進一步引申為“不好的、次的”,具有[+低賤的]詞義。投射到經(jīng)濟領(lǐng)域,具有了[+虧本的]詞義。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應(yīng)注意到英漢語言間的差異,了解顏色詞在中西方文化中的使用差異及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從而更好的促進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又如:在中國,一般情況下,朋友相約見面會有一方主動提出請吃飯,以表達對朋友歡迎宴請的熱情,而被宴請方一般會在比相約吃飯時間稍晚時赴約。但對來自歐洲國家的人來說,朋友在一起吃飯也是遵循“AA制”,而且如果是被邀請赴宴的一方一定要提前到來,以表示對邀請者的尊重和感謝。因此當這兩個國家的人成為了好朋友卻并不了解對方習俗文化時,誤會就會在“先入為主”的思維定勢中產(chǎn)生。如果是歐洲人給中國人打電話說“我們一起去吃飯吧”,中國人欣然答應(yīng)卻到了約定好的吃飯時間還沒有出現(xiàn),歐洲人就會根據(jù)自己母語文化中的守時觀念作出中國人是對自己不夠尊重才會不按時赴約的判斷,而當吃完飯后歐洲人提出要各自付各自的飯錢時,中國人會覺得歐洲人也太小氣了,明明是他先打電話來主動說要一起出去吃飯的,最后卻要自己付自己的飯錢,這顯然是不把自己當作朋友的表現(xiàn)。而如果中國人覺得場面很尷尬,就客氣性的說了一句“那等回來我請你吃飯啊。”歐洲人信以為真,卻始終沒有等到中國人請他吃飯,那他就會覺得中國人說話不算話,太不守信用,便直接去問這個中國朋友打算什么時候請他吃飯,中國人就會覺得這個歐洲人也太愛占小便宜了。這樣的誤解勢必會導致兩個人的友誼破裂,使得兩個人之間的交際出現(xiàn)問題。這種在不同文化中形成的社會習俗,如果不經(jīng)過溝通了解,是本族人習焉不察,外族人又無法知曉的,而交際雙方往往會習慣性的用自己母語文化中的思維定勢去衡量對方的行為,自然會因為對方不符合自己習俗中的標準,而在跨文化交際中產(chǎn)生障礙和誤解。
第二是“以我為主”,對異文化有偏見。因為交際雙方可能存在的“民族中心主義”思想,而極容易根據(jù)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和文化所在國家的經(jīng)濟政治等情況做出盲目片面的判斷。比如,當美國的資本主義文化剛剛傳入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中國時,很多人都覺得美國是個金錢至上的國家,社會風氣是一片驕奢淫逸,而美國人經(jīng)常所說的“自由”,“民主”,“人權(quán)”,“個人主義”,就是只顧個人享樂不管國家安危的缺乏集體主義精神的錯誤思想。同樣,在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關(guān)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時,很多人對中國的印象仍停留在落后貧窮又封閉的時代。他們不理解中國儒家思想中的謙遜精神,覺得中國人在說到有關(guān)自己的事情時通常都會不實事求是,貶己尊人,比如中國人的父母聽到別人夸自己的孩子學習成績好時,就算孩子學習成績真的很好,中國的父母一般都會比較謙虛的說:“我家孩子學習成績哪里好啊,還沒有你孩子好呢”。在外國人看來,這樣的話語會嚴重打擊到孩子的自信心,是一種從封建社會流傳下來的落后腐朽思想甚至是虛偽的表現(xiàn)。這些都是因為帶上有色眼鏡去看異文化而造成的偏見和誤解。對不同國家和民族的刻板印象和文化定型是跨文化交際中很大的阻礙,極不利于對其他文化的認識和學習。
二.跨文化交際中的相互影響
跨文化交際不僅會存在著因文化差異而導致的交際障礙,在交際過程的不斷深化中,文化也會出現(xiàn)相互接近和求同的趨勢,其結(jié)果就是文化之間相互影響彼此交融。比如,中國在與國際接軌后,在一些較為正式的場合,我們會用“某某先生”,“某某小姐”的稱呼代替原來的“某某同志”進行人物的介紹。再如,隨著國際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漢語詞匯中的一些新的外來詞語,如:“沙發(fā)”,“巧克力”都是從英語中的“sofa”,“chocolate”直接音譯過來的,而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詞語如“Kung fou(功夫)”“Tofu(豆腐)”等被也吸納進英語詞匯之中。這些變化都是跨文化交際中語言文化的相互吸收,相互影響的表現(xiàn)。
三.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的“情感—認知—行為”模式
在以一種語言為媒介的跨文化交際中,為了盡量消除因文化差異而造成的交際障礙,促進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和影響,獲得跨文化交際的最佳效果,交際者應(yīng)注意培養(yǎng)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三個因素:情感,認知和行為。首先,交際者應(yīng)在態(tài)度上摒棄“先入為主”,“以我為主”的民族中心主義思想,培養(yǎng)對異文化的好奇,開放,欣賞和移情的態(tài)度。增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寬容性,即以跨文化意識分析文化之間的差異,注意對文化差異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其次,交際者也要掌握跨文化交際知識。不僅要在語言交際中遵守媒介語的語言使用規(guī)則,提高語言使用能力,了解語言所承載的深刻文化內(nèi)涵。而且要注意學習非語言交際的意義表達系統(tǒng),只有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對不同民族的語言和非語言交際進行系統(tǒng)性的對比,才有可能揭示出包含在語言中的文化差異,理解非語言中的文化因素。最后,我們要將情感和認知運用到跨文化交際的實踐中,積極培養(yǎng)應(yīng)對和適應(yīng)新的跨文化交際環(huán)境的能力,以積極正確的態(tài)度面對交際中的沖突和挫折,善于調(diào)整和反思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行為。
四.結(jié)語
在對外漢語不斷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之下,跨文化交際作為一門新興的科學應(yīng)運而生。交際雙方只有理解了跨文化交際的特點,積極利用“情感—認知—行為”模式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才能克服文化障礙,促進文化的進一步交流,從而推動對外漢語更好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俊森、樊葳葳、鐘華.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育[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
[2]顧曰國.跨文化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3]賈玉新.跨文化交際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許力生.跨文化的交際能力問題探討[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7):17-21.
[5]許力生.跨文化能力構(gòu)建再認識[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3):132-139.
[6]楊盈,莊恩平.構(gòu)建外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框架[J].外語界,2007,(4):13-21.
[7]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概論[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2004.
(作者介紹:韓笑,南京大學文學院在讀博士生,研究方向:語義語法)